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爾騎兵

阿瓦爾騎兵

阿瓦爾人(The Avars)是蒙古族裔, 為外蒙柔然族(Juan Juan)的後代。因天氣原因族人西遷,在歐洲稱阿瓦爾人。公元六世紀中葉,阿瓦爾人西遷入東歐,並占領匈牙利平原為他們的根據地。阿瓦爾人站穩陣腳後,開始四出掠奪。公元五百五十七年, 遣使至君士坦丁堡, 要求年貢及土地。至六世紀末,阿瓦爾人的勢力範圍南起亞得里亞海,北至波希尼亞,東臨喀爾巴阡,西及阿爾卑斯。還是征服了原先住在這裡的眾多斯拉夫部落。即使在全盛時期,阿瓦爾軍隊的規模也只有五萬人左右,其中還包括了依附的匈奴人和巴爾幹人。作戰時,總讓被征服的民族組成的步兵(主要是斯拉夫人)站在前列,而阿瓦爾騎兵作為決定性的打擊力量放在中央。他們帶來的軍事革新很快就被採用,體現在拜占庭重騎兵的裝備上。阿瓦爾人的貢獻是木框、皮面的馬鞍,馬鐙,以及用多層薄銅片穿制的護喉。據認為,馬鐙是阿瓦爾人帶入歐洲的最重要的革新,極大的增強了騎兵的馬上格鬥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控制坐騎,可以在馬上站起來;並且將雙手解放出來,不用像以前那樣緊緊的抓著韁繩,可以裝備更大更重型的防盾。

簡介

阿瓦爾人是中亞草原民族鮮卑的一支,公元5世紀左右在黑海裏海沿岸過著放牧的生活。公元557年,北方來的蠻族不斷侵襲拜占庭帝國的邊境,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ian )想以蠻制蠻,於是雇用了阿瓦爾人攻擊巴爾幹半島上倫巴底人。很快他們就完成了任務,並且北上到達多瑙河口,翻越喀爾巴阡山脈,到達波羅的海。

國家

在可汗巴彥(Bajan)的統領下,阿瓦爾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以帕諾尼亞河流域(Pannonian Valley)為中心,其勢力範圍南起亞得里亞海,北至波希尼亞,東臨喀爾巴阡,西及阿爾卑斯雖然本身人口較少,但還是征服了原先住在這裡的眾多斯拉夫部落。即使在全盛時期,阿瓦爾軍隊的規模也只有50000名左右,其中還包括了依附的匈奴人和巴爾幹人。

記載

拜占庭歷史學家塞俄菲拉克特斯·西摩卡塔認為有兩種阿瓦爾人,真阿瓦爾人是柔然人:他們是蒙古種人,在整個5世紀一直是蒙古的主人,直到552年才被突厥人擊潰和取代。假阿瓦爾人是歐洲中世紀史上的阿瓦爾人,他們是盜用了阿瓦爾這一令人害怕的名稱。據說這些假阿瓦爾人是由兩個聯合起來的部落,即瓦爾部(uarvar,阿瓦爾之名由此而得)和昆尼部(KunniHuni,該名暗示其匈奴起源)組成。然而,也有人主張uarsHuni——拜占庭人由此創造了Ouarkhonitai一詞——是烏戈爾(Ogor)人的兩個部落,也就是說,按一些東方學者的說法,是回鶻人的兩個部落。但是,歷史上的回鶻是突厥種人,而歐洲的阿瓦爾人似乎是蒙古種人。無論如何,565年左右阿瓦爾人——希臘文是AbaresAbaroi,拉丁文是AcariAcares——進入了歐洲。阿瓦爾人的外貌使拜占庭人想起了古代的匈人,與匈人不同的只是他們的頭髮是辮成兩根長辮子拖在後面。他們是薩滿教徒,塞俄菲拉克特斯提到一個巫師,或者稱男巫。阿瓦爾人打敗了遊牧在亞速海西北和頓河河口的庫特利格爾和烏特格爾匈奴人,兩者都是阿提拉匈奴人的後裔。他們把這兩支匈奴人(突厥種)納入自己部落之中。突厥-蒙古族兩大支中的一支經常將另一支的代表們納入自己的帝國內。
至於中國對柔然有以下記錄:“柔然,崛起於四世紀末與六世紀中葉。(我國南朝稱芮芮,北朝翻譯為蠕蠕)。是鮮卑的支屬。從社侖時期開始,柔然騎兵仿效北魏,開始有了千夫長、百夫長的編制,“千人為軍,軍置將一人;百人為幢,幢置帥一人”《北史·蠕蠕傳》每次出征“先登者賜以虜獲。退懦者,以石擊首殺之,或臨時捶撻”424年,大檀可汗率六萬騎入雲中,“圍太武五十餘重”此後,北魏太武帝報復,424年親征,獲三十餘萬騎。443年,分兵四道討伐,柔然倉皇北走。449年太武帝再伐,獲人蓄百餘萬。552年,突厥崛起,攻柔然,滅之。”讓我們強調指出,很有可能是阿瓦爾人把馬蹬的使用傳入了歐洲。

騎兵

到公元六世紀末,阿瓦爾人一直是東歐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他們不僅牢牢地控制著多瑙河蒂薩河之間的領地,還四出劫掠。作戰時,總讓被征服的民族組成的步兵站在前列,而阿瓦爾騎兵作為決定性的打擊力量放在中央。
對匈奴、阿瓦爾一樣西遷進入歐洲的少數民族來說,新環境中相對緊張的耕地和眾多的當地人口,不再允許他們過遊牧的生活。於是這些馬背上的民族紛紛淪為僱傭兵,或者幫助蠻族,或者加入拜占庭軍隊。他們帶來的軍事革新很快就被採用,體現在拜占庭重騎兵的裝備上。阿瓦爾人的貢獻是木框、皮面的馬鞍,馬鐙,以及用多層薄銅片穿制的護喉。毫無疑問,馬鐙是最重要的革新,極大的增強了騎兵的馬上格鬥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控制坐騎,可以在馬上站起來;並且將雙手解放出來,不用像以前那樣緊緊的抓著韁繩,可以裝備更大更重型的防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