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棺取骨

武鳴是南寧的郊區縣。這裡每逢“白事”,便行葬儀。其中,尤以耄耋老人的喪禮最為隆重,被稱為“白喜事”。是一個地方的習俗。

簡介

過去,村中還成立喪會這樣一種互助性的民間組織,共同商議定下的條例有,會中成員家中若有老人去世,其他各戶都要送去做一鍋飯的米和2斤豬肉前往弔喪,並幫助料理喪事。參加喪會的一般可達2O~3O戶。
當老人病重時,家屬子女對老人延醫治療、精心護理,並將早已備好的棺木重新上漆,未備棺木的則請人準備。在老人彌留之際,兒女齊聚榻前,與老人見最後一面,將老人抬下床鋪,放在鋪有蓆子的地面上。這是此地的一個風俗。假若老人死後還睡在床上,人們會說老人身前不善,或說兒女不孝。
老人去世後,兒女們給親友們報喪;給死者洗身淨面;穿壽服、壽鞋,並在死者口裡放一塊硬幣,曰“含金”。入殮要請師公佬作法。師公佬是民間認為能驅邪的人,他能溝通陰間和陽間,有他作法,死者會去得寬心,家人也會平平安安。當死者親屬託人帶一塊白布、一卷白紙去相請師公佬後,師公佬便來主持入殮儀式,為死者做“道場”,當地稱“開爐”。
在弔喪期間,死者親屬日夜守在棺槨邊,以示對死者的哀悼。開喪時,主家在祭台上擺好六牲、果品,點上香燭,插上香火。當主持人宣布開喪開始,死者的兒女便跪下行祭禮,主持人念祭文,祭文內容表示了對死者的深深哀悼之情,常深深打動人們的心,場上呼噓聲不斷。然後是送挽幢,挽幢越多,越能說明死者生前德高望重。開喪祭奠完畢後,師公佬開始“開爐”,以師公戲的形式演出《二十四孝書》,扮演的角色有死者及其子女,通過極富生活化的對白,教育活著的人們要孝敬老人,其中還有對死者生平的描述。演到動情處,在場的人都會落淚,哭聲連片。“開爐”的時間長短不一,視家中經濟情況而定,1~2夜或6~7夜不等。
若是父母過世,兒女孫兒都披麻戴孝。男的孝裝為白色長衣,頭扎孝巾、腰系白帶、腳穿草鞋。女裝為白衣,頭扎孝巾、腰綁白帶、腳穿草鞋。前來弔喪的親朋也要扎白巾,男的扎在左臂、女的扎在頭上,以示哀悼。
辦“白喜事”時,村上及外村的人都帶著挽幢、錢糧前來弔喪。他們都以得到死者生前用過的東西而高興,哪怕是一枚針、一塊鏡子。因為人們希望能象死者一般活到耄耋之年。死者親屬招待大家吃飯,待賓客進餐完後他們才進餐,以示答謝。
出殯時,扛幡的人先行,死者親屬跟在幡隊後痛哭。然後是靈柩,送葬的親友跟在靈柩後。扛幡的人和送葬的人越多越表明死者的威望。出葬後的第三天早上,死者親屬帶上祭品、紙錢到墳前修整墳塋,並扎一根幡旗,謂之“圓墳”。圓墳後過一個“墟日”,全家人穿著孝衫去趕墟,賣孝。墟日是街上人最多最旺的時候,穿孝衫在圩(街)上走一圈,讓眾多的人看到自己對死去的親人的孝心,謂之“賣孝”。賣孝後,整個喪禮便告結束。
這一帶的葬制多為葬。棺木人葬3~5年後,還要進行兩次殯葬活動——撿骨葬。撿骨葬即是打開棺木,將死者的骨頭依次裝進一個專門用以盛骨骸的陶瓮,這個陶瓮當地稱之為“金壇”。“金壇”高約2尺,壇口直徑約7寸,壇外表呈黃色,有浮雕圖案。撿骨完畢後,要在骨上撒上赤礦粉,蓋上蓋。將“金壇”埋入穴中,然後築墳、立碑。以後,每年清明節祭掃墳塋,表示對親人的緬懷之情。

相關條目

風俗墓葬 廣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