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焦慮

閱讀焦慮

閱讀焦慮指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恐懼不安的緊張心理。而且閱讀焦慮與學習成績負相關;當學生感覺閱讀材料很難時,閱讀焦慮會升高。而社會性的閱讀焦慮主要表現在,不愛閱讀,但喜歡轉發一些與閱讀有關的心靈雞湯,喜歡在讀書日這天加入到對閱讀無節制的“讚美”中來,大人不閱讀,但卻期望孩子從小書不釋手……最終,談閱讀“理想”的多,真正閱讀的卻少。

概述

閱讀焦慮閱讀焦慮
我們關於閱讀的焦慮,很大程度上源於這樣的一組數據。2014年的世界讀書日前夕,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遠低於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

這個數據經過媒體的傳播後,很快在社會上形成一種“閱讀焦慮”。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115位政協委員聯名簽署並提交“關於制定實施國家全民閱讀戰略”的提案。在提案中,委員們明確提出了“由全國人大制定《全民閱讀法》、國務院制定《全民閱讀條例》”的建議 。

而從,心理學認為焦慮是一種複合情緒,由恐懼、內疚、痛苦、憤怒組成。莫雷認為:“焦慮是指個體由於預期不能達到目標或者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得其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緊張不安,帶有恐懼感的情緒狀態。”

焦慮與閱讀的關係

中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確實會產生焦慮情緒,而且閱讀焦慮與學習成績負相關;當學生感覺閱讀材料很難時,閱讀焦慮會升高。通過對中國大學生的閱讀焦慮研究發現,焦慮情緒對閱讀效率既會產生正面影響,又會產生負面影響,適度焦慮有利於提高閱讀效率。焦慮程度高,閱讀成績往往偏低,而且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能力越強,焦慮程度就越低。這可以說明閱讀考試焦慮對閱讀成績有影響,學生在感到焦慮時,往往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閱讀水平,焦慮會干擾他們的思維。比如英語成績差,英語閱讀理解困難也是閱讀焦慮高的重要原因,可以說二者互為因果。而那些對自己閱讀能力非常自信的學生很少感到焦慮,說明自信心對減少焦慮很重要。女生的焦慮程度略高於男生,這可能是因為女性較敏感,在考試中更容易緊張不安。

閱讀焦慮對英語學習的負作用是可以理解的。焦慮導致緊張與害怕,從而浪費精力和注意力,使用於思考和記憶的能量減少,語言儲存和輸出效果降低。閱讀焦慮降低閱讀效果,減弱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差進一步引起閱讀焦慮,這樣,焦慮造成語言學習的惡性循環。

產生原因

焦慮這種帶有不愉快色彩的情緒反應,中間夾雜著著急、掛念、緊張、恐慌、憂愁,它影響人的思維與記憶。在閱讀方面體現為:無法分析結構複雜的句子,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了解文章主題,導致閱讀能力不高。

1.閱讀策略的缺乏和閱讀的不良習慣導致焦慮的產生 

在閱讀中,學習者對於不同的閱讀材料,沒有使用有效地閱讀策略,或從來就沒有聽說過什麼是閱讀策略,從而導致閱讀速度慢,久而久之就會產生閱讀焦慮。另外,很多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總是指字閱讀,低聲閱讀,心中默讀,回視前文,重複閱讀,遇到生詞就查字典和心譯。所有這些不良的閱讀習慣,會使學習者在閱讀時,分散注意力,不利於學習者抓住文章的要旨或主題,遇到某些生詞或對一段文字意義不明確時,總是查字典,反覆閱讀,減少了閱讀興趣,焦慮就產生了。

2..負評價導致閱讀焦慮的產生在學習過程中,評價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其他人的評價,另一個是自我評價。這兩種評價對學習者會產生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個體對行動的選擇。

在閱讀課堂上或閱讀過程中,教師如果對學習者的閱讀評價是負面的,在話語中或多或少帶有“這么簡單的文章都看不懂”的意思,那么學習者就會對所閱讀的材料感到焦慮,不願意讀,或者學習者自認為自己的閱讀能力很差,就會緊張不安,擔心自己看不懂文章,從而產生厭讀和焦慮的情緒。

如何解決

1、學生需要輕鬆的閱讀環境,教師不要經常考試或測驗學生,要注意和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使他們在輕鬆愉悅的情景中學習。

2、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如果閱讀材料更有趣、更有啟發性,學生一旦感興趣就不會緊張了。所以教師要避免“灌輸式”的傳統閱讀教學模式,採用新穎有趣的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積極參與互動和課堂學習。

3、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很多學生認為,因為對自己的閱讀能力不自信,總怕出錯,他們才會感到焦慮。因此,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多給學生鼓勵和表揚,尤其是那些內向、缺乏信心的學生。

4、教師要向學生傳授行之有效的閱讀策略和技巧。閱讀策略和技巧的傳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使他們增強學習動力,減少焦慮情緒。

作家解剖閱讀焦慮

閱讀焦慮閱讀焦慮
賈平凹(作家):自己那個年代,書很少,不像現在書那么多,亂七八糟的都看。很多人讓我出過書單推薦,但我自己不喜歡推薦,你喜歡就去讀,不喜歡的話再推薦也沒用。這就像吃慣了粗糧,你給他推薦大魚大肉,他也吃不慣。

阿來(作家):今天這個主題“全媒體”、“大眾”都是大詞,聽到大詞的時候,我們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這個“大眾”中的一員?我們其實是被暗示、被要求的。全媒體時代出現了多種終端,一般人都會認為,多是好的,少是不好的,我們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也會認為新的就是好的,舊的就是不好的,但我們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全媒體時代真正帶來的是方便,新和舊,多和少,關鍵是看它是不是我所需要的。

謝有順(文學批評家):現在很多人就是擔憂的是中國人讀書太少,網路上流傳的以色列人一年讀六七十本書,我們中國人才讀幾本。我覺得“在讀”比“讀什麼”更重要,中國人的閱讀可能確實被分解,不完全是在讀書,很多時間都在讀手機或別的東西,這種是閱讀的新形態,可能也是我們這個國家的一個很大的特點。

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年齡大一點,自己多讀一點書就抗拒。年輕人所代表的全媒體,網際網路時代的這種積極性,可能我們也未必認識那么充分。包括手機閱讀,我們總是帶著一種質疑和譴責的態度,實際我也承認,手機閱讀未必全是垃圾信息,可能也在閱讀一些,至少我也會在手機微信群裡面,會讀到那些很嚴肅,甚至非常艱深的理論文章。所以這裡面的理論的多元化,它的進步意義,恐怕我們還真是沒有充分認識。

我記得作家界最早有電腦的,據說其中有張賢亮先生,當時人家問他說,你用了電腦,沒有手稿了怎么辦?意思是以後有手稿,手稿拍賣很值錢。張賢亮回答說,我用了電腦之後,我的手稿變得少了,會更值錢。

周立民(學者):全民閱讀跟我們個人閱讀可能一點關係可能都沒有,或者說全民閱讀並不能代替我們的個人閱讀,因為我覺得閱讀是最私秘的一個事情。我覺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決定不了自己任何事情,但可能就是對閱讀的選擇,可以行使百分之百的控制權。那么既然我在世界上這么無力,唯有一件事情還是可以讓我們體現一點自主和自我,那么所以我想我們不要把這個權利給讓渡成一個全民的權利,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強調我們個人的權利。

還有一個我覺得不要把閱讀神聖化和等級化。閱讀和養貓養狗種花種菜跳街舞一樣,這不應該形成一個等級制,它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化的東西。

徐則臣(作家):前兩天世界讀書日,其實大部分讀書人可能都在忙著薦書,而沒有讀書。有一個問題是我們真的需要每天都讀書嗎?滿漢全席大家都想吃,味道好又有營養,但很多人未必吃得到,也未必習慣吃,但便當可能大家每天都吃得到,所以我覺得讀書這兒事情,大家不必過於糾結,有便當就吃便當,有滿漢全席就吃滿漢全席。你想怎么看就怎么看,看多了以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分辨出哪些是滿漢全席,哪些是便當。所以我說先看,看多了以後,自然就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趣味,不必焦慮於讀書讀什麼,放鬆心態,但是儘量挑好一點的書。

沈葦(詩人):其實像我們60年代出生的作家、詩人,其實經歷了一個小時候閱讀非常貧乏的時期,閱讀的饑渴、書籍的饑荒。進入大學之後才終於打開了一個閱讀的世,因為80年代,大量的翻譯,思想的開放。我覺得閱讀是一種喚醒自我、培養自我的方式,是一個人對自己未來的黃金儲備。目前這個全媒體時代,有一個詞叫皓首窮經,現在從閱讀方式裡面已經消失了,這是一個東西。還有一個,為閱讀而焦慮,我的建議很簡單,少讀活人的書,多讀死人的書,死人的書經過了時間,幾千年、幾百年的洗禮和淘汰,活人的書正在經歷無窮的死亡,就像當代文學一樣,也在經歷一個死亡的過程。

朱燕玲(雜誌主編、出版人):我覺得一切都自有它的發展規律,我認為人類進步,年輕人的方向總是對的,這是一個總的概念。從在竹簡上書寫開始,到紙質,到現在使用電腦,是載體的變化,電腦剛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作家都不能接受,而現在很少有作家是交給我們手稿,都是電腦打字,一樣沒有影響寫作。

現在的90後、00後這一代年輕人,他們就誕生在網路時代,已經習慣對著螢幕閱讀,你說他們沒有閱讀嗎?不是,我們只是應該對閱讀的理解更寬泛一點。全媒體時代,長遠來說,是個正面的東西,因為使人們離真相越來越近,長此以往,我相信人們一定是有甄別能力的。

人們對這個粗糧吃得多了,你說他不思考嗎?信息量多了以後,慢慢也會有自己的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對文學這個概念,我覺得也是變得寬泛了。我們不能認為只有經典的那些我們應該讀,年輕的一代,他們對文學的理解,可能更寬泛。我認為不要站在非常狹隘的文學立場、紙質出版的立場,年輕一代會留下自己的經典,他們也會建立起自己的閱讀趣味。

梁鴻(作家):我自己是個閱讀迷,我那個年代紙質書很少,我對書有敬畏。到全媒體時代,我還是喜歡紙質書,因為電子書沒有那種和書的對望、凝視,讀的時候很難達到一種真正的交流,沒有那種書和人之間相互的思念、相互的吸引,當然我也不排斥其他媒介。

毛尖(專欄作家):作為在傳統閱讀環境長大的一代,這是一個令人惆悵的話題。我作為一個寫作者,受益於這個全媒體時代,因為我自己是全媒體時代的一個產物。如果沒有更多人在看影像,沒有那么多人看電影,沒有那么多人在微信上發評論的話,那么不會有人要去看一個專欄寫作者的影評。我自己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全媒體時代的力量,非常強大。所以作為閱讀者我是蠻惆悵的,但是作為一個寫作者,我是蠻幸運的,這是一個文學革命、閱讀革命的時代。

李西閩(作家):全媒體時代也好,還是剛才說的70年代、80年代,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就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找到書讀。對於我個人來講,寫作也好,讀書也好,都是為了證明我自己的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