虞允文

虞允文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將。漢族,南宋隆州仁壽(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藕塘鄉)人,紹興年間進士。公元1160年(紹興三十年)使金,見其大舉運糧造船,歸請加強防禦。次年,以參謀軍事犒師採石(今安徽當塗境內),適主將罷職,三軍無主,而金完顏亮正擬渡江,遂毅然督戰,大破金軍。三十二年,任川陝宣諭使,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為相,任用胡銓、王十朋等。八年,再任四川宣撫使,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賜謚忠肅。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虞允文塑像虞允文塑像

虞允文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後來憑藉父親為官的緣故,進入仕途。母親去世後,虞允文極度悲傷,考慮到父親孑然一身,且身患有疾病,七年未曾調任。公元1154年(紹興二十三年)虞允文進士及第,獲委任為通判彭州,權知黎州、渠州。時秦檜當權,允文一如同四川書生皆不獲重用。秦檜死後,終於獲得中書舍人趙逵推薦,就任秘書丞,官至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採石大捷

采石之戰采石之戰

公元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被派往採石(今屬安徽省馬鞍山市)犒師,正值金海陵王大軍謀由採石渡江。原來負責督軍的主帥李顯忠還未趕到,虞允文見形勢危急,親自督師,向當時軍心散漫的士兵演說:“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若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於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這番演說成功把士兵團結起來,並大大振奮了軍心。他並隨即把散處沿江各處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統合起來,以1.8萬兵力與15萬金軍決戰於采石磯,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

隨後,金海陵王移兵揚州,虞允文又趕赴鎮江府(今江蘇省鎮江市)阻截。完顏亮見渡江失敗,逃往揚州。進攻其他地區的金軍也被宋軍打退,完顏亮不禁大怒,在進退無路的條件下,孤注一擲。下令金軍3天內全部渡江,否則處死,這促使其內部矛盾激化。十一月下旬,完顏亮被部下所殺。金軍退屯三十里,遣使議和。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極高聲譽。

經略四川

公元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虞允文被委任為川陝宣諭使,並與大將吳璘商議收復中原的大業,再次北伐中原,吳璘攻克鳳翔,收復鞏州。金國整治兵馬想要爭奪陝西新復州郡,於是蜀中方面想要放棄這些地方,允文則認為不可。後宋孝宗即位後,因保守派史浩、湯思退的進言,認為偏安一隅較為適合當時南宋。因此要求前線宋軍退兵

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允文被召回臨安,任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

公元1167年(乾道三年)四川名將吳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五年八月,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他大力提拔賢良之士,如洪适、汪應辰。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改任為左丞相兼樞密使,授特進。但他隨即要求鎮撫四川,以圖光復大業,同年秋,授少保、武安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職務,封為“雍國公”,上命其再度赴四川總理軍政事務。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時間裡,不斷籌劃由四川出師北伐,以圖光復中原,最終積勞成疾,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以病卒。

公元1177年(淳熙四年),宋孝宗詔贈虞允文太傅,謚忠肅。

個人作品

文學作品

虞允文作品虞允文作品

虞允文曾為唐書及五代史加注,並著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傳頌於世。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類散文,採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軍事第一剳子》、《江上軍事第二剳子》、《江上軍事第三剳子》、《奏還汪應辰知衢州詞頭疏》。後來虞允文入川為川陝宣諭使,虞允文作《論用吳璘以圖恢復疏》、《論鞏州未下可憂疏》、《論營田之利弊》等奏疏。隆興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論今日可戰之機有九疏》。乾道三年,虞允文出為四川宣撫使,作《論明良交感惟信與誠疏》、《謝賜御書漢崔寔政論疏》、《論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盜賊之備疏》等。

虞允文還著有《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唐書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議》二十三卷、《內外志》十五卷、《詩文集》十卷、監修《續會要》三百卷,《宋詩紀要》收錄其詩兩首,《宋代蜀文輯存》收錄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還有兩篇早年之作比較有名,一是《辨鳥賦》,一是《誅蚊賦》。

傳世丹青

虞允文不僅詩文出色,還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書法家。明代書法家吳寬評論說:“虞忠肅手帖,詞語詳雅,氣象雍容。”明代文藝評論家王世貞也說:“《停雲館帖》第六卷,為南宋名臣書,如虞雍公之儼雅,皆有可采。”傳世的墨跡有《適造帖》、《鈞堂帖》等。

歷史評價

元·脫脫《宋史》:“允文姿雄偉,長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早以文學致身台閣,晚際時艱,出入將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無二焉。”,後又論:“允文許國之忠,炳如丹青。金庶人亮之南侵,其鋒甚銳,中外倚劉錡為長城,錡以病不克進師。允文儒臣,奮勇督戰,一舉而挫之,亮乃自斃。昔赤壁一勝而三國勢成,淮淝一勝而南北勢定。允文採石之功,宋事轉危為安,實系乎此。及其罷相鎮蜀,受命興復,剋期而往,志雖未就,其能慷慨任重,豈易得哉?次膺力排群邪,無負言責,涖政不煩,居約有守。晚再立朝,謇諤尤著,南渡直言之臣,宜為首稱焉。”

楊萬里《虞公神道碑》說他終生好學,“食必觀書,為文立成,不雕而工”。

毛澤東曾在《續通鑑紀事本末》批道“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史籍記載

《誠齋集》卷一二〇《虞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三·列傳第一百四十二·虞允文傳。

家族成員

虞允文原籍四川仁壽,宋亡後為避戰亂,遷居崇仁二都(今江西省崇仁縣石莊鄉)。父虞祺,北宋末政和年間進士,仕至潼川府路轉運判官。

虞允文有三個兒子,直秘閣虞公亮,知開州虞公著,長寧武寧守虞杭孫。一共有八個孫子,其中虞剛簡最有名,最後官職為利州路提刑。

墓葬

虞允文墓

虞允文墓虞允文墓

虞允文墓,別名丞相墳,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西,距縣城16公里,距眉山市32公里。緊鄰黑龍灘風景區,是黑龍灘旅遊區支線景點。虞允文墓先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後樂山、眉山分家後,成為眉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仁壽縣誌》載:“宋虞忠肅公墓,治西三十里玉屏山,建於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豎石人石馬作侍,石羊、石豬作供,立華表兩座,四周砌石圍牆護之,舊有祠今廢,墓高五尺,穿心兩丈,墓前抵石牆界五十二弓,後至山頂五十二弓,左抵山脊六十七弓,右三十二弓四盡。”從記載中可以得知:虞允文墓建墓初期,有墓穴二個,一前一後,有石人、石馬作待,石羊、石豬作供,築有墳台、拜台,立石柱燈桿二座,四周石圍牆護立,寬之數百尺(今已毀)。明嘉靖邑令毛沂、清同治知縣毛緒峰、光緒知縣何肇祥,曾先後三次對虞墓進行維修保護,重建墓碑。虞允文墓附近陸續出土發現了一些實物資料,對研究考證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證據。1997年10月在虞墳15處發現“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殘缺,字跡部分可見。1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30米處出土圓形石碑(殘缺),只見隸刻“丞相”二字,其餘不存。

在通過長期取證確認虞允文墓無疑的同時,又新將當年毛澤東同志讀《二十四史》贊虞允文採石英勇抗金題簽的“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跡,鐫刻成碑,立於墓前。

如今的虞允文墓墓冢高3.5米,寬11米,長20米,石砌拜台寬33米,長15米,寬1.3米。現存墓碑為光緒十九年知縣何肇祥重立,高2.3米,寬1.8米,上書“宋丞相虞忠肅公墓,知仁壽縣事何肇祥重建”。墓前闢建有仁壽虞公陵廣場,廣場上塑虞允文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