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玉

陳應玉

陳應玉(1892—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綽號陳矮子,四川軍閥中最大一個派系——軍官系的首領,抗戰爆發後率13個師出川,轉戰全國,長期駐守中條山,連續打退日軍11次進攻,1944年在擔任第36集團軍司令的時候,組織豫西會戰,在會戰中遭到日軍騎兵旅團的襲擊,壯烈殉國,這是八年抗戰中繼張自忠之後陣亡在正面戰場上的第二個集團軍總司令,戰死後追贈陸軍一級上將。

陳應玉陳應玉

陳應玉(1892—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綽號陳矮子,四川軍閥中最大一個派系——軍官系的首領,抗戰爆發後率13個師出川,轉戰全國,長期駐守中條山,連續打退日軍11次進攻,1944年在擔任第36集團軍司令的時候,組織豫西會戰,在會戰中遭到日軍騎兵旅團的襲擊,壯烈殉國,這是八年抗戰中繼張自忠之後陣亡在正面戰場上的第二個集團軍總司令,戰死後追贈陸軍一級上將。

中文名:陳應玉 出生日期:1892年
外文名:Chen Qi-iang 逝世日期:1944年5月21日
別名:陳矮子、矮子將軍、戰時主席 職業:第36集團軍總司令、四川省主席、陸軍一級上將
國籍:中華民國 畢業學校: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
民族:漢 信仰:三民主義
出生地:四川浦江大興場白臘溝 主要成就:第七次中條山會戰、豫西會戰

生平簡介 

陳應玉是四川大軍閥,曾任四川川軍第一師師長、四川邊防軍司令,參加了歷次川軍內戰和剿共戰爭,極盛時所部有19個師又4個旅,川康整軍會議時被縮編為國防軍第36集團軍。轄14軍、22軍、47軍、98軍和獨立104師。1937年抗戰爆發後,統率所部出川抗戰,1938年後,歷任鹹寧衛戍司令長官、四川省主席、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第36集團軍總司令等職。美國評《中國抗日十大名將》中排行第七,1944年春,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陳應玉和湯恩伯不和,各自領兵作戰,日軍想要進攻重慶,陳應玉自願擔任豫西會戰總指揮,阻攔日軍進攻西北西南,同年5月21日,在陝縣秦家坡高地遭到日軍的圍攻,力戰而亡,終年52歲;將軍亡後,民國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一級上將。

川軍大將

陳劉爭川

 

陳應玉將軍陳應玉將軍

陳應玉,字其相,四川省蒲江縣人,1890年陰曆三月二十九日出生在大興鄉一戶殷實農民的家庭。父親陳如松,有水田兩畝,帶打藍靛為業,娶妻妾兩人。陳應玉為父妾熊氏所生,他幼年在本場李香山、黃輝五處讀私塾,十三歲考入蒲江高等國小堂。為改換門庭,他決心投筆從戎,考入四川陸軍國小堂並在該校第四期肄業。1913年春,他和許多進步同學一起反對依附北洋軍閥的四川都督胡景伊,被迫離開學校。同年夏天,他進入南京陸軍軍官預備學校,在“二次革命”中,陳應玉去南京參加了柏文蔚將校團討袁,反對帝制;赴上海參加攻打製造局之役中,作戰奮勇嶄露頭角。
1914年,陳應玉返回四川,插班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第三期繼續學習,他聰慧好學,勤勉刻苦,頗得老師的讚賞。1915年,陳應玉在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後,被分配到川軍第四師劉存厚部服役,陳應玉作戰勇敢,賞罰分明,每戰多身先士卒,頗得部下的愛戴。一九一五年,袁世凱復辟帝制,陳應玉隨劉存厚部參加護國軍方面作戰。以後,在與北洋軍閥曹銀、張敬堯等作戰中,英勇善戰,功績卓著,遞次以戰功擺升為營長,以後又升任川軍第三師第十二團團長、旅長。1924年,擔任四川陸軍第一師師長。
1927年,陳應玉割據川東六州三十六縣,自稱遂寧王,在所轄地區征賦稅、辦學堂,1929年,陳應玉揮兵攻克重慶,所部發展到19個師又4個旅,儼然已成為川中第一諸侯,1927年,原四川邊防軍總司令賴心輝被劉文輝等人合謀扣留,被迫通電下野,陳應玉繼任成為四川邊防軍司令,此時的陳應玉年僅三十五歲。他和羅澤洲成為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的同學關係為中心的“軍官系”正副首領。和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的四川保定系、劉湘、楊森的四川速成系,還有劉存厚的武備系齊名。
1931年12月,陳應玉發動“統一之戰”,率部進攻劉湘,劉湘聯合九大諸侯討伐陳應玉,雙方在川東展開了一場大戰,史稱“上川東之戰”,又稱“陳劉爭川”,劉湘的“九部聯盟”和陳應玉的部隊在遂寧開始戰鬥,一開始,劉湘仗著人多,強行攻進了遂寧,又連克川東諸縣,於次年4月攻下陳應玉的所有根據地,陳應玉退往川北,令劉湘沒想到的是,陳應玉居然繞過川北,於5月進入了川西,攻下西康、雅安等地,並於7月底率部下7萬餘人進攻劉文輝防區。在劉文輝的千里岷江防線被突破後,陳應玉乘勢追進,在8月初攻陷了成都,將劉文輝部防守成都的師長陳光藻、旅長石肇武俘獲。石肇武系土匪出身,被劉文輝招安後收為乾兒子,駐防成都時無惡不作,陳應玉手下的第1軍軍長李家鈺將石肇武處死,首級運到成都,在少城公園示眾三天,大快人心。
10月下旬,風雲突變,陳應玉率部進攻劉湘時在成都平原遭到伏擊,主力5萬餘人陣亡,4萬餘人被俘(據說是劉湘手下軍師王陵基出的主意),在支撐了2個月後堅持不住,率4萬殘兵從川北退出四川。

陳劉言和,四川統一

 

四川僧第一任主席劉湘四川省第一任主席劉湘

1933年4月1日陳應玉又回四川向劉湘發起反攻,於12日攻占遂寧,川戰再起,5月3日劉湘對陳應玉下達攻擊令。5月7日劉湘部潘文華戰敗通電辭職,8日陳應玉通電聲稱一月之內結束四川戰事,14日四川二劉(劉湘、劉文輝)向陳應玉發動進攻。5月14日陳應玉和鄧錫侯爭奪稅權開戰,鄧向劉湘求救,23日陳應玉攻占崇寧,田頌堯自川北派兵援鄧錫侯,劉湘決武裝調停。6月1日行政院通過整理四川軍事政治案。6月26日,劉湘與楊森、田頌堯、劉存厚、等聯名通電,制止陳、鄧戰事。7月1日四川戰事又起,陳應玉、鄧錫侯兩軍在榮縣、威遠、毗河接觸,4日安川戰役開始,劉湘派兵五路助鄧錫侯,陳應玉與劉湘、鄧錫侯相持於資陽、仁壽間。劉湘電告中央,以大部兵力會同田頌堯、楊森、劉存厚各軍“進剿赤匪”,以一部西上制止陳應玉、鄧錫侯之爭,7日被派為四川“剿匪”總司令,為徹底消滅陳應玉,劉湘提出“先安川後剿赤”的口號。8日陳應玉因劉湘、鄧錫侯兩軍之壓迫,退出成都,移往嘉定、新津、眉山,並電中央辭四川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廳長職,13日劉湘、陳應玉兩軍相持於彭山、嘉定、岷江沿岸。19日劉湘自隆昌赴成都,21日在成都召開軍事會議。8月3日,劉湘、劉文輝兩軍與陳應玉激戰於眉山嘉定一帶,13日劉湘、鄧錫侯、各軍對陳應玉所部總攻,渡過岷江,15日陳應玉率軍撤退,劉湘電蔣介石,岷江軍事結束即回師“剿赤”。18日劉湘軍進占名山,陳應玉在雅安通電,“馳赴西康,致力國防”。9月6日,劉湘、陳應玉聯名通電,雙方停止一切敵對行動,“陳劉之戰”至此終,劉湘在歷次軍閥混戰中逐漸統一四川,任四川省主席,成為“四川王”。但陳應玉所部尚有13個師的部隊,因此,劉湘也不敢獨自稱霸,1935年8月,陳應玉任川西綏靖公署主任兼四川省副主席。

出川抗戰

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南京保衛戰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大舉入侵,國勢垂危。陳應玉出自民族義憤,通電請纓殺敵。並作詩一首:“男兒仗劍出四川,不滅倭寇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是青山。”(《陳應玉傳》P279巴蜀書社),1937年11月將所部13個師分成3個部分,6個師在四川,3個師在山西,他本人親率4個師的部隊在南線布防。11月24日,日軍10萬大軍進攻蕪湖,陳應玉率所部士兵竭力抵抗,在這一役中,第36集團軍所屬22軍傷亡慘重,在蕪湖保衛戰中,第18師師長朱耀華率部死守陣地3天4夜,英勇殉國,第18師上萬人的一個師在撤出時僅剩七百餘人,傷亡高達93%,12月1日,日軍攻占蕪湖,陳應玉率軍撤退,第36集團軍有戰鬥力的官兵此時已不足原先的一半。

“戰時主席”

1938年1月28日,原四川省主席劉湘病逝,陳應玉繼任劉湘成為四川省主席兼川軍總司令,陳應玉在擔任四川省主席期間,下令在四川各縣強征壯丁、攤派賦稅以維持川軍在外的抗戰,此舉應該說是為抗戰貢獻出了很大的力量,前前後後計有350萬人被拉上抗日戰場,但是陳應玉此舉卻造成了四川九分之一的人口喪失,而且失去了青壯年耕種的四川農業也倒退到二十年以前,因此,人們在稱頌陳應玉的功績的同時,將陳應玉叫做“戰時主席”,從側面委婉地指出了陳應玉治理四川時期的種種不妥當之處。

武漢會戰

1938年5月日軍攻陷徐州後,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畫,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鬥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軍共約140個大隊35萬兵力負責對武漢的作戰,另外還有約40萬補充兵,以補充野戰兵員損失以岡村寧次指揮第11軍5個半師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東久邇宮稔彥王指揮第2軍4個半師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以及海軍及川古志郎第3艦隊120餘艘艦艇,日本第一個飛上天的飛行員德川好敏的航空兵團500餘架飛機,另以華中派遣軍直轄的5個師團分別擔任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任務,以鞏固後方,保障此次作戰。而此時,中國軍隊大部分的兵力還在徐州撤退的路上,在武漢戰場的多位川滇兩軍,因此蔣介石於5月1日任命四川省新任主席陳應玉為鹹寧衛戍司令長官(鹹寧距武漢不到100公里),統領第26、27、29、30、36集團軍以及第30軍團、海軍、空軍各一部和獨立第79軍約14個軍40個師391000餘人防禦日軍。6月27日,日軍攻破馬當,陳應玉見自己希望能守一個月的馬當竟然連一周都沒守到就丟了,連夜把第26集團軍總司令徐源泉叫過去罵了一頓。徐源泉立馬命令16軍和49軍反攻馬當。日軍依託馬當堅固的一級國防戰備工事頑強抵抗,使中國軍隊的進攻屢屢受挫、傷亡慘重,徐源泉不得不命令停止進攻,退守彭澤。陳應玉對這個結果實在是太不滿意了,下令將16軍軍長李韞珩被撤職查辦,167師師長薛蔚英就地槍斃。日軍一路破湖口、下九江、攻陷瑞昌、武寧,7月24日,日軍進攻鹹寧,陳應玉率領部隊與日軍在鹹寧城下血拚23天,直至8月15日,陳應玉下令放棄鹹寧為止,在這場大戰中,陳應玉及其所屬部隊傷亡慘重,朱捷第79軍(滇軍)戰前擁有九個步兵旅和一個騎兵旅約5萬人,戰後僅餘5000人,王陵基的第30集團軍只剩下2萬人,傷亡三分之二,陳應玉的第36集團軍戰鬥兵員只剩3000不到,簡直和一個完整的步兵團差不多!

駐守中條山

望原會戰

1939年1月,軍事委員會任命陳應玉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率所部2個集團軍20個師駐守晉南中條山,此時他的第36集團軍齊裝滿員,擁有4個軍10個師約10萬人。1939年12月1日,軍事委員會下決心發動冬季攻勢,陳應玉率第36集團軍出擊豫東一帶,中條山的兵力就這樣少了一半,1940年3月,日軍動員4個師團以上的兵力,外加5個獨立旅團,全員逼近15萬之眾,兵分九路進攻中條山,日軍先頭部隊七千人,從夏縣分三股向南攻擊唐淮源第3軍陣地。8日拂曉,日軍攻占中條山北山的交通要道泗交村。然後,一路日軍向西北奔襲李世龍師師部駐地王家河,另一路向東南奔襲唐淮源軍軍部唐回。王家河遭到日軍重兵包圍,李世龍率部突圍。唐淮源率領預備隊從唐回馳援王家河,日軍地面部隊與空降兵一起占領了唐回。唐淮源率領所部向東撤退到溫峪一帶,被日軍擋住去路,只得與日軍激戰,遭受重大傷亡,再向東北和西北方向退去。4月2日,他們在尖山陷入日軍四面包圍,三次突圍失敗,只得死守待援。同一天,第三軍寸性奇師突圍到胡家峪,遭到日軍截擊,寸性奇腿部中彈,身負重傷,堅持率部苦戰。13日,他們也陷入日軍重圍,寸性奇兩次負傷,自知無力突圍,也只有死守等待陳應玉的援軍,日軍井關仞師團先頭部隊三千多人,從聞喜向公秉藩師防守的野峪、十八坪和唐王山等陣地猛攻,迅速攻陷了唐王山。公秉藩組織部隊反攻,收復唐王山周圍陣地,但因右翼友鄰部隊防線被突破,陳應玉命令他率部馳援曾萬鍾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馬村,公秉藩師便放棄唐王山陣地,退到胡家峪。1940年4月26日,陳應玉從第九戰區借調來滇軍盧漢的第1集團軍、第九戰區直轄朱捷第79軍以及7個炮兵旅支援中條山。
日軍在中條山久攻不下,這時陳應玉率領約320000部隊迂迴包抄了日軍的後路,日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決定放棄對中條山的攻擊,從中條山前線各處撤退,但是剛從包圍圈內解圍的唐淮源第3軍和孔令恂第80軍很快向日軍後背發動猛烈的攻擊,日軍的後隊被中國軍隊切成數段,首尾不能相顧,日軍大部分軍隊都處於潰退狀態,大部隊如此,更不用提小部隊了,5月8日,陳應玉下達總攻擊令,第1集團軍向垣曲方向的日軍追擊,第79軍向夏城殺去,收復了陵川、晉陽、晉城等城市7座,14日,陳應玉集中了768門火炮,向日軍掩護部隊發動猛烈的進攻,22日,日軍掩護部隊被全殲,陳應玉領兵向日軍潰散軍隊猛打猛追,至25日,日軍部隊相對集中,死守各大城市,陳應玉久攻不下,下令撤退,除了日軍丟掉7座城市外,雙方又恢復到了戰前的態勢。
這一戰役,陳應玉統計公布的戰果為:斃傷日軍3個少將步兵旅團長、8個大佐聯隊長及其以下官兵6.8萬餘人,軍馬11300餘匹,各種火炮78門,步槍三萬九千餘支,粉碎日軍吹噓的“必克中條山”狂言,日軍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1975年編著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一書字裡行間透露了多田駿在此次戰役中慘敗的狼狽相:“22日凌晨2時,負責掩護警衛的第九、十六旅團,在望原地區遭到重慶軍將領陳應玉所部優勢部隊的攻擊,致使兩旅團在處理了火炮後,全體壯烈陣亡。”櫻井師團掩護西路軍退卻,並遭到中國軍隊的追擊:“19日渡過泗溪進入東岸,翌20日雖開始向後掩護撤離,但出發不久遭到槍枝彈藥用盡,處於不能射擊的狀態。以後接到了空投彈藥,經過支那大將陳應玉的重重圍追堵截,於5月25日,返回了原駐地,整個師團中瀰漫著對陳應玉這名之前名不見經傳的支那大將的恐懼。”望原會戰的勝利,得益於中國軍官良好的戰鬥素質和陳應玉正確的戰鬥指揮,來源於全體官兵勇往直前的戰鬥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這次戰役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華民族的抗日鬥志,也是陳應玉人生軍事事業的最高點。

兵敗黃河

中條山會戰中條山會戰

1941年日本軍方具體分析了中國戰場的態勢,認為“山西省由於南面黃河兩岸有國民黨軍第一戰區的軍隊活動,治安情況極為惡劣。河南、山東兩省的治安也不穩定”。“主要占領區域的治安現狀,其安定程度的順序為蒙疆、三角地帶、武漢地區,以華北為最差。”而在整個日軍占領區內,華北之“晉南是有國軍殘存的唯一地區”。有鑒於此,1940年12月26日,日本東條陸相和杉山總長在迅速解決對華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提出“不要單純考慮南方,要確立以中國和北方問題為主的方針”。據此,1941年1月30日,侵華日軍提出“1941年度的作戰,根據當前任務,大致確保現在的占領地區,尤其在夏秋季節鬚髮揮綜合戰力,對敵施加重大壓力。特別期待於在華北消滅山西南部國民黨軍的一戰(亦即中條山戰役)。”
在此役日軍全力決戰,而國軍對雙方實力缺乏清醒的估計。戰前,陳應玉原來是憑著二十萬大軍與日軍四個師團對峙,所以才能長期堅持中條山防線,並自稱“東方馬其諾防線”。但這次戰役,日軍非常重視,尊為“中原會戰”,是一舉拿出七個師團超過三十萬的主力部隊來決戰了,其志勢在必得。日軍進攻豫東,陳應玉調兵馳援,致使國軍在中條山地區兵力反下降到十七八萬人。要知道,日軍單位戰力遠超國軍(包括中央軍),整個抗戰期間日集中10萬以上兵力的攻勢,多少國軍都很難抵擋。這次確以30萬打18萬(按照陳應玉所說,他的10000人有3500人要到黃河邊挑糧,2500人在山上拾柴,只有4000人在陣地上防守,20萬大軍實際只有8萬人在前線)可以說是占據壓倒優勢。其次是戰前日軍準備認真充分,國軍倉促應戰。日軍為確保會戰成功,對主力部隊做了山地戰的強化訓練,並事先清掃周邊為突出做好準備,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國軍連上層都思想準備不足,下層部隊更是沒有任何應戰準備,渡口工事沒有加強不說,令人匪疑所思是,竟然糧食都沒有儲備夠。以至出現了遠途來襲的日軍兵精糧足,而守在自己陣地上的國軍被圍後出現“斷糧三日”絕境的咄咄怪事!餓你三天,那連“大刀”都提不起來了,所以部隊一觸即潰。第三是日軍貫徹作戰決心堅決,指揮得當,配合有力,而國軍進退失據,指揮混亂,部隊互不協調。戰役一爆發,日軍各部按計畫進行了果斷快速的進攻和穿插包圍,沒有任何遲疑,乾淨利索得象是教科書上的案例。而陳應玉始終作出沒有像樣的作戰計畫,要么不顧事實地要求“恢復原有陣地”,要么要求“就地固守”,而且很快就失去統一指揮,聽任各部各自為戰。有的部隊尚能頑強抵抗,但更多是不顧友鄰拔腿就跑。應該承認,中條山戰役中,國軍中還是出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可惜多數只是壯烈殉國,在此一役中殉國的將級軍官有唐淮源上將,第3軍軍長;武士敏中將,第98軍軍長;寸性奇中將,第3軍12師師長;王竣中將,第80軍新編27師師長;石作衡中將,第43軍70師師長邢清忠中將,第98軍64師師長;金崇印中將,第17軍參謀長;羅啟疆少將,第98軍82師師長;梁希賢少將,第80軍新編27師副師長;陳文杞少將,第80軍新編27師參謀長。中國軍隊戰死10.2萬,日軍戰報稱自身僅戰死9900人,負傷12292人。蔣介石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陳應玉因此被連降兩級,並革除陸軍上將銜。

一戰殉國

陳湯相爭

湯恩伯湯恩伯

1942年,陳應玉恢復第36集團軍總司令一職,在當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湯恩伯與陳應玉相互之間有矛盾,這是因為在一次紛爭中,陳應玉罵湯恩伯為河南四災之一,湯恩伯稱陳應玉為亡國大夫,這樣一來,不僅同一戰區指揮不能統一,而且實際形成兩個戰略集團(湯恩伯統領4個集團軍,陳應玉統領4個集團軍又3個軍,蔣鼎文是空頭司令長官),並相互勾心鬥角,為後來河南會戰失敗埋下了隱患。

組織豫西會戰

豫中會戰時的中國軍隊豫中會戰時的中國軍隊

1944年4至12月日本侵略軍為挽救南洋日軍孤立,摧毀美國在華空軍基地,打通華北到華南以至印度支那的大陸交通線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戰略進攻。1943年,為摧毀美國在中國的空軍基地,阻止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日本決定發動豫湘桂戰役,企圖打通平漢、粵漢、湘桂鐵路,掌握一條陸上交通線。日軍從本土及中國東北調集了各兵種部隊總計約51萬,還有35萬補充兵,是中日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
1944年5月6日,日第12軍司令官內山英太郎率部擊敗了中國第一戰區中央軍主力湯恩伯部4個集團軍,占領了鄭州、許昌等重要城市17座。
為了策應第12軍作戰,日“華北方面軍”令第1軍派第69師團師團長率其第59旅團5個步兵大隊及獨立混成第3旅團3個大隊於5月9日夜由垣曲渡黃河攻略澠池,以阻止第八戰區東援;為加強進攻洛陽的進攻力量,還調防守北平的第63師團師團長率所屬步兵第67旅團及3個獨立步兵大隊趕至鄭州,並指揮獨立第9旅團及第12野戰補充隊(稱“菊兵團”或“野副兵團”)參加進攻洛陽的行動。5月10日,“華北方面軍”下達命令:“第12軍應以一部兵力殲滅臨汝西南和嵩縣方面的重慶軍陳應玉部隊的主力,同時以主力迅速向宜陽、新安方面挺進,進入洛陽西北方;第1軍應迅速渡過黃河,向洛陽方面挺進;野副兵團應擊潰洛陽以北兩個集團軍重慶軍,向新安方面挺進;以上東、西、南互相呼應,圍殲第一戰區軍,進而攻占隴海鐵路沿線;敵軍退卻時,應立即朝陝縣或向洛寧方向急追,攻略陝西、四川,進而攻占支那首都重慶”
此時第一戰區的第4集團軍、第14集團軍、第36集團軍、第39集團軍等部隊均退至河南省西部地區,戰區司令長官部移至閔鄉東南的官莊。在湯恩伯兵團早已潰退至伏牛山地區,洛陽陷於完全孤立的情況下,蔣鼎文電令豫西諸軍中資歷最老、最有威望的陳應玉統轄各軍,此時在河南省西部,陳應玉集結了4個集團軍又3個軍約238700人的部隊,沿隴海鐵路沿線布防。5月1日,陳應玉電令各部隊:“第14、39兩個集團軍及新編15軍一部記5個軍11個師為北兵團,防區為隴海鐵路以北地區,第4、36兩個集團軍及29軍、騎兵第3軍記7個軍16個師為南兵團,防區為隴海鐵路南段,南北二兵團自即日起由36集團軍總司令部統一指揮,各集團軍、軍、師、團、營長官當堅守陣地,不得違令後退。”

壯烈殉國

日軍於5月10日向滎陽進發,在滎陽爭奪戰中,第4集團軍43軍軍長王珏及104師師長陳紹堂壯烈殉國,很快,日軍13日攻克金陽、14日襲丹中,第4集團軍和第29軍節節抵抗,傷亡慘重,至16日,沁陽失陷,日軍先頭部隊已經抵達了36集團軍總司令部所在地——陝縣,陳應玉下令各軍禦敵,18日,城破,陳應玉令47軍敢死隊奪回城門,19日,日軍突破騎3軍陣地,攻占禹城,起軍剛一交戰及損失連長以上的軍官70餘位,無力再戰,21日,日軍進攻總司令部所在地陝縣西南秦家坡高地,陳應玉率特務營拚死抵抗,至下午4時許,陳應玉身中數彈,壯烈殉國,36集團軍所部於22日發動反攻,23日,47軍自軍長李家鈺以下全部殉國,集團軍副總司令鄒洪也戰死當場,25日,22軍軍長高雙成在反衝鋒作戰中壯烈犧牲,26日,36集團軍撤離戰場,豫西會戰遂告結束。
在戰鬥中,為鼓舞士氣,陳應玉曾以詩贈予部下: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疆場是善終。未料,幾日後,遂有了旗桿嶺之歿。在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戰死於棗宜會戰後四年,國民革命軍隊又一位集團軍總司令陳應玉,在豫西會戰中殉國。

舉國哀悼

陳應玉抗日殉國後,四川省各界愛國人士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重慶《新華日報》為此於1944年6月11日發表短評:“我們哀悼陳應玉將軍抗戰殉國”、“陳應玉將軍在此役中殺敵殉國,是應受到全國尊敬的”著名社會人士柳亞子在為陳應玉撰寫的輓詩中有云:“萬里中原轉戰來,前師忽報將星頹。歸元先軫如生面,化碧萇弘動地哀。”1944年6月22日民國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一級上將,準入祀忠烈祠,並頒布對他的褒揚令。嗣後,陳應玉的遺體國葬出殯式在成都舉行,其遺體安葬於成都紅牌樓。民國政府褒揚令:“陸軍二級上將,四川省主席、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陳應玉,器識英毅,優嫻韜略。早隸戎行,治軍嚴整。由師旅長游領軍符。綏靖地方,具著勳績。抗戰軍興,奉命出川,轉戰全國,戍守要區,挫敵籌策,忠勤彌勵。此次中原會戰,督師急赴前鋒,喋血兼旬,竟以身殉。為國成仁,深堪軫悼。應予明令褒揚,交軍事委員會從優議恤,併入祀忠烈祠。生平事跡,存備宣付國史館,用旌壯烈,而示來茲。此令!”1984年5月2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追認陳應玉為“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陳應玉墓位於成都紅牌樓廣福橋橫街。

將軍身後

位於四川成都的陳應玉將軍墓位於四川成都的陳應玉將軍墓

6月10日,中國共產黨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報導:《上月中原慘烈戰役中,陳應玉將軍壯烈殉職》。“……陳總司令以保衛首都重慶,關係重大,不惜冒敵凶鋒,親率總部官員及特務連官兵,與敵反覆衝殺,斃敵甚眾。在猛戰中,不幸頭部中彈重傷,當即壯烈殉職。適時36集團軍在附近某部得報,即行馳援,將敵擊退,奪回忠骸。現陳將軍靈梓並已運到西安,正向四川蒲江原籍啟運中。”6月11日,《新華日報》發表短評《悼陳應玉將軍》:“中原大戰,頗多進出,我軍應加以檢討,總結教訓,使戰局能獲改進。然我戰士英勇,陳應玉將軍在此戰役中殺敵殉國,是應受到全國尊敬的……。”又刊登《陳總司令傳略》:“陳氏諱應玉,字其相,四川蒲江人,……本年五月初旬,敵寇西犯洛陽,陳氏麾其所轄與敵搏戰於新安附近地帶,喋血兼旬,殆至二十一日,於陝縣東南地區與敵主力相遇,氏以保衛首都重慶,關係重大,不惜冒敵凶鋒,親率總部官員及特務營,與敵反覆衝殺,斃敵甚眾。在猛戰中,不幸頭部中彈重傷,當即壯烈殉職,慷慨成仁。”柳亞子作《陳其相上將輓詩》:“萬里中原轉戰來,前師忽報將星頹;歸元先軫如生面,化碧萇弘動地哀。軍令未聞誅馬謖,思綸空遣重曹丕,靈旗風雨無窮恨,丞相祠堂錦水隈。”曹德培《悼陳應玉將軍》:“從容百戰運龍韜,萬里關山擁節旄。子弟八千多傑士,書生幾個是英豪。幽燕北顧嚴刁斗,河洛東防揮羽毛;得失秦坡何足計,千秋汗簡鑄勳勞。”“海水橫飛勢太狂,將軍赴敵歷星霜;黃河曲折流天上,王屋青蒼倚太行。塞外風雲擒李廣,秦中歲月老文長;生死同是還鄉路,一到臨溪一斷腸。”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編組為40個集團軍,40位集團軍總司令中有4位殉國: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1940年陣亡於湖北)、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陳應玉 (1944年陣亡於河南)、第三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鄒洪(1944年陣亡於河南)、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朱捷(1944年陣亡於湖南)1984年5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給陳應玉夫人王明德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陳應玉同志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經批准為革命烈士,特發此證,以資褒揚。”北京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台灣省台北市忠烈祠銘刻著陳應玉上將的英名。成都市武侯區廣福橋重修了陳應玉墓,塑立大理石半身像。“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魯迅詩)。陳應玉殉國1年零3個月後,1945年8月,中國人民終於打敗了日本法西斯,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歷史人物評價

吾征戰沙場數十年,未遇如公之強者。——四川省第一任主席劉湘

公無遺憾,川有餘哀。——四川省第三任主席楊森

治川無善政,抗日立奇勳。——四川省第四任主席王陵基

識公數十年,公堅持抗戰之心,猶如鐵石,吾輩不及也。——四川省第五任主席唐式遵

公之一去,川軍何為也?——第29集團軍總司令王纘緒

公保衛西南,功之大者,諸將不及也。——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

陳應玉先後轉戰南北,斃傷日軍達十萬以上,在四川諸將中實為第一。——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