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服飾

阿昌族服飾

阿昌族服飾是阿昌族人民穿戴的服飾。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各地男子服飾大同小異,均留短髮,未婚男子包白布或黑布包頭,已婚男子包藏青色布包頭。未婚婦女留長髮盤辮,穿白、藍色對襟銀扣上衣,黑、藍色長褲。世居雲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飾從現有文獻看,多與狩獵和遊牧活動及高寒山區的自然生態相適應,“衣皮服氈”,“織皮冠之”。男子頂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飾之,上以豬牙雞毛羽為頂飾。

阿昌族介紹

阿昌族人民阿昌族人民

1990年,阿昌族共有27708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其中80%以上降居在隴川縣的戶撒、臘撒和梁河縣的遮島、大廠。也有

少數散居於大理、玉溪、楚雄和西雙版納等地區。據史載,阿昌族是雲南境內較早的土著居民之一,早期居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一帶,以後向西南遷徙,定居於今在較為集中的戶撒、臘撒聚居區,因而在服飾和社會風俗等方面都保留著許多傳統的民族特點。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 0 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緻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服飾介紹

阿昌族服飾阿昌族服飾

臘撒地區阿昌族的衣著民族特色最濃。姑娘愛穿藍色、黑色對襟上衣和長褲,打黑色或藍色包頭,有的像高聳的塔形,高達一、二尺。有的則用二寸多寬的藍布一圈圈地纏起來,包頭後面還有流蘇,長可達肩;前面用鮮花和極色絨珠、纓絡點綴;有的在左鬃角戴一銀首飾,像一朵盛開的菊花,上面鑲玉石、瑪腦、珊瑚之類;姑娘們還以銀元、銀鏈為胸飾,頸上戴銀項圈數個,光彩奪目。阿昌姑娘還扎

腰帶,她們叫氈裙,多用自製的線和土布繡制。這與阿昌人的勞動生活有關。據說,古時有位獵人的女兒,為了跟父親學打獵的本領,就縫了一條腰帶把腰身紮緊,勤學苦練,練得一身好武藝,姑娘們羨慕她,也學她紮起腰帶。扎時在身前留出一長一短兩條扎頭,既緊束腰肢,方便勞作,又飄如彩蝶,十分美觀。已婚婦女多穿窄袖對襟黑色上衣,改著筒裙。裙與褲成了區分婚否的標誌。男子則可以包頭顏色來區別婚否。一般未婚者打白包頭,已婚者打藏青色包頭。

服飾發展

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廣泛的交往,阿昌族服飾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地男子服飾大同小異,均留短髮,未婚男子包白布或黑布包頭,已婚男子包藏青色布包頭。穿藍、白、黑等素色斜紋布對襟布扣袢上衣,黑色或藍色長褲,系黑色綁腿。

未婚婦女留長髮盤辮,穿白、藍色對襟銀扣上衣,黑、藍色長褲。系繡花飄帶黑布裙。已婚婦女梳髮髻,包黑布包頭,下著長筒裙,系黑布圍裙。

女性服飾

阿昌族已婚婦女的頭飾獨具一格

阿昌族已婚婦女頭飾阿昌族已婚婦女頭飾

高包頭是梁河地區已婚婦女特有的頭飾。阿昌語稱之為“屋擺”。這種頭飾用自織自染的兩頭墜須的黑棉布長帕纏繞在梳好髮髻的頭上,造型高昂雄偉,足有半米多高,將其展開,長達5至6米。據調查,它在我國具有包(戴)頭飾習俗的眾多民族中,阿昌族已婚婦女頭飾的高度名列首位。關於它的禁忌甚多,包戴儀式神聖莊重,第一次包戴必須在婚禮後,由兒女雙全的中年婦女在新房內幫包。平時包取,長輩晚輩互相迴避,外人不可隨意觸及。關於這種頭飾的來歷,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遠古時候,沒有天地,世界一片混沌,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織地,共同創造了人類,然而惡魔臘訇造了太陽亂世,遮帕麻幾經“鬥法、斗夢”,終於用神弓射落了假太陽,世界又重獲新生。據說,阿昌族婦女的高包頭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陽的神箭箭頭的標誌。另—種傳說:在遙遠的古代,阿昌族家園備受外敵侵擾。在一次血戰中,男子彈盡糧絕,女人送箭受阻。一位婦女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讓前方男子都用布帶包成高包頭,後方婦女便向“高包頭”射箭支援。這樣,男人既從包頭上獲得了支援,又迷惑了敵方,敵方也將箭誤射向高包頭。高包頭挽救了阿昌人的性命,保衛了阿昌族家園。為了紀念這次戰鬥和那位婦人的機智勇敢,阿昌族婦女從此就包起了高包頭。

阿昌族婦女的衣飾古老而獨特

阿昌族婦女衣飾阿昌族婦女衣飾

“掛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別具特色的兩種衣飾。“掛膀”一種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綢或黑棉布做成,對襟,釘銀牌扣,外掛銀鏈、三須、灰盒、針筒、小魚、耳勺、叉子、戳頭棍等銀飾物。兩排對稱的銀泡和寬大的銀飾扣相襯,銀光閃亮,其布局排列近似於古代出征將士的戰袍。

早期阿昌族婦女拜堂、年老去世入棺的衣飾

早期阿昌族婦女在婚禮拜堂和年老去世入棺時,有一特定風俗,都要穿一件剪花衣,前者表示夫妻白頭偕老,生死不離,後者被認為到陰間可以和親人相會。這種衣服的特點是,深色毛質地,長袖無領對襟,釘圓銅扣,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種顏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 鑲縫成幾何形圖案,中間還夾雜著刺繡花紋圖案。這種衣服古樸厚實,做工繁瑣,常常是幾人合作完成。關於它民間有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戶阿昌族,他們辛勤勞作,日子和美。父母養有三男三女,小妹名叫臘乖,在眾兄弟姐妹中聰明出眾。後來,父死母病,臘乖為安慰母親,讓母親永遠有花相伴,便費盡心思從山裡尋覓紅、黃、綠、白汁液的花根,舂碎,熬成水,染成彩色布片,各種顏色交相錯雜拼縫成衣,酷似一隻色彩斑斕的彩蝶,臘乖叫它“剪花衣”,母親穿上它不久便含笑去世了。臘乖思母成疾,夢中走到陰間去看母親,陰間守門的老者說,這裡鬼魂千千萬,但凡人俗眼看不見。臘乖很失望,突然她看到了一個穿剪花衣的新鬼魂,那便是她的母親。臘乖病癒後,便告訴姐妹人死後,只要穿上剪花衣,即 便到了陰間也能相認。於是姐妹相爭出嫁前都縫一件剪花衣,在拜堂和世後穿用。

梁河地區阿昌族新婚婦女要系條花帶子

梁河地區阿昌族新婚婦女要系條花帶子,阿昌語稱為“獨其薩萊”,手工摳織而成,上面有狗牙、民刀、骨、瓜籽、谷穗、蚯蚓、雞爪等多種阿昌族日常生活密切的動植物花紋案。每個圖案都有一定的含義,如狗牙能消災避邪,是狗圖騰崇拜的反映,長刀象徵開闢新生活,瓜籽象徵子孫興旺;谷穗表示五穀豐登。花帶子做工精細,艷麗奪目,是新婚婦女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之一。新婚之日,它作為新娘的特殊標誌繫於腰間,婚禮後,便由新娘珍藏,待女主人去世後,作為“靈帶”(靈魂象徵物),接回娘家,祭滿七日人再歸還,由後代妥善保存。

另外,喜歡用花作飾是阿昌族服飾的特點之一,無論男女都喜歡在頭上、胸前、腰部、小腿等處綴飾鮮花或毛絨線花,插戴的鮮花一般為紅、白、黃幾種,認為紅花象徵著歡樂,白花象徵著純潔,黃花象徵著愛情。

男性服飾

阿昌族服飾阿昌族服飾

男子穿對襟上衣,下著黑褲,斜背“筒帕”,喜歡在胸前戴朵紅絲線結成的菊花。未婚男子戴白包頭,已婚男子戴藏青色包頭,青壯年在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布,有隨身佩帶刀的習俗,其中“戶撒刀”最為有名。

服飾特點

阿昌族服飾阿昌族服飾

世居雲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飾從現有文獻看,多與狩獵和遊牧活動及高寒山區的自然生態相適應,“衣皮服氈”,“織皮冠之”。從頭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獵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後,阿昌族

服飾有了新的特點。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五說:雲龍州“境內多峨昌蠻,即尋傳蠻……散居山壑間。男子頂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飾之,上以豬牙雞毛羽為頂飾。其衣無領袖,兵不離身。”這些明顯帶有遊獵特色的服飾,構了古代阿昌族服飾的基本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