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國家

阿爾巴尼亞國家

根據部長會議1994年作出的決定,阿爾巴尼亞現設省(Qarqe,單數為Qarku)、區(Rrethi)、鄉(Lokaliteteve)、村。全國共有12個省,36個區。

基本信息

簡介

正式國名: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拼音:ā ěr bā ní yà
阿爾巴尼亞語:Shqipēria
語 言:阿爾巴尼亞語為官方用語。
國家政要:總巴米爾·托皮(Bamir topi),2007年7月當選,同年7月宣誓就職 ;總理薩利·貝里沙 ,2005年9月任職。
主要城市:科爾察斯庫台都拉斯和費里。
貨幣單位:列克。
位 置: 面積為2.87萬平方公里。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西岸。北接塞爾維亞(南斯拉夫),東北與馬其頓相連,東南鄰希臘,西瀕亞得里亞海和伊奧尼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海岸線長472公里。山地和丘陵占全國面積的3/4,西部沿海為平原。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
面 積:28,784平方公里(11,100平方英里)。
人口:約313.4萬(1992年)。主要民族是阿爾巴尼亞族(98%),希臘族(1.8%),馬其頓族(0.1%),其餘有黑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族等(0.1%)。全國通用阿爾巴尼亞語。信奉伊斯蘭教(70%)、希臘東正教(20%)和羅馬天主教(10%)。首都地拉那(Tirana)。境內多山,地中海氣候。工業在經濟中占主要地位,世界主要鉻礦石生產國之一。
國徽國徽

國慶日:11月28日為獨立節(1912年始),11月29日解放日(1944年始)。
國徽為盾徽。黑色雙頭鷹鑲在深紅色的盾面上,寓意同國旗。
國歌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國歌
國花: 胭脂蟲櫟(殼斗科)

歷史

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幹半島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亞人的後裔。公元4世紀末曾是東羅馬帝國一部分。公元9世紀以後,分別受到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1190年建立獨立的封建制公國,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統治近500年。到18世紀,在阿爾巴尼亞人聚居區周圍逐漸形成了兩個民族群體,並形成不同的書面語言,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從事農業,由於地理和交通條件較好,所以經濟文化較為發達。19世紀下半葉,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解放運動日漸高漲。1912年11月28日宣告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奧匈、意、法等國軍隊占領,1920年阿再次宣告獨立。1924年成立資產階級政府,1925年成立共和國,1928年改行君主制,索古為國王直至1939年4月義大利入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被意、德法西斯占領(1943年德國法西斯侵入)。1944年11月29日,阿全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奪取政權,並解放全國。1946年1月11日,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76年修改憲法,改稱為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4月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政治

1990年阿人民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取消憲法中規定阿勞動黨是唯一的政治領導力量的條款,確定阿是政治多元化的法治國家;阿公民有成立黨派和政治組織的權利。總統為國家元首,由議會秘密投票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可連任一屆。總統任命總理,並根據總理提名任命部長。2008年4月通過憲法的修正案 。憲法修正案規定,在未來的議會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即各政黨按其所得票數在總票數中的比例獲得議員席位;在由140名議員組成的議會中,超過簡單多數,即71名議員,即可決定總統人選,而不是原來規定的超過議員總數的五分之三,即83名議員。

經濟

工業以食品、輕紡、機械、冶金、動力、建築材料、化學為主。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馬鈴薯、菸草、甜菜等。山區牛羊畜牧業較發達。交通以公路為主。都拉斯、發羅拉為重要海港。輸出以瀝青、鉻礦石、鎳鐵礦石、銅精礦、菸草、水果為主;輸入工業設備、運輸工具、農業機械等。

外交

奉行務實的外交政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