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盆地

關中盆地

關中盆地南倚秦嶺,北界“北山”。介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東迄潼關港口,東西長約36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這裡是黃土質沖積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歷史悠久,號稱八百里秦川。產小麥、水稻、大豆、穀子、玉米和棉花等,是中國麥、棉產區之一。

基本信息

範圍

0

關中盆地位於陝西省中部,通常指南依秦嶺,北靠北山,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南北寬約30—80公里的地區,以平原和黃土台原為主。包括西安、寶雞、鹹陽、渭南、銅川5市的平原和黃土台原部分及楊凌區

地勢西高東低,中部較為平坦寬闊,平均海拔約400米。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約占全省土地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的19%.總人口2241.7萬,人口密度573.8人/平方公里。

條件

關中盆地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陝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類型是河流階地和黃土台塬

渭河橫貫盆地入黃河,河槽地勢低平,海拔326~600米。從渭河河槽向南、北南側,地勢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由一二級河流沖積階地過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級或二級黃土台塬。階地在北岸呈連續狀分布,南岸則殘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應的多級階地。寬廣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最肥沃的地帶。

0

渭河北岸二級階地與陝北高原之間,分布著東西延伸的渭北黃土台塬,塬面廣闊,一般海拔460~800米,是關中主要的產糧區。渭河南側的黃土台塬斷續分布,高出渭河約250~400米,呈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緩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陽郭,華縣的高塬原,華陰的盂等,目前已發展成林、園為主的綜合農業地帶。 糧油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約占陝西省的2/3,是全國的小麥、油、棉生產基地之一。

西安為關中盆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3℃。年降水量507.7-719.8毫米。很少有大風,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歷史

關中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生息繁衍在這裡。新石器時代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3000年前,先民的居住區周圍分布著大面積的沼澤和水體。秦國時開鑿鄭國渠,進一步最佳化了關中地區的生存環境。秦末時期關中的人口至少占全國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其富庶為國內其他各地所不及。

0

西安是著名的世界歷史名城。“秦中自古帝王州”,歷史上曾有13個王朝定鼎於此,歷時1100多年,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在漢唐時期,西安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西羅馬,東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

今天,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西安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區位優勢,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節點城市,國家大地原點、國家授時中心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均設在此。

發展

0

2003年啟動西安鹹陽經濟一體化,2006年西安鹹陽都市圈的總人口是1300萬人,GDP達2000億元,占全省GDP4360億元的45.9%。

政府多年來加大環境整治和興建引水工程,城市大氣污染比較嚴重和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正在得到改善,“清水行動”也取得明顯功效。2002年建成的黑河引水工程,大大緩解了西安長期供水緊缺的狀況。來自於秦嶺的黑河水,水量充沛,水質極佳,每年供水3.05億立方米,為西安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