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長號

阿爾卑斯長號

阿爾卑斯長號原是阿爾卑斯山區牧民召喚牧群、傳遞信息的工具,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超過500年。這種長3到4米,重4公斤的木質號角已成為瑞士山區文化的代表。

簡介

阿爾卑斯長號阿爾卑斯長號

樹木砍伐下來後,要將木材幹燥六七年的時間後才開始用來製作長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完美的音質。一支長號的整個製作工序需要80個小時的精雕細作,價值至少3000瑞士法郎。

阿爾卑斯山區的牧民就套用當地不同材料製造樂器和信號器具,以便在不同的高山牧場之間進行聯絡。在瑞士,阿爾卑斯長號作為牧民的傳統樂器在1800年以後逐漸減少了。1800年在因特拉肯(Interlaken)附近的Unspunnen草場舉行的牧人節上,阿爾卑斯長號比賽僅有兩名參賽選手。1808年於Unspunnen舉行的慶典活動中,唯一的阿爾卑斯長號演奏者因沒有競爭對手而輕易獲獎。

歷史

考古學的研究將阿爾卑斯長號的歷史追溯到2000年之前。在歐洲,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有500多年。最初它是牧羊人的簡陋樂器,除此以外,它還是在山村中傳遞信息的工具。在歐洲管樂器的演變發展中,大多數管樂器的形狀及其使用功能都經歷了漫長的、多達幾百年的改造,從而使之形成了與其原始形狀相差甚遠的管樂器。但是長號作為銅管樂器中的一員,與其它銅管樂器不同,它是樂器在演變過程中惟一一種原始形狀未發生太大變化的管樂器(運用伸縮管使其變化音高的樂器)。

發展

阿爾卑斯長號阿爾卑斯長號

在長號這一古老管樂器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最初發現利用伸縮管可以改變音的高低,因而用杯狀的號嘴、伸縮管和喇叭口的組合發明了最原始的長號。也正是由於長號具有的伸縮管體系從而使長號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走的是與其它管樂器發展不一樣的道路。在演變發展進程中,不僅發展形成了長號自己的家族系列,同時又以它特有的發聲方法、音色魅力長號有著美妙的音色,富有人聲的特性與音域。吹奏出的聲音可以像小溪潺潺流水的弱聲,還可以吹奏出狂風暴雨、震撼人心的最強的聲音,強聲和弱聲的音色對比令人感嘆、驚奇、容易變化音高的演奏特點和特殊的演奏技巧奠定、形成了它在現代古典交響樂隊中其它管樂器不可替代的聲部,保持了它在演奏室內樂、爵士樂中和作為越來越受人們喜愛的獨奏樂器在音樂舞台上的地位,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音樂愛好者。

長號是銅管樂器中最早定型與進入樂隊的管樂器,它可以追溯到11~12世紀,那時就存在被我們稱之為薩克布特(sackbut)的古長號。古長號主要用於教堂、宮廷合唱音樂伴奏中(古老的樂曲總譜是人聲合唱與樂器共用,並未標註是由哪種樂器演奏或哪個合唱聲部演唱,經常是器樂和人聲混雜使用)。在德國音樂詞典中名詞,可直譯為長號合唱/合奏,這也可以證實當時長號在教堂、宮廷音樂中的作用與地位。
到文藝復興時期(15世紀下半葉和16世紀),結構類似現代銅管樂器的長號就已問世,並且用於樂隊演奏中。尤其是在巴洛克時期(16世紀末~17世紀),特有的巴洛克長號廣泛用於樂隊演奏中。目前在歐洲仿古典樂隊或巴洛克古典樂隊(均為中小型樂隊)演奏巴洛克時期音樂時,長號手均使用巴洛克長號。另外,幾乎所有德國、奧地利的音樂學院長號專業學生的課程中,都安排有巴洛克長號與古典樂隊或管風琴合作演奏的學習計畫。

結構

阿爾卑斯長號阿爾卑斯長號

阿爾卑斯長號雖然體積巨大,卻是結構再簡單不過的樂器。它沒有一般吹奏樂器必需的按鍵與簧片,甚至在管壁上除了吹口與末端的喇叭口外沒有任何其他氣孔。

它的音樂產生只取決於吹奏者吹出的氣流的長短、壓力的強弱,特別是吹奏者嘴唇的不同方式的顫動。這種強弱、頻率變化的氣流經過長長的木製號管的共鳴與放大而產生了悠長持續、綿綿不絕於耳的美妙音樂,並能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簡單的結構大大地增加了吹奏的技巧難度。但像所有不同形式的藝術一樣,比掌握技巧更難也更重要的,是領會和體現這種藝術的情感和精神。阿爾卑斯長號是大山之子、大自然的精靈,它發出的聲音是向天地的呼喚,它表現的是音樂與其周圍的群山和森林渾然一體、和諧共鳴。

號手只有真正領悟了這一精神,才能賦予阿爾卑斯長號簡樸的音樂以深厚的內涵,給它傾注以生命。難怪有人認為吹奏阿爾卑斯長號不僅是在演奏一種樂器,還是號手在進行心靈的沉思和情操的陶冶。

比賽

阿爾卑斯長號阿爾卑斯長號

瑞士瓦萊州南達鎮2009年07月25日舉行了國際阿爾卑斯長號比賽,來自不同國家的阿爾卑斯長號演奏者以號會友,在瑞士的青山綠水間演奏出了動人的樂曲
該比賽是在為期3天的國際阿爾卑斯長號音樂節期間舉行的,吸引了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美國和瑞士本地的100多位阿爾卑斯長號演奏者參賽。參賽者大多身穿傳統民族服裝,有的獨奏、有的重奏、有的全家老小齊上陣,用阿爾卑斯長號獨特的聲音演奏出了一曲曲悠揚動人的樂曲。號角聲在山谷中迴蕩,令人心曠神怡,而比賽的結果也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阿爾卑斯長號原是阿爾卑斯山區牧民召喚牧群、傳遞信息的工具,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超過500年。這種長3到4米,重4公斤的木質號角已成為瑞士山區文化的代表。而瓦萊州南達鎮地處瑞士西南、阿爾卑斯山脈中心地帶,一年一度的國際阿爾卑斯長號音樂節和比賽是當地重要的文化活動,也使這個小鎮得以名揚海外。 [1]

現狀

阿爾卑斯長號阿爾卑斯長號

伯爾尼州(KantonBern)一些作家認識到阿爾卑斯長號面臨滅絕的威脅。FranzNikolausKönig在1814年寫道:“幾乎聽不到也見不到阿爾卑斯長號了。安排舉行Unspunnen傳統民俗節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要喚醒這一真正的阿爾卑斯山音樂,然而卻沒有奏效。”
阿爾卑斯長號幾乎要絕跡了,因為它作為牧人聯絡工具的意義已經不復存在了。高山牧場傳統的乳酪製作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山谷中村莊裡的合作式牛奶加工場。另一個原因就是,很多高山牧場以養殖小母牛替代了奶牛。
多虧伯爾尼的SchultheissNiklausvonMülinen才使得阿爾卑斯長號的傳統沒有消失。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他讓人製造阿爾卑斯長號,分發給格林德瓦爾德(Grindelwald)有才華的演奏者,讓他們在1826到1827年間在阿爾卑斯長號班學習演奏。

同一時期阿爾卑斯長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高山牧場隊伍和傳統節慶活動上。1828年在巴塞爾(Basel)附近的Rheinfelden的狂歡節上,“牧人”打扮的市民在遊行時提著奶桶,帶著阿爾卑斯長號等器具,展現了阿爾卑斯山的亮麗場景。在1833年的Vevey葡萄酒節(沃州(KantonWaadt))上,弗里堡州(KantonFreiburg)的牧人演奏了阿爾卑斯長號,作為他們職業的象徵。
1827年音樂學家JosephFétis將阿爾卑斯長號稱為“瑞士國家樂器”。與此同時,這一樂器在阿爾卑斯山地區幾乎消失,但卻越來越成為一個旅遊熱點。雖然其他文化中也存在用號角傳送信號與遠處聯絡的現象,但是阿爾卑斯長號卻象雪絨花(Edelweiss)一樣,成為瑞士的象徵。
阿爾卑斯長號甚至作為瑞士傳統的象徵,加入了“永久同盟約德爾調協會和瑞士傳統服裝協會的遊行隊伍。

意義

在通訊尚不發達的年代,阿爾卑斯山民們就是利用這種長號悠遠的鳴響在不同的高山牧場之間進行聯絡,傳播婚喪嫁娶、生死征戰的訊息。目前,這種文字記載超過500年,被稱為“阿爾卑斯山真正的音樂”的樂器雖然早已不再但當聯絡工具一角,但更多地出現在高山牧場隊伍和傳統節慶活動上,成為牧民職業的象徵;一年一度的國際阿爾卑斯長號音樂節和比賽業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活動和旅遊觀光項目。

家族系列

從15世紀迄今的管樂器發展中,為適應音樂演奏的需要,長號也像其它銅管樂器一樣經過改革與發展。例如,將長號像合唱聲部一樣分類:先後改革、製造出高音長號(bB調—使用高音譜號)、中音長號(bE調—使用中音譜號)、次中音長號(bB調—使用中音、次中音和低音譜號)、低音長號(bB調—低音譜號/偶爾也使用次中音譜號)、倍低音長號(19世紀發明製造)五種型制的長號,從而形成了從高音長號到低音長號的家族演奏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