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屐街

鎮屐街

揭陽縣的工商業,昔時很是繁榮,從古時遺留到現在的許多地名,可以看出古代揭陽已有許多專業市場。

地理位置

鎮屐街,位於北門環城路外,民國時期集體統一規劃建設,從天福路北側起,至北河邊大路頭。

文化習俗

這是比較先進的商業形式,是經濟繁榮的具體體現。如:草街、柴街、打銅街、布街、米街、地豆街、雨傘街、鎮屐街;杉行、靛行、青果行;打錫巷、糖房巷、牛房巷、黃麻布巷、珠寶巷……買賣家私在史巷、買賣麻薴在車公橋頭,買賣河、海鮮在北門,掠豬崽在西門外。還有南、北二個市場,南市在南市巷,北市在西馬路。這些地名,大部是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從這些地名可以看出:揭陽縣城當年便已是一個十分繁榮的商業城市了。

穿木屐起源於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製作,木屐於南方,十分合適,特別是潮汕地區,多雨地濕,穿布鞋不適應在外面行走,穿木屐,可以走濕地,又能隔住濕氣,避免濕病和足疾,所以,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喜歡穿著它。

木屐是有等級的。最上等是以苦楝樹的木柴為材料,以紅橡膠車輪內胎為屐鬃,苦楝柴木質柔韌,不易磨損,質地又輕,走路輕便靈活,加上屐鬃柔軟,有彈性,不會磨傷腳指皮膚。中等木屐是欖木,橄欖木柴做的,屐鬃則是汽車外輪胎做的,欖木質也輕,但易磨損,屐鬃開始會擦傷腳皮。最便宜的木屐是雜木做的,笨重又易磨損,屐鬃有用棕絲編成,雖耐用但很粗糙,穿著不舒服。也有用多層厚布黏合而成的,但怕水,不耐用,但比棕絲編的屐鬃好穿。

木屐在潮汕地區後來也成了藝術品,又作吉祥物使用。成為潮汕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作藝術品用,是將木屐坯修削成梭子形,雞腿形,小巧美觀。加上油漆彩繪,花鳥蟲魚,色調和諧,繪畫精巧、造型美觀,配上紅潤柔韌屐鬃,掛在貨架上,琳琅滿目,拿在手中,愛不釋手,可作藝術品欣賞。

作吉祥物用,就是潮汕人在新入學第一天,必須穿紅屐,有錢人家買紅漆屐,無錢者買白坯屐自己胡亂染些紅花水,據說穿紅屐將來能夠換烏靴(做官之意)。還有“出花園”,不論男女,當天必須穿新衣服,也須穿紅屐,由外婆備辦。象徵健康成長,已成為懂事的大人了,還有新娘出嫁時,娘家必備一雙紅漆屐,畫花繪鳥,最上面的紅漆,畫雙鳳,一邊一隻,叫“鸞鳳和鳴”。有畫龍鳳的,有畫鴛鴦的,稱“龍鳳呈祥”、“鴛鴦戲蓮池”等,最簡單是紅漆屐上寫著雙喜字樣。新娘在夫家,四個月內,天天穿著它。這是習俗,也是潮汕人把木屐作為吉祥物的三種用途,不論貧富,都遵從這種習俗。

木屐,在潮汕用途這么廣泛,又有那么重大的意義,故而,這項生意十分興隆,四處都有木屐製作商店,還有小販下鄉叫賣。而作為縣城北門外的“鎮屐街”,則是最大的製作中心,最熱鬧的銷售場地。

使用木屐,直至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華僑歸國探親,帶來日產的塑膠“人字鞋”,式樣新穎,使用輕便,木屐便大受影響。往後,塑膠業的興起,各式各樣的泡沫塑膠鞋拖,輕便舒適,美觀耐用,木屐便漸被淘汰,現在,木屐幾乎連蹤跡都沒有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