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孔神經外科

1、眶上鎖眼入路(supraorbital 2、顳下鎖眼入路(subtemporal) 4、經皮質-腦室鎖眼入路(tran

概論
20世紀初,神經外科開顱手術的皮膚切口和骨窗都很大,這是因為:1、術前診斷方法少而簡陋,定位和定性困難;2、缺乏專科手術器械,多為粗大的普通手術器械;3、手術照明差;4、患者因缺乏科學衛生知識,就診時腫瘤已很大;5、手術組3個人6隻手。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手術器械的改進、雙極電凝和顯微外科技術的套用,使神經外科在診斷和診療上發生了根本變化。繼Scoville和Ore(1960年)提出用大鑽孔開顱取代標準開顱,Wilson(1971年)首先提出鎖孔神經外科(keyhole surgery),認為通過手術顯微鏡不僅能清楚看清狹小和深在的術野,而且可以進行手術操作。但由於Wilson的主張僅為了省時,並非是現在鎖孔外科的真正含義,所以其意見在20年後才被改進並接受。鎖孔外科不僅指通過位置合適的小骨窗(直徑2-3cm)進行顯微外科或內鏡輔助顯微外科省手術,而且鎖孔外科強調術前術後精心的診斷和處理,個體化地設計手術方案,套用準確、便捷的手術入路去接近和處理病變,儘量減少對顱內結構的暴露和損傷,以期最低也達到與標準顯微外科手術一樣的療效。因此,要求外科醫生有紮實的顯微外科技術,熟悉鎖眼外科開顱的解剖特點。若術時配合套用神經導航、神經內鏡等可提高狹小、深在術野手術操作的質量。近來,由於內鏡神經外科和神經導航外科的發展,鎖孔外科又重煥青春。

編輯本段(一)一般原則

1、小骨窗顯露顱內深部大的病變。
2、不暴露是保護正常神經血管結構最好的方法。
3、術前精心制定手術方案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包括複習病史、體檢、神經影像學資料和實驗室檢查等,制定個體化的手術方法和手術入路,後者包括患者體位、皮膚切口、骨窗位置、硬腦膜切口、顱內蛛網膜下腔入路等。
4、骨窗緣呈直角的內板磨成鈍角,以擴大顯露範圍。

(三)常用鎖眼外科入路

1、眶上鎖眼入路(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
2、顳下鎖眼入路(subtemporal)
3、大腦半球間鎖眼入路(interhemispheric)。
4、經皮質-腦室鎖眼入路(transcortical transventricular keyhole approach)。

(四)發展方向

由於顯微解剖和手術入路研究的深入,神經導航和內鏡技術,以及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的發展和套用,神經外科開顱的切口和骨窗將更小型化,個體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