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河令[詞排名]

關河令[詞排名]

關河令,是宋代詞壇大家周邦彥所做。這首小令系悲秋之作。聲瀟瀟,卻無鴻雁傳書,期盼落空,寒意逼人。寫夜深人去,惟孤燈作伴,以酒澆愁愁更愁,漫漫長夜孤苦難。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任校書郎、考功員外郎、衛尉宗正少卿兼儀禮局檢討官等職。

基本信息

詞牌格律

詞牌簡介

古樂府有《清商曲辭》,其音多哀怨,故取以為名。周邦彥以歐陽修有“關河愁思望處滿”句,更名《關河令》,又名《傷情怨》。共三種體式。

詞譜格律

晏殊晏殊
清商怨,雙調四十三字,前後段各四句,三仄韻,晏殊
關河愁里望處滿(韻)漸素秋向晚(韻)雁過南雲(句)行人回淚眼(韻)
雙鸞衾裯悔展(韻)夜又永(讀)枕孤人遠(韻)夢未成歸(句)梅花聞塞管(韻)
此詞前段起句七字,趙師俠詞二首、周邦顏詞一首皆同。按,趙詞,前段起句“亭皋霜重飛葉滿”,飛字平聲;又“江頭伊軋動柔櫓”,柔字平聲;第二句“聽西風斷雁”,西字平聲;第三句“閒憑危闌”,閒字平聲;第四句“波間自容與”,自字仄聲,容字平聲;後段第一句“岸蓼汀苹無緒”,岸字、蓼字俱仄聲,無字平聲;第二句“誤仿佛征帆幾點”,幾字仄聲。晏幾道詞,後段起句“迴文錦字暗剪”,錦字仄聲。方千里詞,第二句“度寒食禁菸須到”,寒字平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余參周、沈二詞。
又一體,雙調四十二字,前後段各四句,三仄韻,周邦彥
枝頭風信漸小(韻)看暮鴉飛了(韻)又是黃昏(句)閉門收晚照(韻)
江南人去路杳(韻)信未通(讀)愁已先到(韻)怕見孤燈(句)霜寒催睡早(韻)
此詞起作六字句,晏幾道、方千里、楊澤民、陳允平詞,皆與此同。但此調前段第五句五字,例須上一下四句法,晏、趙、方、楊,募不皆然,惟陳允平詞“籬菊都荒了”,小異,不可從。
又一體,雙調四十三字,前後段各四句,三仄韻,沈會宗
城上鴉啼斗轉(韻)漸玉壺冰滿(韻)月淡寒梅(句)清香來小院(韻)
誰遣鸞箋寫怨(韻)翻錦字(讀)疊疊和愁卷(韻)夢破秋笳(句)江南煙樹遠(韻)
此與周詞同,惟後段第二句八字異。“誰遣”,坊本作“誰遺”,今照《天機余錦》改正,或雲“遣”字亦短韻。

典範詞作

內容

關河令 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淒冷。佇聽寒聲,雲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釋

關河令:其音多哀怨。
2.暝:míng日落;天黑;黃昏;幽暗,昏暗。
3.佇:zhù長時間地站著。
4.更:gēng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時。~闌。~夫。~鼓。~漏(原指計時用的漏壺,後泛指時辰)。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
5.已:止了,罷。
6.永:泛指長。(兼指時間和空間)

賞析

李清照《聲聲慢》一詞“冷冷清清”,“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等境界,似從中看到借鑑處。
本詞抒寫人在異鄉之苦,取境典型。上片開頭兩句描繪一個多陰少晴的秋景,而且已近昏暮。這情景與旅人的苦悶迷茫的心境極為相似。景為情取,情借景觀,主體心境與客觀景物相契合,這便是常說的意境。下兩句寫獨立聽寒聲,這寒聲是否就是雲深處的雁鳴,處於兩可之間。但旅人百無聊賴的神情卻表現得極為充分。下片開頭說“人去”後的寂靜。上片無人,下片忽而有人,有些突兀。此人是何人?情人,朋友,均不是,乃陌生的旅客也。人獨自在外投宿,最難耐的是寂寞,所以,儘管是陌生人,只要住在一起,便可相互搭話聊天,互相均可得到些許慰藉。但夜已深,那些人也離去,故更感到淒涼孤獨。只有孤燈映照著空屋而已。\\\"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原來曾借酒澆愁,到深夜酒意已盡,怎以挨到天亮呢?時間越來越長,然苦越來越深,情和景同時推進。取境典型,結句直接抒情。全詞以時間為線索,章法縝密,構思嚴謹。感情步步推進,格調清峭,情味淡永。
解析
此詞以時光的轉換為順序,以詞人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全文,表現了深秋蕭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淒切孤獨感。作者意在寫心境、寫情,但主要筆墨卻是寫環境,而白日蕭瑟清寒的環境浸透了主人公的淒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環境更浸潤了主人公的孤獨感。
詞一開篇就推出了一個陰雨連綿,偶爾放晴,卻已薄暮昏暝的淒清的秋景,這實在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難得有片刻的晴朗。在這樣的環境中,孤獨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著一庭淒冷的浸潤,思念著親朋。忽然,一聲長鳴隱約地從雲際傳來,似乎是鴻雁聲聲;然而,四望蒼穹,暮雲璧合,並無大雁的蹤影。
過片“更深人去寂靜”把上下片很自然的銜接起來,而且將詞境更推進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寫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無常,也就愈能襯托出遠離親人的悽苦。同時“人去”二字也呼應了下文孤燈、酒醒。臨時的聚會酒闌人散了,只有一盞孤燈搖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時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難熬過漫漫長夜的,旅思鄉愁一併襲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這首詞全無作者貫有的艷麗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淒冷之色。
這首詞本名《清商怨》,源於古樂府,曲調哀婉。
歐陽修曾以此曲填寫思鄉之作,首句是“關河愁思望處滿”。周邦彥遂取“關河”二字,命名為《關河令》,隱寓著羈旅思家之意。自此,調名、樂曲跟曲詞切合一致了。這首詞不僅切合音律,而且精於鑄詞造句。“秋陰時晴”,一個“時”字表明了天陰了很久,暫晴難得而可貴。“佇聽寒聲”兩句寫得特別含蓄生動。寒聲者,秋聲也。深秋之時,萬物在蕭瑟寒風中發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聲。此詞口孤旅佇立空庭,凝神靜聽的寒聲,原來是雲外旅雁的悲鳴。鳴聲由隱約到明晰,待到飛臨頭頂,分辨出是長空雁叫,勾引起無限歸思時,雁影卻被濃密的陰雲遮去了。連南飛的雁都因濃雲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等悽苦的情景。整首詞中幾乎無一字一句不是經過刻意的琢磨。可以說通篇雖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蘊含的深摯情思卻有千釣之力。這也是周邦彥詞的一大妙處。
翻譯
秋陰里,晴漸向暝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儘管天氣轉晴,但暮色迅速襲來。整個庭院,都籠罩在淒冷的感覺之中了。“秋陰”二字,點明節令和天氣。“時晴向暝”的構詞方法,同於“乍暖還寒”。“時”,是片時、偶爾的意思。“向”,突出的是轉變過程。
佇聽寒聲,雲深無雁影
一個人在庭院裡悄然站立許久,聽到的只有寒夜裡秋風吹過的聲音。連南飛的大雁都早無蹤影,再也聽不到它們飛過高高的雲層所發出的鳴聲。“佇”,是長時間的站立。大雁是標誌性的物候。連大雁都蹤跡全無,節令該是深秋了。古人又有鴻雁傳書的傳說。水闊雲深,雁影都無,自然也不無從收到遠方的安慰了。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
夜色深了,人們都已散去,周遭更加淒冷寂靜。只有燈光將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牆壁上。“孤燈”的“孤”字,所突出的乃是箇中人的孤單寂寞心理。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借酒消愁,是麻醉和打發自己的唯一辦法。醉了的時候,可以忘卻一切煩惱。可是寒夜將酒意驅除得一乾二淨。萬千的惆悵和哀愁,又要乘虛而入了。哎!這漫漫長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