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熙

1972年生於廣東澄海,華南師範大學文學士(1995),汕頭大學文學碩士(2002),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2010),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學博士後(2011年進站)。

基本信息

簡介

1972年生於廣東澄海,華南師範大學文學士(1995),汕頭大學文學碩士(2002),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2010),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學博士後(2011年進站)。1995年至2007年間,歷任廣東潮汕地區各高校教職;2010年至今,擔任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華南民間信仰與海外華人宗教,民間歷史文獻、海外華人文獻,潮州學。

相關了解

陳景熙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潮汕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者,陳景熙對潮汕方言研究、傳承和保護一直十分關注,而近20年來讓他感觸最深的是,用潮汕方言讀書的中小學生越來越少,而現在沒有了。“我是1980年至1985年讀國小、1985年至1991年讀中學的,記得上國小的時候,我們都是用潮汕話讀書;而到中學時,語文課中的古典詩詞也是用潮汕話誦讀,課外學習也如此。”陳景熙說,而現在潮汕地區的年輕一代,面對著書面文本進行誦讀時,已經無法使用潮汕話來進行,這對於古典詩詞的誦讀來說,影響甚大,因為無法體現出唐詩宋詞的音樂美。

課題

1 《德教研究成果彙編》,橫向課題,2011年,已結項。

2 《僑鄉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以汕頭埠碑銘為對象》,國僑辦科研基金資助課題,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

3 《海外華人文獻與中華文化傳承:新馬德教紫系文獻研究》,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科青年項目,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

4 《檳城華人社會研究》,華僑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費項目,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

專著

1 《潮汕工商業史話》,藝苑出版社,2001年初版,2011年再版。

2 《潮州學論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

3 《<潮州藝文志>索引》,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6。

4 《黃際遇先生紀念文集》(第一編著者),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

5 《學者觀德教》(第一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論文

1《潮汕風雨聖者的由來及其實質》,載《韓山師專學報》1994年1期。

2《孫雨仙信仰研究》,載饒宗頤主編:《潮學研究》第5輯(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

3《自我實現·安全·愛與尊重——韓愈貶潮三奏表的文化心理學研究》,載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韓愈研究會、廣東省汕頭市文化局編《韓愈研究》第2輯(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林監丞破潮州風水”傳說與“排他”集體無意識》,載饒宗頤主編:《潮學研究》第6輯(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

5《己卯年(1999)廣東澄海市山邊村游神考察報告》,載(香港)華南研究會、華南研究資料中心編《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18期(香港,華南研究出版社,2000)。

6《清末民國版潮州曲冊述錄》,載饒宗頤主編:《潮學研究》第8輯(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

7《兄弟間的競爭——乾泰隆行與其聯號》(譯文,作者:香港科技大學蔡志祥教授),載饒宗頤主編:《潮學研究》第八輯(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

8《半個世紀以來饒平柘林灣蛋家人的文化變異》(第一作者,與潘家懿教授合作),載饒宗頤主編:《潮學研究》第9輯(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

9《澄海雞籠山出土陶瓷殘片的清理及初步研究》(第一作者,與蔡英豪副研究員合作),載《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10《海外潮語在中外語言交流中的歷史地位》,載《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11《潮汕七兌銀·七兌票考——清末民初地方虛位幣制研究》,載饒宗頤主編:《潮學研究》第10輯(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12《清末民初地方虛位幣制研究——以潮汕“七兌票·七兌票”為個案》,載《汕頭大學學報(文科版)》2003年增刊。

13《潮汕善堂文征》(第二作者,與金文堅合作),載《汕頭大學學報(文科版)》2003年增刊。

14《潮汕北斗九皇菩薩崇拜研究》,載《潮學研究》第11輯(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

15《潮汕僑批與近現代汕頭貨幣史》,載王煒中主編:《首屆僑批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汕頭,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等,2004)。

16《商埠城市的金融行會與地方貨幣控制權——以七兌票時期的汕頭為例》,載《汕頭大學學報(文科版)》2004年第3期。

17《1940年代達濠紫濠閣與德教的發展與建構——近代潮汕僑鄉與東南亞地區文化互動的個案研究》,載《第六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潮州同鄉會,2005)。

18《潮汕人群HLA遺傳多態性及與其他漢族人群親緣關係比較》(與汕頭大學醫學院胡盛平教授等合作),載《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2006年,第23卷第6期,頁696至699。

19《Genetic Link Between Chaoshan and Other Chinese Han Population : Evidence From HLA-A and HLA-B Allel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與汕頭大學醫學院胡盛平教授,英國劍橋大學Jian-An Luan教授等合作),載《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2007年,第132卷第1期,頁140至150。2007年SCI收錄。

20《海外華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借鑑——以新加坡的保護傳承潮州歌謠為例》,載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874至885。

21《潮州學是一門國際性的學問——兼評<海外潮人的移民經驗>》,載《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二期。

22《草創時期德教的建構與演變》,節略版載《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卷6期,2007年12月。全文版載饒宗頤主編,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中山大學中華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主辦:《華學》第九、十合輯第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3《德教海外揚教與“香叻暹汕”貿易體系》,載《海交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4《城隍信仰與潮州地方社會的發展》,載林緯毅主編:《城隍信仰》(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2008年)。

25《德教草創時代(1939——1949)系年要錄》,載黃挺主編:《第七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

26《新馬德教紫系參禮儀式的歷史建構》,載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辦:《漢學研究學刊》2011年第2期。

27《辛亥革命前後泰北華僑社會演變考——以南邦府為研究案例》,載《華僑大學學報》(文科版),2012年第1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