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可[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大可[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大可[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大可,1957年9月22日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2年陳大可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物理系;1985年獲得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碩士學位;1989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畢業後在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92年作為訪問科學家,前往美國航空航天局GSFC中心工作;1995年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DEO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高級研究員、Doherty高級研究員和Lamont研究教授;2006年擔任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7年擔任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入選國家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千人計畫)創新類人才;2015年12月7日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長期從事物理海洋學基礎研究,推動了ENSO研究的發展進程,創建了一個有效的垂向混合模型闡釋了海洋混合的物理機制。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陳大可陳大可
現任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Lamont-Doherty)地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終身教授);

曾在厄爾尼諾預測、沿岸上升流的數值模擬、營養鹽的垂向混合、湍流混合參數化、鋒面與內潮的機制、南極海冰年際變化等方面作出開創性的貢獻;

主持改進與運行的LDEO模式是目前國際上預報厄爾尼諾最成功的模式之一,也是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發布短期氣候預報的主要依據之一;

曾任JGR-Oceans編委,並參與策劃、實施和評審多項大型研究項目,包括 CLIVAR-Pacific、CLIVAR-Atlantic、CLIVAR-PACS、OVWST、OSTST等;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海面高度科學組和海面風場科學組成員;

發表論文與報告90餘篇,包括 Science、Nature第一作者文章

工作簡歷

陳大可陳大可
1982年,學士,物理,湖南師範大學,長沙;

1985年,碩士,物理海洋學,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

1989年——1992年,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學院,UCAR博士後;

1992年——1995年,美國宇航局GSFC中心,USRA訪問科學家;

1995年——199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DEO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6年——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DEO研究所,研究員;

1999年——200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DEO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2001年——至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DEO研究所,Doherty高級研究員;

2006年——至今,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至今:兼職教授,博導,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

2018年,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任免信息

陳大可陳大可
2018年01月,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教授任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研究領域

陳大可陳大可
熱帶/副熱帶海洋環流模擬;

海氣相互作用和厄爾尼諾預測;

近岸海洋動力與生態過程研究;

極地氣候變化和海冰預報;

深海混合與熱鹽環流研究;

衛星遙感在海洋與氣候研究中的套用。

研究課題

陳大可陳大可
課題一,(Argo數據同化及多源資料再分析)負責人韓桂軍研究員。

課題二,(北太平洋上層海洋溫鹽結構的形成與變異)負責人陳顯堯研究員。

課題三,(太平洋西邊界流與中國近海的熱鹽環流交換)負責人王桂華研究員。

課題四,(熱帶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層海洋的季內到年際變化)負責人王偉教授。

課題五,(西北太平洋海洋環境及熱帶短期氣候的預測研究)。

主要貢獻

陳大可陳大可
陳大可認為,全球對於氣候的精確觀測和記錄實際上只有50年左右,1979年,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但是之前百年間的記錄則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缺乏長期可靠數據導致全球變暖問題存在一定的爭議。

陳大可教授對於海洋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影響已經研究多年,而他對於短期氣候的研究也卓有成就。他發現:多位短期氣候變化,是指一個季度或者一年的氣候變化趨勢,這種觀測是比較容易實現和記錄的,而且學界爭議比較小。據他這些年的研究發現,全球變暖確實存在,但是其中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到底占多大比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他表示:“按照現在的趨勢來看,全球的氣候變化將導致兩極冰雪融化,大量淡水的出現將減弱兩極和高緯度之間的海洋環流,這將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的速度。而這對於沿海的國家和城市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因為“厄爾尼諾”是熱帶大氣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原指赤道海面的一種異常增溫,在海氣相互作用下會在全球範圍內造成氣候異常。中國1998年的特大洪澇災害就是“厄爾尼諾”肆虐的結果。由於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的形成機理尚不清楚,它的預報受很多因素制約,令不少科學家對目前“厄爾尼諾”預報的準確性深感頭痛。

陳大可先生題為《厄爾尼諾在過去148年內的可預報性》的論文被刊登在美國最新一期《自然》(《Nature》)權威雜誌上。這一研究成果的公布,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注目。

陳大可先生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達赫泰地球觀象台資深研究員,同時是中國國家海洋局海洋動力過程與衛星海洋學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由他領導的LDEO模式被證明是目前國際上預報"厄爾尼諾"最成功的模型之一,是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發布“厄爾尼諾”預報的主要依據之一,享有很高的聲譽。

2003年秋,受國家海洋局海洋動力過程與衛星海洋學重點實驗室的邀請,陳大可先生來到位於杭州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進行了三個月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間,他在東亞季風對黑潮的影響、南海夏季環流的動力機制、熱帶印度――太平洋的年際變化等領域與實驗室科研人員展開了實質性的合作研究,並完成了論文《厄爾尼諾在過去148年內的可預報性》的定稿。

在這一論文中,陳大可及其科研小組利用改進後的LDEO預報模式,對過去150年內發生的所有主要厄爾尼諾事件進行了成功的回溯性預報,將預報時效提前到了兩年。專家認為,該成果的意義在於,人們可以在"厄爾尼諾"發生的前兩年就預測出它的大致發生時間及其強度,發布預報信息,幫助有關部門及早地採取防災、減災措施。

人物成就

陳大可陳大可
曾在沿岸上升流的數值模擬、營養鹽的垂向混合、湍流混合參數化、鋒面與內潮的機制、南極海冰年際變化、及厄爾尼諾預報等方面作出開創性的貢獻;

主持改進與運行的拉蒙特模式是目前國際上預報厄爾尼諾最成功的模式之一,也是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發布短期氣候預報的主要依據之一。

代表性論文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陳大可研究員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陳大可研究員

1、Chen, D., M. A. Cane, A. Kaplan, S. E. Zebiak and D. Huang, Predictability of El Nino over the past 148 years. Nature, 428, 733-736, 2004。

2、Chen, D., and X. Yuan, A Markov model for seasonal forecast of Antarctic sea ice. J. Climate, 17, 3156-3168, 2004。

3、Chen, D., T. W. Liu, W. Tang and Z. Wang, Air-sea interaction at an oceanic front: implications for frontogenesis and primary production. Geophys. Res. Lett., 30, 1745-1748,2003。

4、Chen, D., H. W. Ou, and C. Dong, A model study of internal tides in coastal frontal zone. J. Phys. Oceanogr., 33, 170-187, 2003。

5、Chen, D., S. E. Zebiak, A. J. Busalacchi and M. A. Cane, An improved procedure for El Nino forecasting: implications for predictability. Science, 269, 1699-1702, 199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