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貴

陳佳貴

陳佳貴,男,漢族,1944年10月生,四川岳池縣人,1969年參加工作,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

人物經歷

陳佳貴陳佳貴

1964年至1969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計畫統計系學習。1969年至1970年在北京東方紅煉油廠勞動鍛鍊。1970年至1971年在甘肅省農宣隊平涼分隊工作,任組長。1971年至1978年在甘肅棉紡織廠工作,任計畫員、生產計畫科副科長、科長。1978年至198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1年至198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其間於1986年至1987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作訪問學者)。1988年至1990年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機關黨委書記兼研究室主任;1990年至1991年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機關黨委書記、副所長。1991年至1992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經濟學院進修。1992年至1995年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先後任機關黨委書記、黨委書記兼副所長。1995年至1996年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1996年至1998年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1998年11月至2009年7月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人物成就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會長、中國經社理事會副主席、中國工業經濟聯合總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稱號。

先後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經濟學院長期研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稱號。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黨委書記、所長等職。並任工經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兼理事長。

曾在企業從事8年計畫管理工作和生產管理工作,進入研究所後主要從事工業經濟、企業經濟、企業改革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研究。已經出版著作(包括獨著、合著)13部,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現代大中型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獲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論企業對市場的適應性”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優秀論文獎,《市場經濟與現代企業制度》獲《經濟日報》舉辦的優秀經濟讀物獎,參與寫作的論文多次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10餘篇論文獲優秀作品獎。

人物理論

陳佳貴陳佳貴

全國人大常委、亞洲製造業協會會長陳佳貴教授在出席2009亞洲製造業論壇歡迎晚宴時致辭表示,預計全年GDP可以增長8.3%。他說,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中國經濟總體上出現出止跌回升,企穩向好的勢頭,保增長的預期目標完全可以實現,預計全年GDP可以增長8.3%左右。

他說,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對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大,前幾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主要依賴工業的高速增長,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由於國家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國出口大幅度下降,受衝擊最大的也是工業。為了應對這次危機,中國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制定了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畫,以擴大內需,現在已經初見成效,中國經濟已經呈現出止跌回升,企穩向上的好勢頭,這也主要是依靠工業的穩步回暖。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只有5.1%,二季度上升到9.1%,三季度又上升到12.4%,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7%,與此相對應,一季度GDP的增速只有6.1%,二季度GDP就上升到7.9%,三季度達到8.9%,已經接近比較正常的增長速度。

不能為了保增長犧牲經濟結構

陳佳貴強調,中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基礎還不夠牢固,特別是在經濟成長出現快速增長的同時,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艱巨。明年以及今後的經濟工作,除要繼續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外,更重要的是必須處理好保增長與結構的關係,要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更加注重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包含豐富的內容,它既包括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也包括投資和消費結構的調整;既包括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包括各產業內部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既包括區域結構的調整,也包括城鄉二元結構的調整;既包括所有制結構的調整,也包括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

保增長和調結構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它們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使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但是,兩者的側重點又有不同。保增長關注的是短期目標,是一種戰術性措施;調結構關注的是長期目標,是一種戰略性舉措。因此,今後我們必須處理好保增長和調結構的關係,把兩者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既要實現保增長的預期目標,又要在保增長中促進結構調整。我們出台的巨觀經濟政策和實際工作部署,決不能為了短期的保增長而進一步惡化經濟結構,增加今後結構調整的難度。我們應當使這兩者緊密結合起來,使之相互協調,相互配合。

他說,中國要基本實現工業化還需要10-15年時間,任務還很艱巨;中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25日在出席,製造業將在今後較長時期扮演工業化的主要角色。

他表示,當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製造業正在高速發展。從已開發國家的經驗來看,工業化初期一般以輕紡工業為主體,中期階段一般以重化工業為主題,後期階段一般以深精加工工業和高技術產業為主體。因此,不管國際金融危機如何演化,製造業都將在今後較長時期內扮演工業化的主要角色。

新興產業將引領全球經濟新一輪騰飛

陳昌智表示,去年9月以來,金融危機開始快速蔓延到中國,並對中國經濟產生了較大影響。去年三季度,我國經濟成長9%,四季度下滑到6.8%,今年一季度更是下滑到6.1%。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政府及時、果斷地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的一攬子計畫。由於措施及時、有力,效果明顯,第三季度恢復到8.9%,前三季度平均增長7.7%。今年“保八”形勢樂觀。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一片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率先回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樹立了信心,我們堅持努力不動搖。當前,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成績,看到企穩回升的良好勢頭,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我們仍然具備保持經濟長期較快發展的優勢和有利條件。同時,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出口形勢依然嚴峻,產業升級還面臨諸多挑戰。

陳昌智副委員長強調指出:這場金融危機在為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製造業帶來嚴重打擊的同時,也為新興產業的誕生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低碳經濟綠色產業、節能與新能源產業都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並可能引領全球經濟新一輪騰飛。亞洲製造業論壇致力於推動亞洲製造業與歐美先進制造業之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有利於全球製造業企業攜手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本次年會以“後危機背景下的亞洲製造業新格局”為主題,抓住了當前亞洲國家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順應了亞洲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對於及時總結和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挑戰,促進亞洲經濟全面健康復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為紀念我國卓越的經濟學家孫冶方同志對經濟科學的重大貢獻,表彰和獎勵對經濟科學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的繁榮和發展而設立的。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於1985年開始設立和評選,每兩年評選、頒發一次,是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