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濤

陳安濤,男,副教授。1973年9月生,漢族,四川成都新津人,中共黨員。西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個人簡歷

陳安濤教授陳安濤教授
1973年9月出生於四川新津,1998.7、2003.7 和2007.1在西南師範大學/西南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2003年在樂山師範學院工作,2003調入西南大學工作至今。在2004年、2007年,先後在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師範大學學習ERP、fMRI研究技術,2007年在電子科技大學開展博士後研究,2009-2010年在美國做歷時1 年的訪問學者。在2006.11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2010.6被破格晉升為教授,2008被批准為碩士生導師,2010年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2009年被批准為重慶市高校青年骨幹教師、重慶市科技後備人才,是重慶市心理學會生理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2008年獲得朱智賢心理學獎,博士論文入選“2010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近年來專注於注意與認知控制的研究。已在Journal ofCognitive Neuroscience(影響因子6.7,實驗心理學71本雜誌排名第3)、Human BrainMapping(影響因子7.1,神經科學231本雜誌排名第20)、BiologicalPsychology(影響因子4.4,實驗心理學71本雜誌排名第5)、PsychologicalResearch (影響因子2.6,實驗心理學71本雜誌排名第26)、PsychonomicBulletin & Review(影響因子3.1,數學心理學11本雜誌排名第1),以及國內《中國科學》、《科學通報》、《自然科學進展》、《心理學報》、《心理科學》以及《自然辯證法通訊》等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60篇,其中SCI/SSCI論文20餘篇,得到包括Neuron等雜誌引用介紹。主持三項國家級科研課題(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一項博士後基金特別資助項目上)及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

專業特長與興趣

當前研究興趣集中在注意與認知控制的神經機制方面。

專業實踐

2004年11月到次年1月,在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學習ERP研究技術。
2007年8月,參加北京師範大學學習與認知神經國家重點實驗室fMRI暑期培訓班學習
2007年6月,參加成都舉行的神經心理學第三屆全國大會

研究項目

基於維度相似性的注意與認知控制神經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31170980,資助金額50.00萬元,2012.1.1-2014.12.31主持人(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 (Grant No. 31170980 ).)
歸納推理力度判斷的認知神經研究,西南大學基本科研重大培育項目,研究經費20萬,項目批准號:SWU1009001,主持人(標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陳安濤,前提非充分性對歸納推理力度判斷影響機制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二批特別資助,研究經費10萬(學校另配套2萬),課題編號200902613,2009.10-,主持人
陳安濤,意識在認知控制中的作用機制研究,西南大學基礎心理學國家重點學科,研究經費10萬,課題編號NSKD08010,2009.7.31-2010.7.30,主持人
陳安濤,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特點與糾正,共青團中央2008-2009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規劃課題,課題編號2008GH265,2008.12.31-2009.12.31,主持人
陳安濤,基於動態因果模型(DCM)的衝突監測腦機制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課題,經費3萬,編號:20080431271,2008.12-2010.12,主持人
加工水平與反應強度雙維度下認知控制的認知與神經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30700226,資助金額22.00萬元,2008.1.1-2010.12.31主持人(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 (Grant No. ).)
歸納推理的神經機制研究,西南大學基礎心理學國家重點學科,研究經費15萬,2006-2008,主持人
歸納推理領域性問題的性質及其解決,西南大學基礎心理學國家重點學科,研究經費15萬,2004-2007,主持人
個體歸納推理能力發展及其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03-2006,研究經費16萬,第一主研
學生智慧型的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研究,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研究經費8萬,2002-2005,第九主研
兒童動作邏輯推理能力的早期發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00-2003,研究經費16萬,參研
幼兒心理健康與心理諮詢,國家教育部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網路課程重大項目,2002-2004,研究經費20萬,參研

主要研究成果

Liu, P.,CHen,A., Li, C., Li, H., & West, R. (2012).Conflict adaptation is reflected by response interference. Journal of CognitivePsychology, in press.
CHen,A., Bailey, K., Johnson, B., & West, R. (2011).Neural Correlates of stimulus and Response Interference in a 2-1 Mapping StroopTas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80(2), 129-138.
Jiang, J., Scolaro, A., Bailey, K., & CHen, A.(2011). The effect of musicinduced mood on attention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46(3), 214-222.
He, C., & CHen, A.(2010). Interference from familiar natural distractors isnot eliminated by high perceptual loa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74(3), 268-276.
Zhao, X., CHen, A., & West, R. (2010). The Influence of Working MemoryLoad on the Simon Effect.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7(5), 637-643.
Su, Y., CHen, A., Yin, H., Qiu, J., Lv, J., & Wei, D., et al. (2010).Spatiotemporal cortical activation underlying self-referencial processingevoked by self-hand. Biol Psychol, 85(2), 219-225.
CHen,A., Lei, X., Lai, Y., & Yao, D. (2009). Effectof Level of Processing Prior to Response on Cognitive Control: Evidence fromERP.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7(1), 82-87.
Chen, J., Li, C., He, C., & CHen, A.(2009). The conflictadaptation is affected by attentional strategies: evidence from the arrowflanker task.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 52(10), 990-994.
Lei, X., Xu, P., CHen, A., & YAO, D. (2009). Gaussian Source Model basedIterative Algorithm for EEG source Imaging.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39, 978-988.
Li, P., J, Y., Jia, S., Feng, T., CHen, A., & Li, H. (2009).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effects Vanished with false or monetary loss choice.NeuroReport, 20(8), 788-792.
CHen,A., & Weng, X., et al. (2008). The temporalfeatures of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evoked by Chinese handwriting. Journal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5), 816-827.
CHen,A., & Xu, P., et al. (2008). The timing ofcognitive control in partially incongruent categorization. Human Brain Mapping,29(9), 1028-1039.
Qiu, J., Li, H., CHen, A., & Zhang, Q. (2008). The neural basis of analogicalreason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Neuropsychologia, 46(12), 3006-3013.
Yuan, J., He, Y., Zhang, Q., CHen, A., & Li, H. (2008). Genderdifferences in behavioral inhibitory control: ERP evidence from a two-choiceoddball task. Psychophysiology, 45(6), 986-993.
Jia, S., Li, H., Luo, Y., CHen, A., Wang, B., & Zhou, X.(2007). Detecting Perceptual Conflict by the 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inBrain Potentials. Neuroreport, 18(13), 1385-1388.
Liu, Q., Qiu, J., CHen, A., Yang, J., Zhang, Q., & Sun, H. (2007). The effect ofvisual reliability on auditory-visual integration: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tudy. Neuroreport, 18(17), 1861-1865.
Qiu, J., Li, H., Huang, X., Zhang, F., CHen, A., & Luo, Y., et al. (2007).The neural basis of conditional reason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Neuropsychologia, 45(7), 1533-1539.
CHen,A., Luo, Y., Wang, Q., Yuan, J., Yao, D., & Li,H. (2007).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category induction: PSW amplitudeas an index of identifying shared attributes. Biological Psychology, 76(3),230-238.
Yuan, J., Li, H., & CHen, A.(2007). ERP correlates ofhuman sensitivity to valence variations in emotionally negative stimuli: a newinsight into emotional negativity bia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7(S),115-121.
Yuan, J., Zhang, Q., CHen, A., Li, H., Wang, Q., & Zhuang, Z., et al. (2007). Are wesensitive to valence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ly negative stimuli?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rom an ERP study. Neuropsychologia, 45(12),2764-2771.
CHen,A., Li, H., Qiu, J., & Luo, Y. (2006). The timecourse of visual categorization: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rom ERP.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13), 1586-1592.
Qiu, J., Li, H., Luo, Y., CHen, A., Zhang, F., & Zhang, J.,et al. (2006). Brain Mechanism of Cognitive Conflict in a Guessing Chineselogogriph Task. NeuroReport, 17(6), 679-682.
CHen,A., Li, H., Feng, T., Gao, X., Zhang, Z., & Li,F., et al. (2005). The diversity effect of inductive reasoning under segmentmanipulation of complex cognition. Sci China C Life Sci, 48(6), 658-668.
張櫟文, 王力, 張明亮, 陳安濤. 非彩色的Stroop 效應研究. 心理科學探新, in press
王力, 陳安濤.(2012). 習得性空間聯結的遷移依賴於語義工作記憶. 心理學報, in press
劉培朵, 楊文靜, 田夏, & 陳安濤. (2012).衝突適應效應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 in press.
王力, 張櫟文, 張明亮, & 陳安濤.(2011). Go/No-Go範式中非反應手狀態對Simon效應性質的影響. 心理科學, in press.
王力, 張櫟文, 張明亮, & 陳安濤.(2011). 視覺運動Simon效應和認知Simon效應的影響因素及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in press.
唐丹丹, 劉培朵, & 陳安濤.(2011). 衝突觀察能誘發衝突適應效應. 心理學報, in press.
田夏, 劉培朵, & 陳安濤.(2011). 熟悉面孔在不同知覺負荷條件下的表征方式.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in press.
王力, 張明亮, 張櫟文, & 陳安濤.(2011). Simon效應源於反應選擇階段:基於知覺負荷對Simon任務的影響.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in press.
羅婷, 陳振彩, & 陳安濤.(2011). 類別意義連結在無意視盲中的作用. 心理科學, in press.
陳安濤.(2011). 人工類別學習的神經機制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 19(1), 18-27.
蔣軍, 陳雪飛, & 陳安濤.(2011). 積極情緒對視覺注意的調節及其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19(5), 701-711.
陳安濤, 劉強, 陳昌明, & 李紅. (2010). 中間模組加工水平對反應衝突的影響及其機制. 心理科學, 33(3), 569-572.
陳安濤,& 李紅. (2010). 人工類別研究範式述評. 心理科學, 33(4), 907-909.
陳雪飛, 蔣軍, 趙曉, & 陳安濤.(2010). 練習對stroop效應中語義衝突和反應衝突的影響. 心理科學, 33(4), 869-871.
陳雪飛, 蔣軍, & 陳安濤.(2010). 支持負載理論的新證據—基於Stroop效應的研究.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32), 163-166.
蔣軍, & 陳安濤.(2010). 錯誤正波的神經發生源與功能意義解釋. 心理科學進展, 18(4), 569-577.
李暢, 陳加, 何春紅, & 陳安濤.(2010). Flanker任務中純淨的衝突適應效應.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2(4), 152-156.
蔣軍, 陳雪飛, 趙曉, & 陳安濤.(2010). 情緒對注意的影響: 基於注意網路的分析.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2(4), 163-167.
蔣軍, 陳雪飛, & 陳安濤.(2010). 情緒誘發方法及其新進展.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6(1),209-214.
張櫟文, & 陳安濤.(2010). 偶像參照與自我參照對面孔再認任務的影響. 心理科學, 33(5), 1227-1229.
陳加, 李暢, 何春紅, & 陳安濤.(2009). 空間注意策略對Flanker 任務下衝突適應的影響. 中國科學C 輯: 生命科學, 2009, 39(4): 401-406
陳安濤, 李紅, 楊耘雲, 龍長權, & 李富洪. (2008). 歸納推理是領域特殊還是領域一般的?一項實驗研究證據. 心理科學, 31(3), 567-570.
李富洪, 李紅, 曹碧華, 陳安濤,& 龍長權. (2008). 視覺歸納概括的加工機制與策略. 心理科學, 31(2), 332-335.
陳安濤.(2008). 歸納推理合理性的心理學分析與回答. 自然辯證法通訊, 30(4), 29-35.
劉強, 陳安濤, 王琪, 周柳, & 孫弘進. (2008). 知覺加工中存在顏色類別知覺效應的證據. 心理學報, 40(1), 8-13.
張婷婷, 李紅, 龍長權, 馮廷勇, 陳安濤,& 李富洪, et al. (2007). 歸納推理中的屬性中心性效應. 心理學報, 39(4), 400-410.
李紅, 文萍, 陳安濤,& 胡興旺. (2007). 教育心理學.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陳安濤, 李紅, 邱江, & 羅躍嘉. (2006). 視覺分類的時間過程:事件相關電位提供的電生理證據. 科學通報, 51(11), 1218-1286.
陳安濤, 王乃弋, 李紅, 劉強, & 馮廷勇. (2006). 類別歸納的時間過程和源定位:事件相關電位研究提供的電生理證據. 心理學報, 38(6), 815-823.
陳安濤, 張慶林, 王乃弋, 邱江, 李紅, & 王秀芳, et al.(2006). 分類活動中的認知控制:一項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自然科學進展, 16(11), 1388-1394.
李富洪, 李紅, 陳安濤, 馮廷勇, & 龍長權. (2006). 歸納推理的多樣性效應及其機制探索. 心理科學進展, 14(3), 306-367.
龍長權, 吳睿明, 李紅, 陳安濤, 馮廷勇, & 李富洪. (2006).3.5~5.5歲兒童在知覺相似與概念衝突情形下的歸納推理. 心理學報, 38(1), 47-55.
邱江, 張慶林, 陳安濤, 楊紅升, & 羅躍嘉. (2006). 關於條件推理的ERP研究. 心理學報, 38(1),7-14.陳安濤, 李紅, 馮廷勇, 高雪梅, 張仲明, & 楊東. (2005). 分段設計條件下歸納推理的多樣性效應. 中國科學C輯, 35(3), 275-283.
李富洪, 李紅, 陳安濤, 馮廷勇, 高雪梅, & 張仲明, et al.(2005). 物體顏色與質地相似度對幼兒歸納推理的影響. 心理學報, 37(2), 199-209.
龍長權, 吳睿明, 李紅, 陳安濤, 馮廷勇, & 李富洪. (2005). 對以類別為基礎的歸納推理的幾種理論模型的評價. 心理科學進展, 13(5), 596-605.
李紅, 陳安濤, 馮廷勇, 李富洪, & 龍長權. (2004). 個體歸納推理能力的發展及其機制研究展望. 心理科學, 27(6), 1457-1459.
陳安濤,& 李紅. (2003). 歸納推理心理效應的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 11(6), 607-615. 中國科學C 輯: 生命科學, 39(4), 401-406.
李紅, & 陳安濤.(2003). 從知覺到意義——嬰兒分類能力與概念發展研究述評.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1(2), 78-86.
李紅, & 陳安濤.(2002). 兒童歸納推理基礎理論探索.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1(4), 103-10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