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善義堂清真寺

開封善義堂清真寺

開封善義堂清真寺在開封市鼓樓街東南鵓鴿市街,座西向東,亦名甘肅寺,因系清甘肅人行商於此者所建,行商多從蒙古販馬至開封,故又名“馬客寺”。

建立背景

善義堂清真寺善義堂清真寺
行商的西北回民,先在文殊寺街清真寺作禮拜,後因意見不合,退出商議自建清真寺。
大家集資捐款,其中馬自忠捐的銀兩為最多,蘇占傑次之。鑒於所謂“秦川之亂”才平,而由西北來的這一部分回民建寺之事,恐難得到開封祥符縣準核,故仿效省會館聚同鄉行義事之舉,籌建“善義堂”。由在城商民“忠義和”號馬自忠、“信義長”號蘇占傑、“明發祥”號伍廷發、“義升德”號於義升、“德盛店”號洪德語、“復盛和”號馬自鵬等聯合呈請祥符縣準許建寺。在鼓樓街南買地準備建寺,然卻費一番很大的周折。當時滿清政府已腐朽無能。首先,建寺選擇地點距鐵佛寺和相國寺很近,動工修建時鐵佛寺和相國寺提出意見,清真寺的建築不得高於他們二者的建築,同時,又有人密告官府,說這些從西北來的馬客集資建寺是假,圖謀不軌為真。
滿清政府信以為真,通告所有社頭到衙門過堂。據老人講,讓士兵抬出火盆,從裡面拿出燒得通紅的鐵鏈,然後對這些社頭說,如果敢跪在鐵鏈上,就表明是真心建清真寺;如果不敢跪,就表明不是真心。這樣不但不予批准建寺,而且還要逮捕懲治這些回民。
話剛完,蘇老社頭毫無猶豫地跪到鐵鏈上,當官的趕忙讓士兵扶起蘇老社頭,並為其真心所動,當場批准建寺。
寺建成,只能命名為善義堂,其意善者國之珍,義者事之乾,聖賢以此訓人,而不能帶清真寺三字。
寺位於鼓樓南,座西向東,其寬闊約占十餘畝地基。頭二門樓以及院內前後房屋,共一百一十六間,此後又在鼓樓街路南路北、馬道街路東又購置房屋數處,作為善義堂附屬院落。寺院建築皆系舊式大屋,南北講堂也甚為寬闊。大殿宏暢寬大,約能容三百餘人同時祈禱,中院大且而淨,春夏秋冬四時雜花遍植其中,處處可人。

修繕重建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逃難西安。北京安定後,返京路過開封,其前部先行官馬安良(回族人)到善義堂作禮拜,問及為什麼不用清真寺之名,老社頭們說明事由,並寫了萬民冊,通過馬安良交付慈禧太后,申明善義堂建立用意是禮拜祈禱,決無謀反之不軌,並請她親臨善義堂。慈禧太后看萬民冊後,經過查問,認為民眾捐錢建寺,勸化愚民,設塾辦學,教化頑童,事屬善舉。批准可以用清真寺名,並親筆題詞“善義堂清真寺”送與善義堂(該匾在文革中散失),從此善義堂遂名為“善義堂清真寺”。
民國時期,本區域回民約有百二十戶上下,多居於鵓鴿市、牲口市後第四巷數街,其中有三分之二,系清時甘、青一帶大賈因行商於此年久,後遂於此立家成業,回民亦仍有作行商,往來於滬、漢、杭等埠間;其餘有少數系由山東、陝西謀生來此者,則多開飯鋪賣飯為業,生活儉樸。
文革期間,發生了很大變化,極左路線使造反派多次到寺內破四舊,卷棚上二十多塊大匾和大殿柱前抱匾,皆被摘下毀掉。據憶匾有成親王題的“無畏上帝”、醴親王“在明明德”、左宗棠題的“道之大源”、協鎮馬策勛題的“西方區域”及“認主獨一”等,皇廷還恩賜十八歲翰林馬文夢親書卷棚四個抱柱。大殿內還有阿訇馬壽清書寫一塊阿文匾和兩個抱柱。過去大殿內外,真是琳琅滿目,金光閃閃,筆墨薈萃,整個寺院裝飾得金碧輝煌,可惜在文革期間全已遺失。寺也被占用闢為鼓樓區屬——電動工具廠。禮拜停止,門毀窗倒。
在教育方面,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寺內設塾,開始教授學生五經四書,進入民國時期,改為民生國小,至一九四九年才停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撥亂反正,恢復宗教活動,發還寺院,兩年間被陸續退回。靠房租維持清真寺的開支,並一步步整修清真寺。

規模建制

現寺仍不失昔日之別致壯觀,大門4間樓,為貯藏室和會計室,往裡南為3間辦公室,北為3間殯儀室;進二門,連過庭間一,繼之南北講堂各10間,東西長廊並峙;南講堂西南有水房6間。大殿古老雄偉,卷棚三十五間,內三十二根珠紅大柱,氣勢咄人,畫棟雕梁,刻楹潔壁;大殿三十五間,後窯一間,殿內深處,寬敞明淨,莊嚴肅穆,寧靜清心。
寺存碑三,位大殿前,一書《善義堂記》碑,系光緒戊子年(公元1888)清和月既望吉月立,按察使御前安徽風穎六泗兵備道劉毓栴撰文,載善義堂清真寺建寺情況及捐款人名和數目,另《萬善同歸》碑,位《善義堂記》碑側,系與其同年立,也載捐款名單數目;還有一碑《流芳百代》系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十月二十九日立。另留兩個穿衣鏡,邊係為檀木。
寺南有女寺一,建寺比男寺稍晚,有大門一間,一排南廂房,西房為禮拜大殿,前有出檐,立有明柱。文革時停止,後恢復修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