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梅莉婭·埃爾哈特·普特南

阿梅莉婭·埃爾哈特·普特南

阿梅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1897年7月24日—1937年7月2日失蹤,1939年1月5日被宣布逝世)是一位著名的美國女性飛行員和女權運動者。 1937年,當她嘗試全球首次環球飛行時,在飛越太平洋期間神秘失蹤。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阿梅莉婭·埃爾哈特·普特南(Amelia Earhart Putnam),第

阿梅莉婭·埃爾哈特·普特南

一個單獨飛越大西洋的美國女飛行員。1898年7月24日生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艾奇遜市一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與姐姐穆麗爾在祖父家度過了童年時代。後進私立學校讀書。1908年平生第一次看到了飛機,但當時並未對此發生興趣。1920年12月25日聖誕節,她隨父親參加位於長灘的新機場的開業慶典與飛行表演大會,得以近距離了解到什麼是飛行、什麼叫飛機,因而大開眼界,並萌生了對飛行的嚮往。3天后,她又跨進1架小型飛機,作了自己平生的第一次飛行體驗。此後便下決心一定要去學習駕駛飛機。

人物經歷

1921年1月3日,埃爾哈特正式拜著名女飛行家妮塔學習飛行,並且很快就掌握了駕機技術。1922年10月22日,她駕駛著1架小飛機,成功地升高至4,210米高空,創造了一項飛女子飛行升限的世界記錄,並因此而轟動了全美。1925年秋加入美國航空學會。1928年6月17日,為了紀念林徳伯格首次飛越大西洋1周年,紐約出版商喬治·普特南和全美婦女界特意安排了一次紀念飛行活動。埃爾哈特作為“最具氣質和最有教養的”的女子,成為當時美國最先進的3引擎活塞式“福克-FⅦ型”客機“友誼號”上唯一的“搭乘者”,並隨機飛越了大西洋。

6月18日這次紀念飛行活動順利結束後,埃爾哈特即以歷史上第一位飛越大西洋的女性乘客而成為“英雄人物”,先後到紐約、波士頓和芝加哥等地參加當地舉辦的慶祝活動,每到一處都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迎送。這次活動也大大激發了她為飛行獻身的信心。從此,她便走上了一條不同凡響的冒險飛行之路。為了感謝恩人,她還與喬治結成了夫妻,並改名埃爾哈特·普特南。

1929年7月,埃爾哈特受聘為美國大陸航空公司的總裁助理,並買下1架美國洛克希德飛機公司生產的單翼大馬力輕型飛機“織女星-5B型”;8月,她駕駛該機參加全美飛行大賽,並獲得了全場第3名,飛行成績僅次於另兩位男飛行員;9月9日,在克利夫蘭一家飯店的客房裡,她和26名有志于飛行事業的女性,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女飛行家組織“909協會”並當選為會長。不久後,她又被任命為美國航空委員會和聯邦航空國際聯盟的官員,並隨即向社會發出呼籲,希望婦女更多地參與各項航空活動,包括飛行、航空科研和航空機構的管理等領域。

1930年間,埃爾哈特先後駕駛著自己的已被漆成猩紅色的“織女星”,創下了零載重和載重500公斤狀態下飛行和同等級飛行器在100公里航段上以336公里/小時飛行等女子飛行世界紀錄,並且為航空公司試飛並開闢了紐約-費城-華盛頓的新航線。1932年5月20日林徳伯格首次跨大西洋飛行5周年紀念日這天,她又駕駛“織女星”從紐芬蘭島的格雷斯港起飛。一路上,她克服了瞌睡侵擾、暴雨冰霜及油箱意外泄露等困難,最終以14小時54分鐘飛完全程,順利降落在愛爾蘭北部倫敦德里附近的加勒格牧場。並因此成為第一個單獨飛跨大西洋的婦女和世界上第2個單獨飛越該大洋的飛行員,同時還刷新了林徳伯格的33小時29分30秒的飛行時間紀錄。1935年1月,她又單獨從夏威夷飛往加利福尼亞,超過了美國到歐洲的航程,成為第一個飛完這條航線的人。

在完成一系列飛行創舉後,埃爾哈特又將下一個奮鬥目標標鎖定在“女子單人環球飛行”上。鑒於之前曾先後有數位飛行員為此獻出了生命,她在籌劃飛行之前還是鄭重地徵求過丈夫的意見,並得到了堅定的支持。為了有別於前人,她選擇了一條理論里程為43,500公里、環球飛行路徑最長並在途中必須跨越一段漫長而危險的海上航段的近赤道閉合航線。1937年3月17日黃昏,在一切都準備就緒後,她偕領航員F·努南,駕駛著機號為1055的由洛克希德公司提供的“伊萊克特拉型”雙引擎飛機從奧克蘭機場起飛。

然而,埃爾哈特這次飛行和第1次行動有所不同的是:她的副駕駛曼寧沒有與其同行,故4萬多公里航程只能由她獨自完成;所飛的是一條從西向東的近赤道航線,也是難度最大、航程最遠的冒險路線。飛機很快就經邁阿密跨出領空,一路向南飛去,於6日1日進入南美。途中,她先後訪問了波多黎各、委內瑞拉和巴西;飛渡南大西洋到非洲後,又拜訪了塞內加爾、馬里、薩伊、蘇丹、馬薩瓦和衣索比亞等國。當時非洲地區的氣溫驟升,沙暴頻繁,加上手頭的非洲地圖為多年前的簡易版本,亦給努南的導航工作帶來了不小麻煩。

在好不容易飛出非洲大陸以後,埃爾哈特於6月17日停靠印度的加爾各答機場,然後先後到曼谷和新加坡等城市訪問。6月27日再到澳大利亞的達爾文市,29日飛抵紐幾內亞的萊城。至此,她已累計飛行40天,行程近35,400公里,而餘下的路程估計還剩約11,258公里,約占全程的四分之一。格林威治時間7月2日0時30分,加滿了12,000加侖汽油的飛機又衝破黑暗中的薄霧,飛往一條充滿迷茫的航程。根據計算,當時機上的燃油足夠飛行20-21小時。如果一切正常,那么飛機將在18個半小時到達下一個加油地點豪蘭德島。

格林威治時間7月2日19時30分,地面通訊中繼站收到了埃爾哈特發回的第1條令人擔憂的信息:“我看不到你們,氣壓正在變低”。當時無論是空中和地面,都無法確認飛機的正確座標。20時左右,地面突然收到一條呼叫“意達斯卡號”通訊船的緊急通報:“我機正在盤鏇,但仍無法聽到你的聲音,估計只剩下半小時的路程”。不久又傳來了:“我已聽見你的聲音,但信號太弱”。此後,同樣的簡訊多次被“意達斯卡號”監聽到,估計飛機應該離船不遠。船長為此施放了煙幕彈,試圖為飛機指示方位。16分鐘後,通訊船最後一次收到她顯然已充滿焦慮的呼叫:“呼叫意達斯卡,我們正在157'-337'位置,將繼續以6,210千赫頻率重複這一呼叫,我們現正準備向南飛。”之後便是一晃就幾十年的永久沉默,一代巾幗英傑就此渺無音信

為了全力營救失蹤的飛機和機組人員,美國總統破例下令包括“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和潛水艇在內的10艘艦船、60餘架次飛機和數千人的隊伍在附近洋面及島嶼展開大規模搜救行動,但最終一無所獲。7月18日,搜救活動正式終止。至於埃爾哈特是如何失蹤的,此後60多年眾說紛紜,但至今仍是一個謎。1939年,美國出版了喬治為她寫的傳記《展翼飛翔》。1997年3月18日,美國女飛行家林達·芬琦駕駛1架1935年出廠的同型號飛機,實現了先輩的未竟遺願。同年7月24日,為紀念她誕辰100周年,有11,000人相聚在堪薩斯州的艾奇遜市,舉行了為期4天的追思活動。另還有50,000名崇拜者趕來此地參加了專題研討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