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與水悖論

鑽石與水悖論

鑽石與水悖論是約翰·勞提提出的價值悖論,其認為鑽石對生命來說是不重要的,所以人們應該認為它的價值比水低。

理論簡介

鑽石與水悖論 鑽石與水悖論

鑽石與水悖論首次由約翰·勞提提出,後來亞當·斯密試圖說明價值決定因素時借用了這個例子,只不過亞當·斯密沒有致謝,也稱作價值悖論。此一理論在台灣教科書中常被稱作,鑽石與水的矛盾。

內容

眾所周知,鑽石對於人類維持生存沒有任何價值,然而其市場價值非常高。相反,水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其市場價值卻非常低。這種強烈的反差就構成了這個悖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若不考慮市場上的其他因素,沙漠地區的水比鑽石貴,或者是需求面的因素。就供給面來說,水的數量非常大,且幾乎隨處可見(如果不考慮荒漠乾旱地區,地球上幾乎處處都有水,包含大氣層中的水汽);而鑽石呢,是蘊藏在地表底下,且必須經過時間與適當的條件產生(如果不考慮人工鑽石而單純考慮自然鑽石),供給非常的少,因此水供給大,而鑽石供給少,故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結論

對此,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

沒什麼東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換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很少的東西就可以換到水。相反,鑽石沒有什麼用處,但可以用它換來大量的貨品。

鑽石與水的悖論,即是中國俗諺中的:物以稀為貴。

根據這一現象,亞當斯密用價值論來解釋,即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水的使用價值很高,但幾乎沒有交換價值;相反,鑽石雖然使用價值很低,但交換價值卻很高。

顯然亞當斯密沒有真正理解價值的本質,價值是主觀的,是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交易雙方認可商品和服務有價值才會發生交易,鑽石的“使用價值”實際上不低,作為鑽頭和研磨切割工具有很高的工業用途。效用不等於價值,價值也不應該分為使用和交換兩種。作為經濟學者,不應該把經濟交易里的價值和自然學科的“效用”混淆。

只有用邊際效用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水對生命來說是重要的,所以它應該具有很高的價值。另一方面,鑽石對生命來說是不重要的,所以人們應該認為它的價值比水低。但是,即使水能夠提供更多的效用,它還是比鑽石便宜得多。

鑽石於人的用處確實遠不如水,所以,人們從水的消費中所得的總效用遠遠大於人們從鑽石的使用中所得的總效用。但是,商品的需求價格不是由商品的總效用而是由商品的邊際效用決定,即P=MU/λ。

鑽石作為一種奢侈品,可以給人們帶來炫耀等效用,而且數量很少,所以增加一個單位的鑽石消費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很大,即鑽石邊際效用很大,消費者願意以較多的支出來購買。而水雖然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給人帶來極高的效用,但由於世界上水的數量很多,增加一個單位的水給人們增加的效用就很低了,即水的邊際效用很低,所以水的價格自然也就很低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