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南京大學校長,江蘇省科協主席]

陳駿[南京大學校長,江蘇省科協主席]

陳駿,漢族,1954年11月生,江蘇揚州人,1973年參加工作,198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獲礦床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8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地質系博士後,1992年受聘為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先後擔任地球科學系系主任、南京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陳駿現任南京大學校長。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江蘇省科協第九屆委員會主席。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1954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原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安帖村新港復興圩,幼年就讀於頭橋安帖國小(今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中心國小),1972年畢業於今揚州市邗江區頭橋中學;

1986—1990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講師;

頭橋鄉賢陳駿教授頭橋鄉賢陳駿教授

1988—1989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0—1992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2—至今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1993—1997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系主任;

1996—至今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導師;

1997—2006.05南京大學副校長,主管科研與外事;

2006.05—2015.06南京大學校長(副部長級);

2015.06—南京大學校長,江蘇省科協主席。

2008年03月任11屆全國人大常委;

2013年12月19日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任免信息

2015年6月13日,江蘇省科協第九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選舉陳駿為省科協第九屆委員會主席。

研究方向

1.鎢、錫、金礦床地球化學

2.環境地球化學

3.第四紀地質

研究成果

首次分出華南層控錫礦的三種類型,確定層控錫礦沉積和熱液疊加的成因。查明中國特大型鎢礦湖南省柿竹園夕卡岩型鎢礦中約20萬噸錫的賦存狀態。總結出華南剪下帶型金礦的"三階段"成礦模式,豐富了金礦成礦理論。提出黃土化學風化程度處於初級階段,即脫Ca去Na階段;粉塵源區亦經歷了去Ca、Na的化學風化,且2.5Ma以來風塵源區的化學風化程度向著逐步減弱的方向演化;創建了多種夏季風指標(黃土Rb/Sr值和酸不溶物Fe/Mg值,87Sr/86Sr比值,白度指數,赤鐵礦、針鐵礦含量等)和新的冬季風指標(Zr/Rb值),涉及黃土和古土壤在夏季風和冬季風作用下的各種地球化學變化,成因明確,反應靈敏,對更加全面、真實地認識東亞季風活動規律和東亞古環境演變歷史起到重要作用。初步確認早更新世夏季風演化表現出與已有認識不同的變化趨勢和變率特徵。近年承擔了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各類科研項目多項。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30篇,被EI收錄2篇,出版專著2本。

獲獎情況

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

中國地質學會全國青年科技一等獎(金錘獎)

入選江蘇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和"333工程"培養計畫

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學術兼職

兼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第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地質與地球物理)召集人,《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理事會理事和《中國科學》、《地質學報》、《地質論評》、《地球化學》等雜誌的編委。

南京大學校長 陳駿南京大學校長 陳駿

人物成就

陳駿陳駿

陳駿長期從事地球化學的教學和研究,主講過多門地球化學專業課程,主持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基金、國家科技部“973項目”二級課題等多項科研任務並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後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4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和教育部科技成果獎5項。

大學的使命

陳駿陳駿

大學,不僅在發展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弘揚和發展先進文化,推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終承擔著先進文化的積極推動者和引領者的重要角色。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就是它代表著社會先進文化和崇高道德的高度,不僅是社會的知識權威,而且是社會的道德楷模,在它身上體現著真理與價值、知識與美德、“道問學”與“尊德性”的雙重維度,代表真理的化身和社會的良心,相對於大學對國家的政治經濟作用,大學的這種文化功能、精神功能可能更為根本。

一、大學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文化源泉,不斷引領國家的民族文化。

一個民族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備自己的民族文化。這種文化,乃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民族團結圖存的基礎。如果缺乏這種文化,其國家必定缺少生命的活力,其民族必然要被淘汰。一個國家的落後,不僅是政治和經濟形式的落後,更是精神和文化的落後,必定是因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先告衰亡。所以一個國家要想興旺發達,不僅要注重經濟、技術和物質方面的硬實力,更要注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的軟實力,只有文化發達,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才能振起整個民族精神,推動民族和國家的歷史進步。而民族文化之寄託,民族精神之凝鍊,當然以大學最為重要。在大學裡,一個民族的靈魂才反照出自己的真相。

二、大學崇尚科學與民主,追求真理,不斷引領先進文化,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學校老校長郭秉文曾強調:“不發揚民族精神,無以救亡圖存;非振興科學,不足以安邦立國”。大學是一個由學者和學生組成的富有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場所和社團,以探索、追求、捍衛、傳播科學為目的,天然具有追求科學與民主的骨氣和勇氣,它要探求人類最有普遍意義和永恆價值的真理和學理,從而不斷推動科學文化和人類社會政治解放的歷史進程。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獨特的經濟社會結構,作為一種新思想、新方法的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而是產生於西方。中國的科學主要是通過西學東漸傳來的,通過當時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的推廣和介紹,他們翻譯編寫科學著作,建立各種科學機構把科學引入中國,在這個過程當中,作為先進知識分子集中地——大學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大學裡的知識分子大多留學西方,睜眼看世界,深切地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對科學抱有堅定的信仰。例如主要由學校前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東南大學教授組成的中國科學社以在中國傳播與發展科學為己任,他們在增強民眾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捉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方面居功至偉,南高師、東大不但被人們譽為“中國自然科學的發祥地”、“中國科學社的大本營”,而且在國際教育、科技界也影響廣泛。

三、大學通過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不斷引領人本文化的實現。

中國古人強調“三不朽”,把它當作一種理想人格加以追求。“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大學更是“三不朽”的始終追求者,通過科學研究,著書立說而“立言”,通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而“立功”,更通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立德”。大學利用它們的學術地位和聲望來保衛和傳播人類普遍接受的價值觀,諸如和平、公正、自由、平等和團結,成為追求人類共同理想的先行者和推動者。大學是人類精神的守望者和發源地,賦予人以真善美的豐富內涵,不斷推動人由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進步,從而不斷實現人的歷史解放。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今日中國的大學,面臨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多元化的影響,一方面要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為我所用,繼承和創造民族文化的勇氣,更好地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另一方面也要努力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的和諧共生,做到和而不同,共同發展,為促進不同文化的溝通和融合而努力。在文化交流與碰撞的時代,大學在引領先進文化、推廣先進文化方面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大學聯盟

陳駿陳駿

關於大學聯盟,陳俊表示:“20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的同時,高校之間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包括生源、師資以及其他資源的競爭,”陳駿說,“高校之間的競爭是需要的、也是必然的,但這種競爭必須是有序的。中國大學與世界名校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中國高等教育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中國高校之間既要有競爭,更要有合作。”

陳駿認為,與會的9所大學應當形成一個較為密切的合作形式,學校之間建立起數位化快速通道;創建校長與校級領導遠程戰略研討會議室;加強九校優秀教授、優秀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建共享名師和優秀網路課程資源等。“九校之間若能建立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以及學者專家之間的短期訪問與互換機制,在目前優質資源有限的情

況下,不僅有利於避免九校之間在爭奪優質師生資源方面的無序競爭,還可以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九校乃至我國其他高等院校之間的學術繁榮與整體崛起。”他說。

陳駿還表示,九校聯合推動名師和優秀網路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不僅可以使每個學校都受益,更主要的是推動教學、科研體制的整體改革和數位化改造,用開放的網路課程資源為社會服務,推進中國學習化社會的進程,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趨向。

相關詞條

南京大學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 環境地球化學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校長 《中國科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