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情賦

閒情賦

《閒情賦》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指斥世俗的邪惡,抨擊現實的黑暗,是陶淵明辭賦創作的主要內容。然而,《閒情賦》是陶淵明創作的辭賦中唯一的一篇無論風格還是思想內容都很獨特的作品。此文不僅在表現上一反陶淵明一向的風格,而且所表現的思想內容也不同於陶集中的其他作品。它填補了陶集中沒有愛情描寫的空白,表現了陶淵明豐富的內心世界,是中國文學史上描寫男女愛情的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在陶集中占有顯赫的地位。《閒情賦》在藝術上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文

作者:陶淵明
(序)
【原文】
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澹泊,始則盪以思慮,而終歸閒正。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於諷諫。綴文之士奕代繼作;因並觸類,廣其辭義。余園閭多暇,復染翰為之;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乎。

譯文

當初,張衡寫作《定情賦》,蔡邕寫作《靜情賦》,(文中)拾取閒逸的言論、崇尚恬淡澹泊的心境,文章之初將(功名場裡的)思慮發散開來,末了則歸總到自製中正的心緒。這樣來抑制流於歪邪或墜於低鄙的不正當的心念,想來也有助於諷喻時弊、勸諫君主。綴字成文的雅士們,代代承繼(他們的傳統)寫作這種文賦並將之發揚,又(往往)從某些相似點推而之廣言及其他,把原來的辭義推廣到更開闊的境地。平日閒居里巷深園,多有閒暇,於是也重提筆墨,作此情賦;雖然文采可能不比前人精妙,大約也並不致歪曲作文章者的本意。
(正文)
【原文】
夫何瑰逸令姿,獨曠世以秀群。表傾城之艷色,期有德於傳聞。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同一盡於百年,何歡寡而愁殷!褰朱幃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纖指之餘好,攮皓袖之繽紛。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調將半,景落西軒。悲商叩林,白雲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鳴弦。神儀嫵媚,舉止詳妍
激清音以感余,願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結誓,懼冒禮之為愆;待鳳鳥以致辭,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寧,魂須臾而九遷: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餘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願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願在發而為澤,刷玄鬢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願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閒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於華妝!願在莞而為席,安弱體於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鏇;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床前!願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願在夜而為燭,照玉容於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願在竹而為扇,含淒飆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願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而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考所願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擁勞情而罔訴,步容與於南林。棲木蘭之遺露,翳青松之餘陰。儻行行之有覿,交欣懼於中襟;竟寂寞而無見,獨悁想以空尋。斂輕裾以復路,瞻夕陽而流嘆。步徙倚以忘趣,色慘慘而就寒。葉燮燮以去條,氣淒淒而就寒,日負影以偕沒,月媚景於雲端。鳥淒聲以孤歸,獸索偶而不還。悼當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欲殫。思宵夢以從之,神飄飄而不安;若憑舟之失棹,譬緣崖而無攀。於時畢昴盈軒,北風淒淒,炯炯(本作忄旁,從辭海,通)不寐,眾念徘徊。起攝帶以侍晨,繁霜粲於素階。雞斂翅而未鳴,笛流遠以清哀;始妙密以閒和,終寥亮藏摧。意夫人之在茲,托行雲以送懷;行雲逝而無語,時奄冉而就過。徒勤思而自悲,終阻山而滯河。迎清風以怯累,寄弱志于歸波。尤《蔓草》之為會,誦《召南》之餘歌。坦萬慮以存誠,憩遙情於八遐
【譯文】
(啊,)她的綽約風姿多么瑰麗飄逸,而與眾不同、秀麗絕倫。她的美貌可謂傾城傾國、絕艷殊色,她的美德的傳聞又令人心生嚮往。只有玎璫作響的玉佩才比得上她的純潔,只有高潔的幽蘭才能與她一較芬芳。(於是我)將一片柔情淡化在了俗世里,將高雅的情志寄於浮雲。悲嘆著(時光易逝)晨曦又到了遲暮,如何不讓人深深感慨人生艱勤;同樣將在百年後(逝去的那時)終止,為何人生中歡欣如此難得而愁緒卻是時時不斷!(那時她)撩起大紅幃帳居中正坐,撥泛古琴而為之欣欣,纖長的手指在琴上拂出佳音,雪白的手腕上下作舞(使我)目為之迷。顧盼之際美目中秋波流動,時而微笑言語而不分散奏樂的心神。樂曲正奏到一半,紅日緩緩向西廂那邊沉。略作悲傷的商宮的樂聲在林中久久迴蕩,山際雲氣繚繞白煙裊裊。(她)時而仰面望天,時而又低頭催動手裡的弦作急促的樂聲,神情那么風采嫵媚,舉止又那么安詳柔美。
(她)奏出的清越樂聲使我心動,渴望(與她)接膝而坐作傾心的交談。想要親自前往與她結下山盟海誓,卻怕唐突失禮受之譴責,要倩青鳥使遞送我的信辭,又怕被別人搶在前面。心下如此惶惑,一瞬間神魂已經不知轉了多少回:願化作她上衣的領襟呵,承受她姣美的面容上發出的香馨,可惜羅緞的襟衫到晚上便要從她身上脫去,(長夜黯暗中)只怨秋夜漫漫天光還未發白!願化作她外衣上的衣帶呵,束住她的纖細腰身,可嘆天氣冷熱不同,(變化之際)又要脫去舊衣帶而換上新的!願化作她發上的油澤呵,滋潤她烏黑的髮鬢在削肩旁披散下來,可憐佳人每每沐浴,便要在沸水中經受苦煎!願作她秀眉上的黛妝呵,隨她遠望近看而逸采張揚,可悲脂粉只有新描初畫才好,卸妝之時便毀於烏有!願作她臥榻上的藺席呵,使她的柔弱軀體安弱於三秋時節,可恨(天一寒涼)便要用繡錦代替藺席,一長年後才能再被取用!願作絲線成為她(足上)的素履呵,隨纖纖秀足四處遍行,可嘆進退行止都有節度,(睡臥之時)時只能被棄置在床前!願在白天成為她的影子呵,跟隨她的身形到處遊走,可憐到多蔭的大樹下(便消失不見),一時情境又自不同!願在黑夜成為燭光呵,映照她的玉容在堂前梁下煥發光彩,可嘆(平旦)日出大展天光,登時便要火滅燭熄隱藏光明!願化為竹枝而作成她手中的扇子呵,在她的盈盈之握中扇出微微涼風,可是白露之後早晚幽涼(便用不到扇子),只能遙遙望佳人的襟袖(興嘆)!願化身成為桐木呵,做成她膝上的撫琴,可嘆一旦歡樂盡而哀愁生,終將把我推到一邊而止了靡靡樂音!
推詳我的願望都不能如意,徒然一廂情願地用心良苦。為情所困的心情卻無人傾訴,緩緩踱到南面的樹林。在尚帶露汁的木蘭邊略作棲息,在蒼蒼青松的遮蔽下感受涼蔭。若是在這裡(與心儀的人)對面相覷,驚喜與惶恐將如何在心中交集?而樹林里空寞寂寥一無所見,只能獨自鬱悶地念想而空自追尋。回到原路上整理衣裾,抬頭已見夕陽西下,不由發出一聲嘆息。一路走走停停流連忘返,林中景色淒悽慘慘。(身邊)葉子不住離枝簌簌而下,林中氣象淒淒戚戚。紅日帶著它的(最後一絲)影子沒入了地平,明月已在雲端作出另一幅美景。宿鳥淒聲鳴叫著獨自歸來,求偶的獸只還沒有回還。。在遲暮的年紀憑弔當年,深深慨嘆眼前的(美好)光景傾刻就會終結。回想夜來夢中的情景想要再入夢境,又思緒萬千不能定心,如同泛舟的人失落了船漿,又似登山者無處攀緣。。此刻,畢昂二宿的星光將軒內照得透亮,室外北風大作聲音悽厲,神智愈加清醒再也不能入眠,所有的念想都在腦海里迴旋。(於是)起身穿衣束帶等待天明,屋前石階上的重重冷霜晶瑩泛光。(司晨的)雞也還斂著雙翅(棲息)而未曾打鳴,笛聲清嘹憂鬱的聲音往遠處盪揚:起初節奏細密而悠閒平和,最終寂寥清亮中又含了頹敗的聲音。 在這樣的光景里思念佳人,倩天上的行雲來寄託我的心懷,行雲很快流過不語,光陰也如此荏苒而過。徒然殷殷思念著獨自體味悲心,終是山阻腳步河滯行。迎風而立,希望清風能掃去我的疲累,對泛來的陣陣輕波寄託我的微薄心愿——(期望與你)作《蔓草》那樣的聚晤,吟誦從《詩經·召南》起未曾斷絕的長歌餘風。(而這終究是不能的,)(還是)將萬千雜慮坦然釋懷,只存下本真的赤心,讓心情在遙闊的八荒空遐外憩流連。

特點

指斥世俗的邪惡,抨擊現實的黑暗,是陶淵明辭賦創作的主要內容。然而,《閒情賦》是陶淵明創作的辭賦中唯一的一篇無論風格還是思想內容都很獨特的作品。此文不僅在表現上一反陶淵明一向的風格,而且所表現的思想內容也不同於陶集中的其他作品。它填補了陶集中沒有愛情描寫的空白,表現了陶淵明豐富的內心世界,是中國文學史上描寫男女愛情的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在陶集中占有顯赫的地位。

主旨

關於《閒情賦》的主旨,歷來是爭議的焦點。歸結起來,主要有二派。一派認為此文並無寄託,純為愛情描寫,故可名之為“愛情說”。一派認為有寄託,繼承了楚騷“香草美人”的傳統,故可名之為“比興說”。

“愛情說”一派可追溯到梁昭明太子蕭統。他在《陶淵明集序》中批評《閒情賦》說:“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故更加搜求,粗為區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閒情》一賦。楊雄所謂勸百諷一者,卒無諷諫,何必搖其筆端?惜哉,無是可也!”因此,《文選》雖立“情賦”一類,卻不取此篇。蕭統雖然沒有明確說《閒情賦》純為愛情描寫,但“勸百諷一,卒無諷諫”二語,實際上是批評淵明雖自稱“有助於諷諫”,其實不僅無諷諫,倒反而大寫特寫情慾了。後來贊同蕭統意見的人不少。

首創“比興說”的是蘇軾,他第一個駁斥蕭統,態度非常激烈:“淵明《閒情賦》,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所陳何異?而統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以蘇軾為代表的“比興說”一派,都把《閒情賦》比喻成《詩經》、屈原的《離騷》中的某些篇什,寄託著深刻的政治寓意:有的說是宗國覆滅,眷戀故主;有的說是思同調之人不可得,故托以寄懷;有的說是自悲身世,期聖帝明王;有的說是追求人生的理想……

審察以上兩種觀點,似乎覺得都有各執一端的弊病。持“愛情說”者以為此賦純寫愛情,並無諷諫意味。雖然說對了一半,但否認此賦的諷諫意味,這也不符合作者的本意。《閒情賦》確實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對美人的追求,真實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在絕色佳人面前靈與肉的顫動,然而作者的本意是使流宕的情慾復歸於正。

獨特地位

《閒情賦》在藝術上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閒情賦》對男女愛情大膽潑辣、生動細膩的描寫,對後世寫男女之情的作品有深刻影響,提供了豐富經驗。楊升庵說:“陶淵明《閒情賦》‘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曲盡麗情,深入冶態。裴硎《傳奇》、元氏《會真》,又瞠乎其後矣。”他只提到了裴硎和元稹,其實《閒情賦》在歷代文學家中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真可謂衣被作家非一代也。

其次,《閒情賦》在語言風格上也很有它的特色,迥異於陶集中的其他詩文的風格。眾所周知,陶淵明在運用語言上樸實無華、清新自然,在描寫農村景物與生活時甚至引用農民的口頭語言。而此賦的語言,適應其文體的特點和內容的需要,一改其語言風格的常態,變得纏綿悱惻、富麗華美、柔婉多姿。如寫佳人儀態、美貌只用廖廖數語“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神儀嫵媚,舉止詳妍”便把佳人楚楚動人的神態及內心世界,合盤托出了。特別是寫“余”追求佳人失敗後的複雜心緒時,“意惶惑而靡寧,魂須臾而九遷”,令人叫絕;寫思念而不得見時喪魂失魄的樣子,“若憑舟之失棹,譬緣崖而無攀”,再確切不過了。

再次,《閒情賦》構思奇特,抒情細密,絲絲縷縷充滿張力,如水波層層相涌,高潮處洶湧奔騰,回落時仍有暗流回還,綿延起伏,終而不絕,縱然“憩遙情於八遐”,留下的卻是餘波未平,讀來令人迴腸盪氣,感慨萬千。

最後,《閒情賦》中的景物描摹、聲光細節,無不細膩工巧,配合近似影視分鏡頭般的心理刻繪,達到了情景交融高度和諧的程度。“葉燮燮以去條,氣淒淒而就寒;日負影以偕沒,月媚景於雲端。鳥淒聲以孤歸,獸索偶而不還”,於是悲從中來:“悼當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欲殫”。由此可見,陶淵明不愧為寫景抒情的大手筆。

在陶淵明的全部創作中,唯獨這篇《閒情賦》是吟詠愛情的,雖然陶淵明作此賦的主觀動機是防閒愛情的流宕。陶淵明以他“不狎世”的率真和洋洋灑灑的“願”“悲”,將人間俗世的兒女之情盡興地傾吐出懷,展現了自己真率自然的美好人格,同時在客觀上它成為了一篇雖非空前亦乃絕後的愛情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