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自然帶

陸地自然帶

陸地自然帶地表氣候不一般,植被動物隨著變。九自然帶分布談,熱溫類型各有三; 亞寒苔原冰原帶,另外高山垂直變。熱帶雨林赤道邊,高溫多雨樹參天; 猩猩猿猴時常現,河馬大象不少見。熱帶草原夾兩邊,非洲南美最廣泛; 乾濕兩季南北反,稀樹密草動物歡;獅犀斑馬長頸鹿,乾季向著水草遷。熱帶沙漠回歸線,非澳兩洲最大片;草木稀少多沙丘,鴕鳥駱駝耐餓旱。 溫帶沙漠居陸間,亞美澳非都可見;夏季高溫冬季寒,植被較少能耐乾。 溫帶草原四季顯,多位北半球中間;雨水較少草尤短,黃羊野兔最常見。 溫帶森林闊葉繁,熊貓梅花鹿罕現。北部亞寒針葉林,松樹雲杉能耐寒; 亞美北部歐大半,動物冬夏羽毛換。苔原氣候冬長寒,亞歐美洲最北邊;植物地衣和苔蘚,特有動物馴鹿焉。南極冰原和冰山,企鵝海豹近海岸; 北極點與格陵蘭,白熊海象不畏寒。

陸地自然帶的概念

地理地帶範疇的概念,陸地自然帶指自然地理現象在地球表面的帶狀分布。它不僅存在於陸地,而且也表現於海洋。在陸地上,既有水平自然帶,又有山地垂直自然帶。每一自然帶都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並有一個占優勢的、特有的景觀型,各帶之間沒有固定、顯著的界線,總是由一帶逐漸地轉變為另一帶。大陸水平自然帶:水熱對比關係的差異是水平自然帶更替的主要原因。大體沿緯線方向延伸,沿緯度變化方向更替的自然帶,稱為緯度自然帶,主要由於太陽輻射強度自低緯至高緯的逐漸減小所致。大體沿經線方向延伸,沿經度變化方向更替的自然帶,稱為經度自然帶,主要由海陸位置差異引起水分條件之不同所致。自然帶的特徵通常以生物氣候來反映。大陸水平自然帶有赤道雨林帶、熱帶季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森林帶、溫帶森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等。山地垂直自然帶:隨著山體高度的增加,自然帶依次更替的現象。其產生是由於溫度隨高度增加而減低造成水熱條件差異所引起。幾乎每個山區都有垂直分帶現象,但在不同地理地帶中有不同的表現。各緯度自然帶與相應的垂直自然帶之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海洋自然帶:海水的溫度、鹽分、養分等都存在著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異,故海洋環境也存在著水平的分帶和垂直的分帶。例如,水平方向上可分為熱帶海域、亞熱帶海域、溫帶海域和寒帶海域等;垂直方向上可分為上層、中層和下層等。由於海水的流動性,加之海洋生物以動物為主,有較大的活動性,故分帶較大陸簡單。
②熱量帶範疇的概念,陸地自然帶指熱量最大範圍的緯度差異。它決定於太陽輻射能在地表的緯向帶狀分布。一般把南北半球各分為六個帶和亞帶: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寒帶。在綜合自然區劃中,可用作高級輔助單位。

陸地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規律的,包括緯度地帶性(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從沿海向內陸的區域分異),垂直地帶性和非地帶性(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數影響)。










分布規律

概念及特點

成因

例舉

垂直地帶性:緯度低、海拔高的山脈表現明顯

各自然帶隨海拔的增高逐漸遞變

在高山區,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隨海拔增加而變化

喜馬拉雅山、吉力馬札羅山

緯度地帶性:高緯和低緯地區表現明顯

各自然帶與緯度線大致平行、伸展呈條帶狀,南北相更替

緯度高低引起的熱量差異、水分差異

非洲和歐洲沿東經20°線,從赤道到兩極

經度地帶性:中緯地區表現明顯

各自然帶與經線大體平行,伸展呈條帶狀,東西相更替

距海遠近引起水分的差異,還受溫度的影響

亞歐大陸中緯地區







由海陸分布、地形起伏,冰川分布、洋流等非地帶性因數影響

南美安第斯山脈兩側、馬達加斯加島、東非高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