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行政區劃

長沙行政區劃

長沙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一直未變,自古以來是長沙城周邊地區的中心。長沙地區秦為長沙郡治,漢代為長沙國的都城,唐代和宋代為潭州長沙郡治,元代為天臨路治,明代改為長沙府治,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為湖南省治、長沙府治、長沙縣治、善化縣治。中華民國建立以後,裁善化縣併入長沙縣,湖南的省治、長沙府治與長沙縣同治。1913年撤長沙府,1933年設“長沙市”,市、縣分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長沙歷經多次調整,1951年自長沙縣析置望城縣,1959年望城縣併入長沙縣,長沙縣劃歸長沙市管轄。1977年,自長沙縣復置望城縣,長沙市轄二縣。1983年寧鄉縣和瀏陽縣劃歸長沙管轄。1996年長沙市轄區調整,撤銷原東、南、西、北、郊五區,新設立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五區。2011年撤銷望城縣,設立長沙市望城區。截至2015年,長沙市下轄6區1縣,代管2縣級市。

轄區範圍

長沙市鄉鎮區劃概況(截至2015年)
區縣(市) 面積 (km²) 人口 (萬) 鄉鎮名稱
街道
芙蓉區42.452.4 文藝路、朝陽、韭菜園、五里牌、 火星、馬王堆、東屯渡、湘湖、定王台、荷花園、東岸、馬坡嶺、東湖 //
天心區141.0560.46 坡子街、城南路、裕南街、金盆嶺、新開鋪、青園、桂花坪、赤嶺路、文源、先鋒、黑石鋪、大托鋪、暮雲、南托 //
嶽麓區55280麓谷、嶽麓、桔子洲、望月湖、銀盆嶺、觀沙嶺、西湖、望城坡、望岳、鹹嘉湖、梅溪湖、天頂、學士、含浦、洋湖、坪塘蓮花、雨敞坪/
開福區18858望麓園、清水塘、湘雅路、伍家嶺、新河、東風路、通泰街、四方坪、芙蓉北路、洪山、月湖、瀏陽河、秀峰、撈刀河、沙坪、青竹湖//
雨花區304.976.47侯家塘、左家塘、圭塘、砂子塘、 東塘、雨花亭、 高橋、 洞井、黎托、井灣子、同升、東山跳馬/
長沙縣175689.75泉塘、湘龍、星沙、㮾梨、長龍春華、江背、青山鋪、開慧、金井、黃興、黃花、果園、福臨、北山、安沙、路口、高橋/
望城區95657.8雷鋒、黃金園、金山橋、白沙洲、大澤湖、月亮島、烏山、高塘嶺、銅官、丁字灣白箬鋪、靖港、喬口、茶亭、橋驛/
瀏陽市5007145淮川、集裡、荷花、關口古港、高坪、沿溪、官渡、永和、達滸、大圍山、張坊、澄潭江、中和、文家市、大瑤、金剛、棖沖、鎮頭、普跡、官橋、柏加、洞陽、永安、北盛、沙市、淳口、龍伏、社港 小河、蕉溪、葛家
寧鄉縣2906144玉潭、城郊、白馬橋、歷經鋪大屯營、道林、花明樓、東湖塘、夏鐸鋪、壩塘、資福、灰湯、流沙河、青山橋、龍田、巷子口、黃材、老糧倉、煤炭壩、雙鳧鋪、橫市、大成橋、回龍鋪、雙江口、金洲 菁華鋪、喻家坳、沙田、溈山

歷史沿革

1949年前

秦朝置長沙郡,為全國36郡之一.長沙自此列入全國行政區劃,郡治湘縣(今長沙市城南)。

西漢置長沙國,治臨湘縣,轄臨湘、羅、連道、益陽、下雋、攸、酃、承陽、湘南、昭陵、茶陵、容陵、安成13縣。王莽(新)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長沙國為填蠻郡,改臨湘縣為撫睦縣。東漢復置長沙郡,改撫睦縣為臨湘,仍為郡治,上隸荊州刺史部,轄臨湘、攸、茶陵、安成、酃、湘南(侯國)、連道、昭陵、益陽、下雋、羅、容陵、醴陵。

西晉析荊州、江州的長沙郡等八郡置湘州,州治臨湘(今長沙市城區)。

隋朝采州縣兩級制,長沙郡該潭州,臨湘縣改長沙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潭州改名長沙郡,轄長沙、衡山、益陽、邵陽四縣。

唐朝改長沙郡為潭州,轄長沙、衡山、醴陵(武德四年分長沙縣立)、湘鄉(武德四年析衡山縣置)、益陽、新康(武德四年析益陽設,七年又併入益陽)等六縣。長沙縣為州治。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以潭州為長沙府”,作為楚國都城。

宋朝在地方設定路,潭州為荊湖南路治所,州治長沙,轄長沙、善化(新置)、衡山(原屬衡州)、安化、醴陵、攸縣(原屬衡州)、湘鄉、湘潭、益陽、瀏陽、湘陰(原屬岳州)、寧鄉(新置)十二縣。

元朝至元十四年設潭州行省(鄂州行省並人)。十八年二月戊辰(1281年2月28日),遷潭州行省於鄂州,後稱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徙湖南道宜慰司治潭州路。天曆二年三月癸亥初九(1329年4月8日),文宗以“潛邸所幸”,潭州路改天臨路。潭州(天臨)路轄長沙(上縣)、善化、衡山(上)、寧鄉(上)、安化(下)5縣,醴陵(中)、瀏陽(中)、攸(中)、湘鄉(下)、湘潭(中)、益陽(中)、湘陰(下)7州。長沙、善化兩縣依郭。

明朝將潭州府更名長沙府。長沙府轄長沙、善化(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長沙,十三年五月復置)、湘陰、湘潭、瀏陽(洪武二年降為縣)、醴陵、寧鄉、益陽、湘鄉、攸、安化11縣及茶陵州。府城依舊設於長沙、善化兩縣,上隸於湖廣布政使司。

清承明制仍設長沙府,轄十二州縣。康熙三年(1664)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於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雍正元年(1723)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仍屬湖廣總督管。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省。長沙府城自此為湖南省省會。

民國裁府並縣,撤銷長沙府,裁善化縣併入長沙縣,設東、南、西、北、外南、外北、外東、商埠8個區。1933年長沙設“省轄市”,市縣分治。

1949年後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轄8區:城東區、城南區、城西區、城北區、文藝區、金盆區、嶽麓區、會春區,合計轄82保,1838甲,399028人。市區總面積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5萬畝,建成區面積約6.7平方公里。

1950年3月30日,設郊區辦事處,領導文藝、金盆、嶽麓、會春四區。6月10日,撤銷郊區辦事處,成立郊區工作委員會,統一警管區和行政區域管區事務。

1951年5月,劃長沙縣轄蓮湖、自然、新農、東屯、藕塘、新化、澇湖、朝鎮、岳華9鄉歸郊區管轄。市區面積擴大至177.07平方公里。

1958年12月24日,中共湖南省委作出調整縣市行政區劃若干問題的決定,原屬湘潭專區的長沙縣、望城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59年3月22日,撤銷望城縣,其行政區域併入長沙縣。

1959年1月16日,中共湖南省委以總字第512號文批准,長沙縣的雲田、蝶屏、龍頭鋪3個人民公社劃歸株洲市管轄。2月,中共湖南省委決定,撤銷長沙市郊區,轄區的黃土嶺、新開鋪劃歸南區;其餘轄區並人長沙縣。

長沙行政區劃 長沙行政區劃

1962年1月12日市人民政府第67號檔案決定,恢復長沙市郊區。

1977年12月21日國務院國發1977年165號文批准,設立望城縣,以長沙縣的部分行政區劃為望城縣的行政區劃,縣址設高塘嶺。

1983年2月8日國務院國函字[83]12號文批准,湘潭地區的瀏陽縣,益陽地區的寧鄉縣,岳陽地區的湘陰縣劃歸長沙市管轄。7月13日國務院國函字[83]137號文批准,湖南恢復岳陽地區,將長沙市管轄的湘陰縣劃歸恢復的岳陽地區。

1993年1月1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6號)批准撤銷瀏陽縣,設立瀏陽市,以原瀏陽縣行政區域為瀏陽市行政區域。

1996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湖南省調整長沙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1996]29號)和《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長沙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湘政函[1996]86號),撤銷市轄東區、南區、西區、北區、郊區,設立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

2008年,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08]3號)批准:將望城縣含浦、坪塘、蓮花3個鎮成建制劃歸嶽麓區管轄,3個鎮的行政建制、人口、面積、所轄村(居)委會個數、政府駐地均不變。行政區劃調整後,嶽麓區總面積475.02平方千米,總人口56.27萬人,轄10個街道、4個鎮、1個鄉。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08] 8號)批准:將長沙縣㮾梨鎮韶光社區居委會劃歸芙蓉區東岸鄉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芙蓉區東岸鄉和長沙縣㮾梨鎮的行政區域面積、人口、所轄社區居委會個數,相應增加和核減0.178平方千米(267.63畝)、0.19萬人、1個社區居委會,人民政府駐地均不變。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08]9號)批准:將望城縣雨敞坪鎮成建制劃歸長沙市嶽麓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嶽麓區總面積552.02平方千米,總人口59.72萬人,轄10個街道、5個鎮、1個鄉。

2011年,撤銷望城縣,設立長沙市望城區,以原望城縣行政區域為新設長沙市望城區行政區域。

2015年,湖南省民政廳批覆同意:將長沙縣跳馬鎮調入到長沙市雨花區(湘民行發[2015]1號);將長沙縣暮雲街道、南托街道調入到長沙市天心區(湘民行發[2015]2號)。調整行政區劃後,雨花區轄12個街道、1個鎮,總面積304.9平方千米,總人口76.47萬人;天心區轄14個街道,總面積141.05平方千米,人口60.46萬人;長沙縣轄5個街道、16個鎮,總面積1749.9平方千米,總人口65.1萬人。

撤區並鄉

1983年,長沙市四個轄縣中,39縣轄區,223鄉(含116個未改鄉的公社)、14鎮,2891個行政村(含1352未改行政村的大隊)、48居委會(即社區),18847村民組和322居民組。其中長沙縣9縣轄區,41鄉和1鎮,523村和8居委會,5679村民組和23居民組;望城縣7縣轄區,1鄉、5鎮、33公社,12村、443大隊、20居委會,228村民組和6299生產隊、191居民組;瀏陽縣11區,5鎮、65鄉,1004村、13居委會,12940村民組、70居民組;寧鄉縣12區,3鎮、74公社,909大隊、7委,12873生產隊,38居民組。1990年,四縣共39區,201鄉和20鎮,2894村和67居委會,37713村民組和404居民組。1995年撤區並鄉,四縣(市)調整為113鄉鎮4街道,其中長沙縣調整為21鄉鎮(14鎮7鄉),望城縣21鄉鎮(14鎮7鄉),瀏陽市40鄉鎮街道(4街道17鎮19鄉),寧鄉縣35鄉鎮(17鎮18鄉)。

長沙縣

1995年以來長沙縣歷年鄉級區劃調整
序號1995年撤區並鄉調整後1995年撤區並鄉調整前區域原所屬區其他變更
1星沙鎮星沙鎮(望新鄉)和螺絲塘鄉 安沙區(星沙) 黃花區(螺絲塘) 2009年改為星沙、泉塘、 湘龍3個街道
2江背鎮江背鎮、梅花鄉和五美鄉江背區
3黃興鎮黃興鎮和仙人市鄉㮾梨區
4黃花鎮黃花鎮、回龍鄉和谷塘鄉黃花區2012年析出長龍街道
5春華鎮春華鎮、大魚鄉和茶葉鄉 黃花區(春華+茶葉) 路口區(大魚)
6路口鎮路口鎮和麻林鄉路口區
7高橋鎮高橋鄉和范林鄉路口區
8金井鎮金井鄉、官佳鄉和脫甲鄉金井區
9福臨鎮福臨鄉和雙起鄉福臨區
10安沙鎮安沙鄉(原鼎功鄉)、唐田鄉和水塘鄉安沙區
11暮雲鎮(已劃出)暮雲鎮跳馬區 2013年改為暮雲、南托2街道 2015年劃入天心區
12㮾梨鎮㮾梨鎮㮾梨區級鎮2012年改為㮾梨街道
13果園鎮果園鄉路口區
14北山鄉(北山鎮)北山鄉、石常鄉和牌樓鄉北山區1997年改為北山鎮
15廣福鄉(青山鋪鎮)廣福鄉福臨區1997年改為青山鋪鎮
16跳馬鄉(已劃出)跳馬鄉、團然鄉和石門鄉跳馬區 2011年改為跳馬鎮 2015年劃入雨花區
17乾杉鄉(已撤消)乾杉鄉㮾梨區 2012年改為乾杉鎮 2015年撤消併入黃興鎮
18雙江鄉(已撤消)雙江鄉金井區 2002年改為雙江鎮 2015年併入金井鎮
19白沙鄉(已撤消)白沙鄉福臨區 2012年改為白沙鎮 2015年併入開慧鎮
20開慧鄉(開慧鎮)開慧鄉福臨區2011年改為開慧鎮
21撈刀河鎮(已劃出)撈刀河鎮和沙坪鄉北山區1996年劃入開福區

望城區

1995年-2011年撤縣設區期間的區劃調整
序號1995年調整後鄉鎮名稱1995年調整前鄉鎮名稱原所屬區其他調整
1高塘嶺鎮城關鎮城關鎮 2012年改為高塘嶺、喻家坡2街道 2015年喻家坡街道併入烏山街道
2丁字鎮丁字鎮、丁字鄉和書堂鄉霞凝區 2012年改為丁字灣、書堂山2街道 2015年書堂山街道併入銅官街道
3橋驛鎮橋驛鄉、黑糜峰鄉和楊橋鄉霞凝區
4茶亭鎮茶亭鄉和西湖鄉銅官區
5靖港鎮靖港鎮和靖港鄉靖港區
6星城鎮大湖鄉和谷山鄉高塘嶺區2012年改為白沙洲、大澤湖、月亮島3街道
7烏山鎮烏山鄉高塘嶺區2015年改為烏山街道
8銅官鎮銅官鎮銅官區2015年改為銅官街道
9喬口鎮喬口鎮靖港區
10東城鎮(已撤銷)東城鎮銅官區2015年併入茶亭鎮 、
11白箬鋪鎮白箬鋪鄉和友仁鄉白若區2001年改為白箬鋪鎮
13格塘鎮(已撤銷)格塘鄉靖港區 2010年改為格塘鎮 2015年併入靖港鎮
14黃金鎮黃金鄉和白馬鄉高塘嶺區 2011年改為黃金鎮 2012年改為金山橋、黃金園、廖家坪3街道
12雷鋒鎮雷鋒鎮白若區 2008年10月改由長沙高新區代管 2015年改為雷鋒街道
15新康鄉(已撤銷)新康鄉靖港區2015年併入高塘嶺街道
雨敞坪鎮(已劃出)麻田鄉和稽山鄉白若區2008年9月劃入嶽麓區
坪塘鎮(已劃出)坪塘鎮、太平鄉和白泉鄉坪塘區2008年6月劃入嶽麓區
含浦鎮(已劃出)九江鄉和學士鄉坪塘區 1997年九江鄉改為含浦鎮 2008年6月劃入嶽麓區
蓮花鎮(已劃出)蓮花鄉、五豐鄉和桐木鄉蓮花區2008年6月劃入嶽麓區
天頂鄉(已劃出)天頂鄉白若區1996年4月22日劃入嶽麓區
霞凝鄉(已劃出)霞凝鄉霞凝區1996年4月22日劃入開福區

瀏陽市

1995年以後瀏陽市歷次鄉級區劃調整
序號 1995調整後鄉鎮1995年撤區並鄉前區域其他調整
1荷花街道荷花鄉和牛石鄉
2關口街道關口鄉
3淮川街道淮川辦事處(原城關鎮)
4集裡街道集裡辦事處
5棖沖鎮棖沖鎮、青草鄉
6古港鎮古港鎮和寶蓋鄉
7沿溪鎮沿溪鎮和大光鄉
8張坊鎮張坊鎮、上洪鄉和人溪鄉
9大圍山鎮大圍山鄉、東門鄉和中嶽鄉2005年白沙鄉併入
10文家市鎮文家市鎮和岩前鄉
11鎮頭鎮鎮頭鎮、岳龍鄉和北星鄉
12普跡鎮普跡鄉和金江鄉
13北盛鎮北盛鎮和烏龍鄉
14沙市鎮沙市鎮和秀山鄉2005年赤馬鎮併入
15淳口鎮淳口鄉和路口鄉2005年山田鄉併入
16社港鎮社港鎮和大洛鄉
17官渡鎮官渡鎮
18大瑤鎮大瑤鎮
19金剛鎮金剛鄉
20永和鎮永和鎮
21永安鎮永安鄉和豐裕鄉
22中和鎮中和鄉和山棗潭鄉1999年改為中和鎮
23澄潭江鎮澄潭江鄉、山下鄉和大聖鄉1998年改為澄潭江鎮
24洞陽鎮洞陽鄉和坪山鄉2001年改為洞陽鎮
25太平橋鎮(已撤銷)太平橋鄉2015年併入集裡街道
26溪江鄉(已撤銷)溪江鄉2015年併入關口街道
27達滸鎮達滸鄉
28柏加鎮柏加鄉2000年改為柏家鎮
29龍伏鎮龍伏鄉和泮春鄉
30高坪鎮高坪鄉、船倉鄉、石灣鄉和楊潭鄉2007年改為高坪鎮
31七寶山鄉(已撤銷)七寶山鄉和昇平鄉2015年併入永和鎮
32小河鄉小河鄉和鳳溪鄉
33葛家鄉葛家鄉
34楊花鄉(已撤銷)楊花鄉2015年併入大瑤鎮
35官橋鎮官橋鄉2009年改為官橋鎮
36蕉溪鄉蕉溪鄉
37三口鎮(已撤銷)三口鄉 2008年改為三口鎮 2015年併入古港鎮
38赤馬鎮(已撤銷)赤馬鄉2005年併入沙市鎮
39山田鄉(已撤銷)山田鄉2005年併入淳口鎮
40白沙鄉(已撤銷)白沙鄉2005年併入大圍山鎮

寧鄉縣

1995年以後寧鄉縣歷次鄉級區劃調整
序號調整後鄉鎮名稱 1995年撤區並鄉前的範圍 其他調整
1玉潭鎮城關鎮-
2白馬橋鄉白馬橋鄉-
3城郊鄉城郊鄉2007年自雙江口鎮劃入
茶亭寺、石頭坑2村
4歷經鋪鄉歷經鋪鄉-
5道林鎮道林鎮、金華鄉和善山嶺鄉-
6花明樓鎮花明摟鄉、楊林橋鄉和朱石橋鄉-
7東湖塘鎮東湖塘鄉、西沖山鄉和麻山鄉-
8夏鐸鋪鎮夏鐸鋪鄉和龍鳳山鄉-
9雙江口鎮雙江口鄉和檀樹灣鄉2007年將茶亭寺、石頭
坑2村劃歸城郊鄉
10煤炭壩鎮煤炭壩鎮、煤炭壩鄉和賀石橋鄉-
11壩塘鎮壩塘鄉、油麻田鄉和溈烏鄉-
12雙鳧鋪鎮雙鳧鋪鄉和麥田鄉-
13老糧倉鎮老糧倉鄉、唐市鄉和毛公橋鄉-
14流沙河鎮流沙河鄉、草沖鄉、瓦子坪鄉和大田方鄉-
15黃材鎮黃材鄉、沙坪鄉、月山鄉和井沖鄉2005年崔坪鄉撤銷併入
16橫市鎮橫市鎮、雲山鄉和鐵沖鄉-
17巷子口鎮巷子口鄉、官山鄉和直田鄉-
18龍田鎮龍田鄉和七里山鄉-
19灰湯鎮灰湯鄉和東務山鄉-
20回龍鋪鎮回龍鋪鄉和萬壽山鄉-
21諧樂橋鎮(已撤消)諧樂橋鄉和東務山鄉2015年併入灰湯鎮
22菁華鋪鄉桃林鄉和洪侖山鄉-
23大屯營鄉石家灣鄉和三仙坳鄉-
24金洲鄉全民鄉和泉塘鄉2007年全民鄉更名為金洲鄉
25朱良橋鄉(已撤消)朱良橋鄉和蓮花山鄉2015年併入雙江口鎮
26資福鄉資福鄉、珊瑚鄉和檀木橋鄉-
27南田坪鄉(已撤消)南田坪鄉和停鍾鄉2015年併入壩塘鎮
28楓木橋鄉(已撤消)楓木橋鄉和洞庭橋鄉2015年併入灰湯鎮
29大成橋鄉大成橋鄉、成功塘鄉和油麻田鄉-
30喻家坳鄉喻家坳鄉和湧泉山鄉-
31青山橋鄉青山橋鄉、田坪鄉、花園鄉和心田鄉-
32沙田鄉沙田鄉和五里堆鄉-
33溈山鄉溈山鄉2005年祖塔鄉撤銷併入
34祖塔鄉(已撤銷)祖塔鄉2005年撤銷併入溈山鄉
35崔坪鄉(已撤銷)崔坪鄉2005年撤銷併入黃材鎮

城區調整

1996年長沙市撤銷東區、南區、西區、北區和郊區,設立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和雨花區

芙蓉區

行政體制繼承原東區;轄原東區韭菜園、府后街、五里牌、瀏正街、文藝路、解放路、都正街、朝陽街、人民路9個街道辦事處,原郊區馬王堆(不含五一、火焰、友誼、高橋4個村)、東岸2個鄉、火星鎮、湘湖漁場和國營東屯渡農場。區人民政府駐韭菜園路62號。總計9街道2鄉1鎮2場。

天心區

行政體制繼承原南區;轄原南區裕南街、金盆嶺、城南路、書院路、南大路5個街道辦事處,原西區坡子街、學院街2個街道辦事處,原郊區大托鄉、畜牧農場、園藝示範繁殖場和雨花亭鄉的石人、新開、漁場3個村。區人民政府駐勞動路樟樹園9號。總計7街道1鄉2場。

嶽麓區

行政體制繼承原西區;轄原西區麓山南路、銀盆嶺、桔子洲、望月村4個街道辦事處,原郊區嶽麓山、望岳2個鄉、西湖漁場、嶽麓漁場、養鹿場、東方紅農場,自望城縣劃入天頂鄉。區人民政府駐銀盆南路89號。總計4街道3鄉4場。

開福區

行政體制繼承原北區;轄原北區望麓園、伍家嶺、新河、清水塘、北站路、黑石渡、民主東街、上大壠8個街道辦事處,原西區西長街、如意街、通泰街3個街道辦事處,原郊區福安鄉、國營綜合農場、紅色漁場,自長沙縣劃入撈刀河鎮(含原沙坪鄉),自望城縣劃入霞凝鄉。區人民政府駐蔡鍔北路393號。總計11街道1鎮2鄉2場。

雨花區

行政體制繼承原郊區;轄原南區左家塘、候家塘、井灣子、圭搪4個街道辦事處,原郊區黎托、洞井、雨花亭3個鄉(不含石人、新開、漁場3個村)和馬王堆鄉的五一、火焰、友誼、高橋4個村。區人民政府駐人民路4號。總計5街道3鄉。

撤併鄉鎮

嶽麓區

東方紅鎮和麓谷街道合併為麓谷街道。合併後,轄區總面積37.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8萬,轄3個村、8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地設麓圓社區。

開福區

青竹湖鎮與新港街道合併為青竹湖街道。合併後,轄區總面積34.5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2萬,轄4個村、11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地設青竹湖鎮人民政府駐地。

長沙縣

金井鎮和雙江鎮合併為金井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20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6.5萬,轄24個村、3個社區,鎮政府駐地設金井鎮政府駐地。

開慧鎮和白沙鎮合併為開慧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12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2萬,轄16個村、2個社區,鎮政府駐地設開慧鎮政府駐地。

黃興鎮和乾杉鎮合併為黃興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15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8.1萬,轄19個村、3個社區,鎮政府駐地設黃興鎮政府駐地。

望城區

靖港鎮和格塘鎮合併為靖港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92.5平方公里,總人口約6.5萬,轄14個村、2個社區,鎮政府駐地設靖港鎮政府駐地。

新康鄉和高塘嶺街道合併為高塘嶺街道。合併後,轄區總面積69平方公里,總人口約9萬,轄11個村、10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地設高塘嶺街道辦事處駐地。

茶亭鎮和東城鎮合併為茶亭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116.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8萬,轄16個村、2個社區,鎮政府駐地設茶亭鎮政府駐地。

銅官鎮和書堂山街道合併為銅官街道,將東城鎮慎家橋社區五杉片劃入銅官華城村,茶亭鎮郭亮村劃入銅官。合併後,轄區總面積90.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6萬,轄9個村、5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地設銅官鎮政府駐地。

烏山鎮和喻家坡街道合併為烏山街道。合併後,轄區總面積97.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8.2萬,轄12個村、4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地設烏山鎮政府駐地。

雷鋒鎮和廖家坪街道合併為雷鋒街道。合併後,轄區總面積79.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8萬,轄8個村、2個社區。鎮政府駐地設雷鋒鎮政府駐地。

瀏陽市

楊花鄉和大瑤鎮合併為大瑤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149.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9.1萬,下轄19個村(社區),鎮政府駐地設大瑤鎮政府駐地。

七寶山鄉和永和鎮合併為永和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234.5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萬,下轄15個村(社區),鎮政府駐地設永和鎮政府駐地。

三口鎮和古港鎮合併為古港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210平方公里,總人口約6.3萬,下轄20個村(社區),鎮政府駐地設古港鎮政府駐地。

太平橋鎮和集裡街道合併為集裡街道。合併後,轄區總面積153.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7萬人,下轄18個村(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地設集裡街道辦事處駐地。

溪江鄉和關口街道合併為關口街道。合併後,轄區總面積161.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萬,下轄16個村(社區),街道辦事處駐地設關口街道辦事處駐地。

寧鄉縣

楓木橋鄉、偕樂橋鎮和灰湯鎮合併為灰湯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210.9平方公里,總人口約9.6萬,轄26個村、2個社區,鎮政府駐地設灰湯鎮人民政府駐地。

壩塘鎮和南田坪鄉合併為壩塘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163.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萬,轄23個村、1個社區,鎮政府駐地設壩塘鎮人民政府駐地。

雙江口鎮和朱良橋鄉合併為雙江口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155平方公里,總人口約8.2萬,轄20個村,4個社區,鎮政府駐地設雙江口鎮人民政府駐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