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恩

陳天恩是一名博士後,出生於1966年,男,國籍中國。

基本信息

1、曾國藩幕僚

陳天恩,名芹之侄,湖南桑植軍家峪人,鹹豐年辛酉科(1816)撥貢,才華橫益,藐視官達顯貴,曾為曾國藩幕僚,曾國藩戰太平天國軍失利,上書朝廷有“屢戰屢敗”一語,天恩議改為“屢敗屢戰”,其義大相逕庭,即客群稱讚。後曾在當眾議事,對天恩微有沉臉之色,天恩遂“花翎於几上”甩手而去,而後游山訪友。喜愛游山觀水。
隨後,遊學至湖南永順縣毛壩鄉太車村時,被當地向氏家族看上,該地向氏家族恭請其留在該村,並為其置地修房安家,請其為該村授課講學。頗為當地族人敬重。其後世子孫,仁孝治家,勤勤懇懇,重學識,秉承軍家峪陳氏家族優良風氣。

2、日本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助理

陳天恩, 男,1966年4月出生,河南人,博士後,山東科技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特聘客座教授泰山學者。日本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助理,主要從事攝影測量與遙感、計算機視覺、光學感測器檢校與研製研究工作。留學日本期間參加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高解析度航空數位相機TLS和日本地球資源三線陣衛星ALOS的數據處理系統的開發工作。最先開發出了國內處理高解析度線陣相機影像的攝影測量系統和處理當今所有航空面陣相機影像的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成功研製了國內第一套無人機數據處理系統。由日本住友電工集團、國際航空業務股份公司和東京大學等單位組成科研公關團隊聯合開發了亞洲第一台高解析度數碼航空相機。作為東京大學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自主開發了相機光學系統性能檢校方法、影像精確定位算法,成功套用到日本攝影測量生產領域、並被國際最高專業期刊“攝影測量工程與遙感”採用發表。

3、清末民初廈門醫師

陳天恩(1881~1934 ) 南安人。在廈門救世醫院畢業後,在廈門開業行醫,在大同路開設壽世堂,兼營西藥,自製小兒常用藥“陳天恩豬肚粉”暢銷廈門及閩南一帶。

4、原來福建造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天恩(1871~1953年),名澤覃,清同治十年(1871年)生於南安石井東濱村。早年旅居菲律賓,以行醫為業。後回國定居廈門,開設陳天恩醫藥局,在旅菲僑胞和廈門士紳中享有聲望。
民國18年1月,陳天恩父子偕李清泉、黃念憶、吳記藿等13名著名菲律賓僑商,邀廈門歸僑、紳商林秉祥、孫世贊等17人參加,組成籌備委員會,集資78.9萬銀元(其中華僑股占80%)。是年10月,在廈門召開股東大會,正式成立福建造紙股份有限公司,公推陳天恩為董事長,陳希慶為總經理兼廠長。同年底,在福州購地建廠房,向德國、瑞士定製造紙設備。有些機器由希慶設計,造紙廠修理部自造。民國21年5月,造紙廠投產。日產量4至5噸,生產川貢、海月、牛皮三種。民國22年添招新股,股金增至91.8萬銀元。產量提高到月均90噸,增加連史、玉扣、羅地、道林、新聞等紙種,海月成為國產名牌,遠銷南洋。由於工廠大,股金不足,基建及購置設備資金超出股金達20萬銀元,造紙成本相應提高,公司連年虧損,債台高築。
民國27年,造紙廠兩次遭日軍飛機轟炸,將主要機器拆運南平保存。民國33年,未拆運南平的機件設備被日軍劫掠一空。抗日戰爭勝利後,經新老股東蔡孝忍、陳丙丁等注入巨資,以及陳氏父子多方努力,造紙廠於民國37年4月恢復生產。但新增股金扣除還債和修理廠房、添購機器,造紙廠經濟仍難維持,月均產量僅45噸。
1949年8月,福州解放。在政府及全廠員工努力下,造紙廠產銷情況迅速好轉,1951年首次向全體股東發放股息。
1953年,陳天恩病逝。

5、抗日烈士

陳天恩(1916-1942),福建省福清縣海口鎮斗垣村人。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為閩中沿海抗日游擊隊戰士,參加了閩中沿海地區抗擊日寇和反擊國民黨軍“清剿”的鬥爭。1942年11月8日在斗垣村反“清剿”作戰中犧牲。

6、彩扎工藝師

陳天恩(1916~1989年),泉州西街甲第巷爐下埕人,民國5年(1916年)8月生。15歲在求實國小畢業後無力升學,在西街泉興糊紙店學藝。他虛心吸取以扎制人物動態為專長的王臭,以扎骨、畫筆、剪貼見長的張守訓,以扎制飛禽走獸聞名的黃申賜等糊紙藝人的經驗,不斷提高技藝。平時他觀察戲劇表演中的人物性格、服裝樣式、顏色搭配、場面安排,作為自己的借鑑。他所塑造的彩扎人物顏色協調,衣褶流暢,儀態逼真,性格鮮明,使人看了印象深刻。
1952年,晉江專區舉辦新《婚姻法》宣傳展覽會,邀陳天恩創作10多件反映舊社會不合理婚姻制度的作品,其中《新嫁娘》把初進洞房的新娘在桌前垂頭偏坐、複雜心理表露無遺,博得參觀者讚賞。1953年元宵,晉江地區和泉州市文化部門邀集陳天恩和晉江、南安、惠安三縣20多位民間糊紙藝人,在開元寺內扎制大型鰲山,不少觀眾讚嘆說:“久聞鰲山其名,今日方見奇景。”同年,他創作的《水漫金山》、《牛郎織女》、《武松打虎》、《大鬧天宮》等彩扎作品,參加華東區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受到好評。
1954年春,陳天恩參加泉州美術工場工作,既搞創作,又培養藝徒。後來工場改為生產合作社、地方國營工藝美術廠,他都任彩扎車間主任。原來彩扎人物只糊扎裝飾前面,後面因人看不到不處理。陳天恩與青年藝人盧金釵決定將采扎人物前後兩面都作處理,變為三維空間的立體圓雕型作品,從而提高彩扎藝術的身價;同時克服漿糊易脫落和蟲蛀的弱點,使糊紙工藝質量更提高一步。原來彩扎所用的頭像都是潮州產的,生、旦、淨、末、醜都有固定的造型,藝人的創作受到限制。陳天恩決心自己塑造,和盧金釵進行不懈的努力,又獲成功。
1956年11月,陳天恩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福建省輕工業廳、福建省文化局聯銜授予他“彩扎行業老藝人”稱號,並出席福建省文化藝術界先進工作者大會和老藝人代表大會。1957年,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就陳天恩的作品(包括陳滄浪、盧金釵的作品)出版了《泉州戲曲彩扎工藝》一書。1959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就他的作品出版了一套(12張)五彩畫片《泉州綢扎》,上海博物館選購他的作品在館中陳列。1960年,他的彩扎作品《花木蘭》人物組雕被台灣省台北市民俗博物館收購珍藏。在歷年的泉州元宵燈展中,陳天恩的作品都先後獲獎。
1972年,陳天恩出任泉州市工藝公司綜合工藝廠副廠長。1978年,他創作的彩扎《蝶戀花》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被評為優秀作品。1979年,福建省第二輕工業廳授予陳天恩“彩扎工藝師”的榮譽稱號。是年陳天恩退休,被聘為泉州彩扎工廠顧問。
1989年2月,陳天恩病逝,享年74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