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科桑蒂

阿科桑蒂

阿科桑蒂以生態建築的概念為理論基礎,建成之後可以容納五千人,它將為如何改善城市環境、減少人類對地球的消極作用而做出示範。阿科桑蒂大型、緊湊的結構以及大規模的太陽能溫室將只占4060英畝保留地中的25英畝,使得自然與城市居民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

簡介

阿科桑蒂是個奇蹟,是眾多最極端矛盾的統一體。離它最近的那座城市,是全美國城市擴張最迅速的地區,但它卻幾乎是這世界上最慢的建設項目。

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市”概念的聚落,長期居民保持在60~80人,但每年卻吸引超過5萬的參觀者;它坐落於一個建立在石油工業之上的國家中,卻更樂於從天空而非地下獲得能量;居民更多地依賴雙腿而非車輪。

背景

阿科桑蒂阿科桑蒂

1970年,保羅·索萊里科桑蒂基金會的支持下,開始創建阿科桑蒂——位於亞利桑那中部高沙漠區的城市實驗室。阿科桑蒂以生態建築的概念為理論基礎,建成之後可以容納五千人,它將為如何改善城市環境、減少人類對地球的消極作用而做出示範。阿科桑蒂大型、緊湊的結構以及大規模的太陽能溫室將只占4060英畝保留地中的25英畝,使得自然與城市居民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
城市在地球表面無序地延伸,引發了巨大的浪費、挫敗感,以及因土地和資源消耗而導致的長期代價。人類對機動車的依賴進一步惡化了這些問題,環境污染、空間擁堵和人際隔離等現象不斷加劇。阿科桑蒂試圖通過建造一個立體的、步行的城市,來解決這些難題。因為這個規劃拒絕外擴,城市和自然皆得以在保持其整體性的同時繁榮發展。阿科桑蒂是一個藍本:一旦成功,它將成為世界建設城市的模型。

生態建築

索萊里在鳳凰洲附近買下的這塊沙漠高地占地4000多英畝。在過去40年間,索萊里和他的學生以及全世界慕名而來的6000多名志願者,一點一點地推動著這個項目,但是至今也僅完成了全部規劃的2%。

60~80位居民長住於此,而且還有家庭在這繁衍了下一代。他們承擔設計、建設、景觀、維護、烹飪、木工、金屬鍛造、陶器、園藝和管理等工作。他們每周四在拱頂廣場下開會,相互通報新聞。這裡可以看電視,但沒有太多媒體,沒有奢侈品和時尚,也沒有宗教,不過圓形劇場有時會有音樂會。人們作息規律,安居樂業。雖然他們的薪水僅僅比美國的貧困線高一點兒,但是這裡呈現出自立、活躍和和諧的氛圍。

進入阿科桑蒂之後,汽車就失去了作用。這裡沒有廢氣,也沒有噪音,房屋全部朝南,擁有各式雕刻過的穹頂。從廣場的拱頂、住宅門洞,到露天劇場的看台,大量採用了圓形圖案,勾勒出一望無際的沙漠風景。索萊里說,開闊的視野有助於人們舒緩壓力。

這個項目的參與者們認為,一個人本身不需要太大的空間,但你必須方便地到達你想去的地方。通過盤旋的坡路,可以在10分鐘內步行去任何地方——住家、辦公室、作坊、咖啡廳、籃球場、廣場、音樂廳等。

阿科桑蒂的核心建築之一是瓷穹殿,是阿科桑蒂地理與設計的中心點。整個穹殿坐北朝南。當夏季來臨,太陽直射地面,穹頂可以起到遮光庇蔭的作用;冬天陽光從南面斜射入殿內,為空間內部提供熱源。

東新月建築群是另一個傑作,由10幢建築物構成。建築群的熱能來自連排溫室收集的暖氣。氣體通過各個建築物外部的水泥管道輸送,使得整個建築群成為一個巨大的散熱器。雖然在炎熱的沙漠,但基於合理的建築設計,基本不用空調。索萊里說:“優雅的節儉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亦是實現公正平等的前提。”

在阿科桑蒂的設計中,索萊里嘗試將食物生產融入城市。朝南的附屬溫室不僅可以生產食物、加熱能量,還可以為市民提供一個生產性的環境,讓人們很容易體驗並享用。飯館坐落在鄰近種植作物的區域裡,這樣食客挑選的新鮮農作物可以立刻收割、烹飪然後端上飯桌。沿著基地北側建了23個果園台地,在設計中融入了生產性植被。保住現有的、能生產食物的農業用地,在邊緣的土地上建設,是索萊里設計的核心概念。在這裡他們種植橄欖樹、葡萄藤、無花果、香草,使景觀既具有美感又兼具生產性。

索萊里他希望找到製造能源的替代方法,它應該是可再生的、可持續的,就像風能和太陽能。而且由於能量在經過幾百英里傳輸到終端用戶時會產生巨大的能量耗損,所以“就地生產能量”才是最經濟的方式。這就是他在“簡約線性城市”構想中,將風能、太陽能和其他被動式溫室融入城市系統中來的原因。另外,緊湊高密度的城市設計減少了城市中用於加熱和冷卻的能量需求,將汽車邊緣化的做法顯著地降低了交通的能耗。

運轉

根據索萊里的生態建築理論,在阿科桑蒂,眾多系統通力合作;人力與資源的周轉高效有序,建築物功用複合多樣,利用太陽能實現照明、取暖和製冷。在這個高度整合的環境中,公寓、商業、產品、技術、開放空間、工作室、教育和文化場所都僅在咫尺之遙,與此同時人的隱私權得到最大保障。

阿科桑蒂是一個教育中心。在為期五周的學習項目中,既有建築技術和生態建築哲學的教授,又有建築工作的繼續。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和學生紛紛來到這裡,親身參加阿科桑蒂的建設,以獲得關於阿科桑蒂的原始體驗。他們有很多都是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其中一些人完成學習項目後可拿到大學的學分。當然規劃或建築學背景並不是參加該項目的必備條件。興趣各異、背景不同的人們,同樣在為阿科桑蒂貢獻自己的時間和技能。

到目前為止,在6000多名參與者的努力下,阿科桑蒂已經建成為一片混合功能的建築群。60至80位長期居民在此生活,他們繼續建設,並維護已經建成的環境。這些長期居民都是曾經參加學習項目、已經畢業的學生,承擔了設計、建設、景觀、維護、烹飪、木工、金屬鍛造、陶器、園藝、交流和管理等各項工作。舉世聞名的“索萊里風鈴”也在他們手中誕生,每年吸引五萬名遊客前來參觀。

保羅·索萊里

保羅·索萊里(PaoloSoleri),1919年出生於義大利都靈。他集建築師、城市規劃設計師、藝術家、工藝師、哲學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終生致力於探索實現人類理想的無限可能性。他擅長運用各種媒介表達構想中的未來世界。“阿科桑蒂(Arcosanti)”是其最為知名的實踐。這個建築在亞利桑那高原荒漠的城市實驗室試圖為不斷惡化的人居環境提供替代方案;通過創建體驗性空間來構築一個可與人類發展相和諧的環境“原型”。索萊里獨創“生態建築(Arcology)”一詞,通過將“生態”(Ecology)與“建築”(Architecture)融合,規劃了一條可以幫助人類實現美、平等、愛的人類進化之路。這件已持續半個世紀的實踐作品,是索萊里博學睿智的結晶(在這個分工不斷細化的社會已不多見);它影響並激勵著無數有志之士參與到建設理想環境的探索中來。

保羅·索萊里保羅·索萊里

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索萊里就創造了“Arcology”這個詞——ecology(生態)+architecture(建築)——也就是“生態建築”。這種建築的終極理想,是製冷、供熱以及各種生活所需通過建築設計,運用自然的物理效應,而非石油、煤炭等化學能源而獲得,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污染、可持續的自給自足。
索萊里於1919年出生於義大利都靈。他早年一直在歐洲生活,1946年,索萊里取得都靈理工大學的建築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不久,他便動身前往美國,參加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在亞利桑那州的學徒計畫。但賴特以“廣畝城市”為基礎構想的城市發展理念在他看來是造成當今社會城市無序擴張的病因之一。建立在賴特的設計基礎上的當代美國城市——遍地是中產階級的兩三層小別墅,以巴掌大的城市CBD為軸心,密密匝匝地向四周蔓延,無盡地蔓延,望不到邊;在獨門獨戶的舒適小樓里,每家擁有各自的車庫、草坪、游泳池,每個成年人都有一台汽車,上班、讀書、購物都需要開車。他認為這種局面令遠程運輸成為常態,無謂地消耗著巨量的能源,無聊單調的城市無節制地侵入豐富而有魅力的曠野,更令傳統的鄰居、社區的概念破碎,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隔膜和冷漠。
因此,索萊里的觀念更像是賴特同時代的競爭對手,也是同樣著名的建築大師柯布西耶的理念,即以集中化的方式來建設和管理一座城市。所不同的是,柯布西耶的城市規模具有一種工業化和集權主義頌歌的傾向,但索萊里更樂於用一種較小規模的、高度集約的、自然主義的方式來構築他的城市夢想。
1950年,索萊里回到義大利,承接設計一座名為CeramicArtisticaSolimene的大型陶瓷廠,該廠已成為義大利歷史性的地標。索萊里開始以陶瓷藝術家的身份工作。之後50年,他製作的陶瓷風鈴、青銅風鈴和雕塑方面的成就,為驗證他建築理論所需的活動提供了主要的經費。1970年,索萊里著手進行他最具野心的作品——位於亞利桑那中部的高沙漠區的阿科桑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