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理工學院

閔行理工學院

閔行理工學院(Min 經國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上海交大科技園”作為上海市第一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區進行試辦。 大學園區以上海交大閔行校區(閔行理工學院)、華東師範大學為主,通過校企互動合作,充分發揮大學的科研和人才優勢。

校訓 飲水思源 愛國榮校
類型 公立
校長 張傑
教師 2,800餘名
本科生 19,432
3,445 醫學院
研究生 13,628
2,747 醫學院
創建年 1896(1987開拓閔行)
校址 中國 上海 閔行區
校園 郊區,約5000畝
主頁 http://www.sjtu.edu.cn/ 閔行理工學院

閔行理工學院(Min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簡稱MIT),簡稱閔行理工,其官方名稱為上海交通大學,閔行理工學院是學校學子對其閔行校區的別稱。學校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 “七五”、“八五”重點建設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設高校。經過百餘年的不懈努力,閔行理工學院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穩步邁進。

學院歷史

19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盛宣懷先生和一批有識之士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在上海創辦了閔行理工的前身——南洋公學。建校伊始,學校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一等人才”為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的MIT”。抗戰時期,廣大師生歷盡艱難,內

遷重慶,堅持辦學,不少學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解放前夕,廣大師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學校被譽為“民主堡壘”。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學校調整出一批優勢院系、學科,支持國內兄弟院校的發展;五十年代中期,學校回響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歷經西遷、兩地辦學、獨立辦學等變遷,為構建新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六、七十年代,學校先後歸屬國防科工委和原六機部領導,積極投身國防科研和國防人才培養,為“兩彈一星”和國防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特別是直屬教育部領導以來,學校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大膽推進改革:率先組成教授代表團訪問美國,率先實行校內管理體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資捐贈等,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教學科研改革。1984年,鄧小平同志親切接見了學校主要領導和師生代表,對上海交通大學的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在國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學校以“上水平、創一流”為目標,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先後恢復和興建了理科、管理學科、生命學科、法學和人文學科,1999年原上海農學院併入,2005年與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併。至此,學校完成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布局。近年來,通過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學校高層次人才日漸匯聚,科研實力快速提升,實現了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與此同時,學校通過與美
國密西根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合作辦學,實施國際化戰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開始閔行校區建設,閔行理工雛形初具,歷經20年,已基本建設成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學校園。隨著辦學重心向閔行校區的成功轉移,宣告了閔行理工學院的正式落成。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學校的各項辦學指標大幅度上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才培養

閔行理工學院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辦學的根本任務。一百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20餘萬各類優秀人才,包括一批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工程技術專家和醫學專家,如江澤民、陸定一、丁關根、汪道涵錢學森吳文俊、張光斗、鄒韜奮、黃炎培、邵力子、蔡鍔、王安、陳敏章、陳竺等。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200餘位該校校友;在國家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6位我校校友。我校畢業生創造了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電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艘氣墊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鬥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種原位肝手術、第一例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手術等,都凝聚著我校師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年輕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嶄露頭角。

 學校現有21個學院/直屬系(另有成人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技術學院和國際教育學院),全日制本科生19596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9173人,博士研究生4629人;有專任教師2978名,其中教授72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8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5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6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畫)首席科學家11名。
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42個,覆蓋理、工、醫、管、法、經、農、文等8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碩士點4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32個,涵蓋全部12個學科門類;49個國家重點學科點,9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9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國家實驗室(籌),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重點實驗室和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4個部門重點實驗室,2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上海市工程技術中心,2個國家“863”高技術網點開放實驗室。2005年申請發明專利1049項,發表國際國內論文1338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169篇,EI收錄論文2951篇;2006年科研經費達11.84億元。2004~2006年,獲得國家級科技獎15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9項。
學校現有本科專業65個,涵蓋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和管理學等8個學科門類的36個二級類;擁有工科物理、工科數學和電工電子等3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生命科學和積體電路等2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和教育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有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5人,上海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3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78門;2001年和2005年,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0項、上海市教學成果獎97項。2003~2006年,共有544人次的本科生獲得國際級各類獎勵48項、國家級各類獎勵165項。
閔理工校園地圖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教育、科技交流與合作,與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與30多家跨國企業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夥伴關係,共建聯合實驗室,合作培養人才,協力科技攻關。學校聘請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曼德爾等20多位世界著名學者為名譽教授,聘請100餘位知名學者為顧問教授。先後有海外重要政府首腦及部長代表團、著名企業及社會團體等900多批來賓訪問交大。我校每年選派優秀教師和學生出國講學、學習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同時也邀請海外專家、學者來我校講學、交流。2000年,該校與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簽署了共建上海交大機械學院的協定,從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計畫設定、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技術研究諸方面與世界名牌大學全面開展實質性合作。2006年,我校與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展開聯合辦學,雙方簽訂協定,將共同在上海開設雙學位項目,其上海校區設立在閔行理工學院校園內。此外,學校是“中國教育科研網”華東南地區的節點,通過計算機網路,我校與海內外的聯繫更為密切、便捷。
閔行理工學院深厚的辦學傳統,奮發圖強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國內外所矚目。這所百年學府正乘風揚帆,朝著“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奮進。 徐匯/閔行戰略 交大科技園(徐匯)

 經國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上海交大科技園”作為上海市第一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區進行試辦。交大科技園由“慧谷”、“張江”、“敏谷”、“新華”等4部分組成,其中在交大徐匯校區(徐家匯綜合大學)周邊的“慧谷”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成為涵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科技密集區和高科技企業集聚地。
“上海交大科技園”作為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聯合命名的首批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的科技創新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優勢將高科技產業整體規劃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構築以科技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創新源泉之一,是一流大學實現社會功能和產學研結合重要平台。

紫竹科學園(閔行)

 上海紫竹科學園區由閔行區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學、紫江集團、上海聯和投資公司等七家股東單位共同投資組建。於2002年6月25日奠基,一期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2003年,被列為市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6年3月,園區通過省級開發區的審核並予以公告;目前,園區正積極推進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各項準備工作。

 園區由大學園區、研發基地和浦江森林半島三部分組成。大學園區以上海交大閔行校區(閔行理工學院)、華東師範大學為主,通過校企互動合作,充分發揮大學的科研和人才優勢。研發基地瞄準世界科技革命中的新興產業領域和傳統產業的新型發展發向,吸引各類研發機構和高科技企業入駐;並大力促進EDA平台、IP平台、設計企業孵化中心、多項目晶片加工服務中心和創業投資中心等技術支撐平台建設。浦江森林半島位於園區東南角,將規劃建設大型生態化國際社區。
園區規劃堅持“生態、人文、科技”的主題,強調人與自然、工作與生活的和諧發展,力爭創造一流的科研環境、創業環境、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同時,園區始終堅持“科教興市”戰略,以“三區聯動”為載體,堅持“四位一體”創新發展,促進科學發現和技術原創,努力打造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集聚基地,並促進區域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