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英

陳伯英,百度百科上解釋有二人。1. 陳伯英 男,1947年9月出生,浙江鎮海人。物理高級教師。中共黨員。畢業於同濟大學套用力學專業。現任職於上海市吳淞中學。2.陳伯英 男,1944年9月出生,1967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1995年底和比利時根特大學醫學院特利克教授合作,申請得到歐共體合作基金,以訪問學者身份赴比利時一年,從事用PET技術研究腦內多巴胺遞質和腦退行性疾病關係的研究。

基本信息

高級教師

簡介

陳伯英 男,1947年9月出生,浙江鎮海人。高級教師。中共黨員。畢業於同濟大學套用力學專業。現任職於上海市吳淞中學

主要貢獻

專長中學物理教學。從事物理教學已有28年,培養過數以千計優秀中學畢業生。1996年被評為上海市寶山區第一屆物理學科帶頭人,1999年又被評為寶山區第二屆物理學科帶頭人。帶教過十屆高三畢業班,每屆學生的平均高考物理成績,在學校名列第一,1990年前在江蘇省鹽城市名列第一,1990年後在上海市寶山區名列第一。在上海市吳淞中學帶了92、95、98三屆六個畢業班,學生的高考成績三次破學校記錄,三次創寶山區第一,排上海市所有市重點中學的前列。培養輔導尖子學生參加各級物理競賽,成績突出,1989年參加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學校獲江蘇省團體第二名;1992年參加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1名學生獲上海市一等獎,李政道銀獎;1994年參加上海市高二物理競賽,獲上海市團體第二名,區重點中學組團體第一名。《讓參賽學生髮揮最佳水平》文章發表在《上海教育報》上;《合併未知量——高考解題指導》發表在《中學生學習報》上。兩人合寫《名師為你家教—國中畢業班物理》(東方出版中心1999.8)。《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最佳化教學效果》文章刊登地中國物理學會主辦的《物理教學》(2000/3)。

中國實驗針灸學會理事

簡介

男,1944年9月出生,1967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1980年在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1991年赴日本大阪大學醫學院神經生化教研室做訪問學者一年,從事神經骨架蛋白的研究;1995年底和比利時根特大學醫學院特利克教授合作,申請得到歐共體合作基金,以訪問學者身份赴比利時一年,從事用PET技術研究腦內多巴胺遞質和腦退行性疾病關係的研究。

主要貢獻

現任中西醫結合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針刺調整女性生殖內分泌異常功能的機制的研究;另外還從事中藥治療兒童性早熟及機制和針刺治療腦中風機制的研究。現任中國實驗針灸學會理事。 1996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7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基礎研究獎三等獎;2001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5年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獎三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多年來從事神經生物化學和中西醫結合機理的研究。從1978年-1984年,注重於神經肽的分離提取、鑑定和功能研究工作,特別是對阿片肽與痛和針刺鎮痛的關係的研究。1985年到現在,從事生殖內分泌調節的研究,尤其在針刺治療女性生殖內分泌疾患的機制研究上成績斐然。曾首先在國內外報導了人腦脊液中的b-內啡肽含量與痛閾和耐痛閾呈正相關關係。曾先後三次作為課題負責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如期圓滿完成預期目標。1995年10月以題目為"電針調整去卵巢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 (卵巢) 軸異常功能機制的研究"通過上海市科委的成果鑑定,並獲得199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和199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獎;2003年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完成了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項目一個並獲得2004年中華醫學會獎;2003年又完成了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重點項目一個,2005年通過上海市科委和教育部的科技成果鑑定,2005年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目前正承擔國家973項目子課題一個和博士點基金項目兩個。本人在科研工作中把我國傳統的針刺技術作為一種實驗手段導入神經內分泌的研究領域,增加了研究工作的中國特色,把針刺治病作用的機制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層次。在國內外雜誌和專著上發表有關論著六十餘篇。

革命烈士

陳伯英(1898-1925),廣東梅州蕉嶺縣人,1898年出生於廣東蕉嶺縣。早年跟隨同村人到南洋做工。1920年,受“五四”運動的影響,從南洋回國考入雲南講武堂,在學校結識了同學葉劍英並成為摯友。1922年,從講武堂畢業後隨葉劍英到福州,參加許崇智部隊,在第八旅任排長。1923年,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戰鬥。戰鬥中,身先士卒,勇敢沉著,特別是攻打泰美之役戰鬥中,帶領尖刀排穿插在敵軍中,取得了敵軍的布防、兵力、武裝等情報,從而給敵軍以致命的打擊,取得了優異成績,因而受到嘉獎。1924年3月,隨葉劍英參加籌備黃埔軍校工作,接觸很多共產黨人,受到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曾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同年6月,孫中山將其所在的軍隊改編為建國粵軍第二師,他被擢升為上尉副官,併到珠海參與組建獨立營的工作。10月,獨立營正式成立並改名為新編團,葉劍英為團長。由於新編團積極支持當地的農民運動,引起當地土豪劣紳的極大仇視,1925年4月26日,當地的反革命勢力與隱藏在新編團內的內奸互相勾結髮動了反革命香洲兵變,他在兵變中遇難身亡。兵變發生後,葉劍英立即趕回香洲鎮壓叛亂,並隆重地為死難烈士開了追悼大會,親自撰寫了烈士墓“齎志亭”的碑文《齎志亭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