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村

關東村

關東村位於大同街東偏北1.2公里處。清末,范、黃二姓先後遷此定居,因地處高真宮(觀)東側,取村名觀東。 同治《即墨縣誌》載:“高真宮在東門外以北,晉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建”。現已改建為東關國小。廟前有道士劉若拙墓,系市級保護文物。 建國後,因村位於東關之東,故村名演變為關東,由關東和哨莊兩個自然村組成。

基本信息

政區人口

1958年,該村為城關人民公社第三耕作區。1984年,城關人民公社改為即墨鎮,該村屬即墨鎮。1998年5月,撤銷即墨鎮,成立了環秀、潮海、通濟3個街道辦事處,關東村屬潮海街道辦事處。2000年9月,隸屬即墨經濟開發區。

該村由關東和哨莊兩個自然村組成(1949年合併),距經濟開發區政府駐地5公里,北與藍鰲路交界,南與西障村相接,東與車家溝村相連,西與東關國小、後庵新村毗鄰。哨莊村位於鶴山路南,東與新建新村相鄰,西與正信花園毗鄰,北與鶴山路交界,南與新建新村相連。

境內交通便捷,藍鰲路、鶴山路臨村而過,2路、4路公車繞經村中。全村轄區總面積229畝,均為工業、商業和居民用地,其中工業用地76畝,商業用地19畝,居民用地134畝,工業園占地53畝,建廠發展第二產業。

2003年,全村共有居民319戶,總人口1046人,全村有80周歲以上老人16人;有高中學歷者30人,大專學歷者10人,中專學歷者3人。全村共有范、黃、王、萬、江等54姓,其中范、黃兩姓最多。

經濟發展

1949年,全村農業總收入1.2萬元。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80萬元,至2003年,經濟總收入達到10246萬元,人均純收入6101元,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600萬元。

第一產業方面,1950年,該村實行土地改革,該村農民共分得土地260畝,糧食畝產100公斤。1951年,該村成立10個互助組。

1952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高級社)。1958年,該村為城關人民公社第三耕作區,土地歸公社所有,村民生活集體化,實行平均主義,嚴重挫傷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致使農業生產蒙受重大損失。

1949年,全村共有水井3眼,主要為村民飲用水及灌溉用水。由於水源不足,每逢天旱,農民嘗盡缺水之苦。

1975年,全村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建設,組織大批青壯年勞動力整修梯田,修建水井,至1978年,該村共修梯田60畝,修建水井8眼,基本滿足了全村的用水。

1975年開始使用汽油機水泵、離心水泵、潛水泵提水灌溉,全村280畝農田及菜園都得到了有效灌溉。至1978年,糧食畝產800公斤,總產量達25萬公斤,人均收入300元。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糧食畝產1000公斤。到2000年,該村土地因國家徵用、修建道路、批建住宅等原因已無耕地,村民主要從事二、三產業。

第二產業方面,1966年,該村投資2000元,建立第一個集體副業,主要從事紅爐手工鍛打,配件加工等,有工人10人,當年產值2萬元,實現利稅1200元。

1972年,經投資改造,該副業搬遷至藍鰲路南側,當時有職工30人,年產值12萬元,利稅6000元。1977年,該副業製造了第一台吊重1噸的“電動葫蘆”。同年秋,製造了第一台民用吹風機。1978年,大隊副業更名為青島關東電器廠。同年,又製造了第一台QY型油浸式潛水電泵。1986年,該廠年產值400萬元,固定資產50萬元,年利稅21萬元,全廠擁有職工120人,其中有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等6人。企業主要製造潛水泵,單相電動機,小型吹風機等3個系列12個品種的產品。

1995年實行企業體制改革。1998年12月,該村成立第一個私營企業,即墨市華紡紗布有限公司。該公司由下崗職工范顯良創辦,有職工21名,其中下崗工人8名。1999年8月,該公司被中共即墨市委、市人民政府列為自立企業。至2002年,該公司已占地18678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0882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1067萬元。2003年,企業銷售收入已達9153萬元,實現利稅109萬元。

至2002年,該村集體企業改制工作全部結束,全村現有即墨市東明彩印廠,即墨市關東針織廠,即墨市達輝電子有限公司,青島明居製衣有限公司,青島鑫潤豐食品有限公司,青島永順貿易有限公司,青島風翔源貿易有限公司,即墨坤宇標牌廠等8個私營企業,共有職工160人,年產值3200萬元,利稅60萬元;外資企業1個,即青島金隆泰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第三產業方面,1963年,在大同街南端建立腳踏車修理部。1968年建起磨坊,購置粉碎機1台,主要為村民服務。1988年,集體投資1.2萬元在藍鰲路南側建立小百貨店及日用雜品商店,後因經營不善停業。至2002年,全村從事第三產業者140餘戶,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主要從事運輸、服裝加工、日用百貨行業的批發及零售等。1998年,關東聚福樓建成,共有門頭房24個。

關東商住樓建成後,建有門頭房11個。原關東電器廠停產,其辦公樓、車間樓經改造成為門頭房18個。總計門頭房53個,全部用於租賃,主要從事糧、油、煙、酒百貨批發零售和飯店、美髮店。

新中國建立前,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30元,人均占有糧食不足200公斤。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占有糧食250公斤,人均收入40元。1978年,糧食畝產800公斤,人均收入300元。至2001年,全村已無耕地,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二、三產業。至2003年人均收入達到了6101元,全村總計擁有機動車輛69部,電視機300台,洗衣機150台,電冰櫃200台,空調機90台,電話303部,電話的普及率達96%。

社會事業

新中國建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村民的文化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1983年,該村與東關村聯合拆除關東廟,建起了東關國小。幾年來,該村改建、擴建校舍,增添設備共投資20餘萬元。

2002年,全校共有10個教學班,在校生485人,教職員工27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其中大專學歷10人,國小高級教師11人,學校設施齊全,教學儀器達國家二類標準。

2003年,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全村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100%。目前,村內有幼稚園2處,入園幼兒40餘人,至2002年,全村共有48人考入大、中專院校。

至2003年,全村有圖書室1個,有各種圖書1200冊,訂有報刊雜誌20餘種;有村民活動室、健身室各1個,籃球場、門球場各1處。1999年,全村投資10萬元,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的籃球場和門球場,購置籃球架、門球器材各1套。投資26萬元建起了檯球室、桌球室、象棋室、歌舞放映廳等活動場所,總面積300平方米。購置桌球桌1台,多功能跑步機和舉重機各1套,騎馬機2台,健步機1台。還購置墜琴、二胡、樂鼓等樂器6套。放映廳購置了電視機、VCD、功放機、放像機、錄音卡、音箱等。

2000年,該村獲得青島市委宣傳部、文化局、民政局授予的“先進文化大院”稱號。2001年,榮獲即墨市授予的“關心下一代先進基層單位”稱號;榮獲即墨經濟開發區婦女健身活動展示賽“優秀表演獎”。2002年,在即墨市墨城迎春元宵藝術活動中獲“最佳彩車”榮譽。

1955年,政府開始免費為村民預防接種各種疫苗,有效控制了各種傳染病的流行。1968年,該村建立醫療站,配備“赤腳醫生”2名,1985年撤消。2001年,全村建醫療院、站2個(社區醫療站、即墨第三人民醫院分院)。社區醫療站有醫務人員1名;即墨第三人民醫院分院有醫務人員5名,均為甲級衛生室,村民醫療保健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該村被評為“即墨市衛生達標模範村莊”。

1949年,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7—2001年,該村先後規劃5處新的居民住宅區(關東東樓區,占地16畝;關東南區,占地18畝;關東中區占地18畝;哨莊樓區,占地25畝,哨莊南區占地23畝),共占地100畝,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30平方米。

1949年,村內街道不整,沒有合理規劃,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1983年,全村修建水泥路面4300平方米,修下水道780米,投資22.5萬元;1992年全村修建水泥路面1900平方米,修下水道350米,投資12萬元;1998年,修建水泥路面8888平方米,修下水道1600米,投資41.5萬元;2001年,投資31.7萬元,修建水泥路面5900平方米,建下水道1100米。至2003年,全村總計修建水泥路面23113平方米,修下水道4075米,總投資達124萬元,村內主幹街道都架設了路燈。

1983年,集體投資8萬元,民眾自籌.2萬元,鋪設了自來水管道,村民用上自來水。2000年,集體投資13萬元,改造了全村的自來水管道;投資18萬元進行電網改造,更換了全新的路燈。投資5萬元,在全村各主要街道進行綠化。至2002年,村內水、電、路、加密有線電視及路燈全部配齊,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社會福利

自1997年起,村集體開始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費;1998年成立老年活動中心;同年開始向五保戶、困難戶、殘疾人、獨生子女困難戶等每年每戶發放救助金100~300元,向有重大疾病的特困戶發放救助金500~800元。2000年開始向年滿6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發養老補助30元,2002年增至35元;同年始,村集體向年滿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增加補助金200元。

2000年開始向村民每年每人發放面值80~160元不等的糧油卡,在指定的糧油店領取麵粉、食油、大米、掛麵等物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