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萊德·艾森塔斯特

阿爾弗萊德·艾森塔斯特

阿爾弗雷德·艾森士塔特(Afred Eisenstaedt)(1898年12月6日 - 1995年8月4日)著名美國攝影家、攝影記者。阿爾弗雷德·艾森士塔特出生於西普魯士德斯超鎮(現波蘭切特夫)一個商人家裡。1906年全家遷往柏林。1942年入美國籍。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阿爾弗萊德·艾森塔斯特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早年做過皮帶和扣子推銷員。後來他為柏林的Berliner Tageblatt報紙做自由攝影師;1935年, Eisenstaedt移民來美國紐約,住在皇后區的傑可森高地;從1936年到1972年, Eisenstaed為美國”生活Life”雜誌拍照,他拍攝的很多名人照片都登在 “生活”雜誌的封面上,如索菲亞·羅蘭, 海明威等。

他的攝影作品在《生活》周刊封面中刊登了92次,並在其雜誌上刊登了多幅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他的攝影強調客觀、真實,是許多事件的主要證明人。

他1919年-1926年學習了藝術攝影。在1927年的時候,柏林世界畫報刊登了他拍攝的照片。 1928年,改行從事新聞攝影。他為了仿效德國新聞攝影之父艾里西·所羅門博士(Dr。 Erich Solomon),特地購買一台阿曼諾克斯(Ermanox)照相機。 1929年-1935年成為美聯社的特約攝影記者,改用輕便的萊卡相機。 1935年-1975年任美國生活雜誌攝影記者,長達四十年,拍攝大量新聞照片,包括90幅生活雜誌封面照片,在76歲的時候退了休。

代表作品

1929年 《托馬斯·曼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用阿曼諾克斯拍攝

1930年 《巴黎的妓女》,萊卡拍攝

1932年 《肖伯納》,用阿曼諾克斯拍攝

1933年 《米蘭歌劇院》,萊卡, 35毫米鏡頭。

1934年 《戈林閱兵》,萊卡, 35毫米鏡頭。

1935年 《法官》,萊卡, 90毫米鏡頭。

1947年 《威尼斯的船夫》,萊卡, 35毫米鏡頭。

1951年 《邱吉爾的V》,萊卡, 90毫米鏡頭。

1951年 《羅素》,萊卡, 135毫米鏡頭。

1963年 《巴黎鐵塔》,萊卡M3 21毫米 f/4

1967年 《指揮家》,萊卡, 35毫米鏡頭

作品賞析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如果您還不清楚阿爾福萊爾是誰,那就google一下V-Day in Time Square(勝利日之吻)吧,相信您了解二戰勝利後紐約時代廣場上那個經典之吻的鏡頭。

這位世界級著名攝影師的對攝影的經典名言就是“保持簡單”。

國外著名攝影師

攝影師是使用照相機、感光片、光源和造型技藝在室內外拍攝人像、風景、產品及生產或生活圖像信息的人員。攝影師可以是一種職業,以全職、兼職或業餘賺取外快,也可以是純為興趣。 本期任務讓我們來走近國外的著名攝影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