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畫

鍾馗畫

鍾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鎮宅驅邪之神,曾被唐玄宗賜為鎮宅聖君、萬應之神,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吉神之一,被道教納入神仙體系。古書記載,鍾馗,唐初長安終南山人,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奇異;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正氣浩然,待人正直,肝膽相照,因相貌醜陋,被剝奪狀元功名,剛直不阿的他頭撞殿柱而死。後來,唐玄宗在驪山行宮夜做惡夢,群鬼圍攻,正當他驚恐萬狀之時,鍾馗現身撕鬼而食,次日唐玄宗命吳道子為鍾馗畫像,由於吳道子也做了個和唐玄宗一模一樣的夢,所以畫起來輕車熟路,很快還原了唐玄宗夢中的鐘馗形象,唐玄宗大喜,命人將吳道子畫的鐘馗懸置於龍榻旁,之後唐玄宗便不再做惡夢,唐玄宗乘興賜鍾馗鎮宅聖君、萬應之神。其後唐玄宗命吳道子又畫了一些鍾馗像賞賜給朝中重臣,後來民間便把鍾馗奉為鎮宅驅邪之神延續下來。關於鍾馗的人物由來、歷史及淵源傳說有很多版本。鍾馗畫有終南山鍾馗畫、靈璧鍾馗畫、莒州鍾馗畫。

基本信息

歷史

關於鍾馗出現的時代最早可以追溯至殷商,兩漢時期畫像磚里也有記錄,唐時最盛,宋元明清均有發展。鍾馗人名的來源眾說紛紜,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說法是,鍾馗是由一種叫“椎”被音成“終葵”的逐鬼法器,改作人名用以辟邪而來。因鍾馗與“終葵”近音而演變的說法較多。

徐翎超鍾馗畫徐翎超鍾馗畫
明楊慎和清顧炎武、趙翼等人根據《周禮·考工記》中有“大圭,長三尺,終葵首”,《方言》中有“齊人謂椎為終葵”等記載,認為所謂鍾馗系由“終葵”演變而來。“終葵”(椎)是一種利器,“大圭”是古時天子的儀仗,上端形狀像椎,故云“大圭終葵首”。

齊人說話遲緩,把“椎”的發音拖成了兩個音節,乃成“終葵”。古人以椎為作戰的利器,故《後漢書·馬融傳》中有“翬終葵,揚關斧”的描繪,《日知錄》卷三十二《終葵》有“蓋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儺之為耳”的記錄。南北朝時許多人取名鍾葵或鍾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終葵(即利椎)那樣,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這種意義到了唐代最終傳變為人格化的“鍾馗”。

秦簡《日書·詰篇》雲,人被哀鬼纏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則不來”;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也記有用鐵椎擊鬼治病的法術。

第二種說法是,鍾馗由上古大儺中的面具形象演變而來。

第三種說法,鍾馗其人就是驅鬼辟邪的意思。

王正書認為,鍾馗其人及歷代驅鬼辟邪的觀念,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號的重黎衍生而來。重黎在上古史中有重黎、重回、句芒等稱呼,句芒在傳說中又被描繪成介於天地、神人之間負有特殊使命、生有特殊形貌的人物,其使命之一便是居巫職,有《史記·天官書》記載可證。

第四是,鍾馗有原型說。原型也有兩種:

1,是商湯時的巫相仲傀,其名在《尚書》、《左傳》、《荀子》中又作“仲虺”、“中歸”、“中壘”。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為巫相而兼驅鬼之方相。

2,明人郎瑛認為鍾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堯暄,其人本名鍾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訛傳,由於他表字“辟邪”,所以後人才附會出捉鬼的故事。胡應麟提出,鍾馗捉鬼的傳說“蓋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堯暄曾取名鍾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時名叫鍾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義於此。

第五,鍾馗名字多人說。

宋仁宗皇祜年間(1049-1054年),金陵上元縣曾發現一處古冢,乃南朝宋征西將軍宗愨母鄭夫人墓。由碑文得知,宗愨有妹名叫鍾馗。此外,後魏有李鍾馗,隋將有喬鍾馗、楊鍾馗。因知“鍾馗之名從來亦遠矣,非起自開元之時”(《夢溪補筆談》卷三)。

鍾馗是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最為人們熟悉的角色,關於他的傳說更是源遠流長,盈千累萬。

據傳,唐皇曾封鍾馗為統管天地人三界之神。一經御封欽賜便有官方色彩,影響極為廣泛。《唐逸史》載,開元年間(713-741年),當時皇帝賜給大臣鍾馗畫像作為新年禮物,是盛唐以來的慣例。如開元時的名人張說及其後的劉禹錫等,都有謝賜鍾馗圖和曆日表的作品。

鍾馗畫貼於門戶是鎮鬼尅邪的鬥神,懸在中堂是禳災祛魅的靈符,出現於儺儀中是統鬼斬妖的猛將。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鐘馗戲、鍾馗圖更是不計其數,就連《本草綱目》,也收錄用鍾馗像燒灰以水沖服或配和其他藥面成丸以治療難產、瘧疾等症的“秘方”。據中國《民俗》雜誌報導,時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甚至還有人為治病延請巫師舉行所謂“鎮鍾馗”捉鬼驅妖、安宅保太平的儀式(施漢如、楊問春《“鎮鍾馗”儺儀記》)。

在民間,人們用他的形象製作成各種藝術品,創作無數關於他的文藝作品,包括戲劇、小說等。民間懸掛鍾馗圖,原先都在除夕,後來發展到端午節畫鍾馗自掛或贈人。這種改變源於乾隆22年。那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將鍾馗請出來施威捉鬼,此後逐年沿習成俗。民間還流行不少歇後語,諸如“鍾馗爺站十字路口──四下拿邪”、“鍾馗開飯店──鬼不上門”、“小鬼看見鍾馗像──望而生畏”等。就這樣,鍾馗這個“驅魔大神”綿延至今,經久不衰。

無論歷史或民間如何考證和銓釋鍾馗,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在人民心目中樹立了一尊驅鬼避邪,保一方清吉平安,消災解難的公平正義之神。

淵源

鍾馗,又叫“靈判子”。有關鍾馗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664年靈應觀的《太上洞淵神咒經》中,較為詳實記載出現在宋代沈括(1031~1095)的《夢溪筆談》之《補筆談》:唐明皇李隆基患了惡性瘧疾。巫師、御醫治了月余,均不見效。一天夜裡,唐明皇夢見兩個小鬼繞殿奔跑捉弄自己。正驚恐之時,來了一個大鬼,此鬼身材魁梧、頭頂破帽、衣著藍袍、腰束玉帶、雙足穿靴,裸露一臂,勇猛異常,自名鍾馗。他捉到小鬼便吃下去。唐明皇醒後,霍然病除。於是,召見宮廷畫師吳道子,告訴他夢中所見情景,讓他畫鍾馗像。吳道子奉旨,立刻潑墨揮毫,一氣呵成,鍾馗形象躍然紙上。這就是我國最早的鐘馗畫。

有記載,唐代的畫聖吳道子是第一位擅長鍾馗畫的大師,雖然他的鐘馗像畫作現已失傳,但北宋時還有人在皇宮裡見到過。北宋鑑賞家郭若虛,詳盡描述他所見吳道子的鐘馗像真跡。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卷六《近事》中寫道:“昔吳道子畫鍾馗,衣藍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髮,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從北宋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對吳道子的鐘馗畫描述來看,鍾馗是個面目醜陋,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形象。

現存年代最早的鐘馗畫像,是五代時期人物畫家石恪的作品。鍾馗形象也仍然是貧寒的讀書人。1900年,在敦煌,一位王姓道長偶然發現在唐代寫本經文當中,有一篇名為《除夕鍾馗驅儺文》的文章,大意說:在一種叫做儺的儀式中,鍾馗鋼頭銀額,身披豹皮,用硃砂染遍全身,帶領十萬叢林怪獸,四處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明清以來鍾馗畫祈求賜福成分增加。有幅畫作是明朝成化皇帝所繪的《歲朝佳兆圖》。鍾馗捧著如意,帶領小鬼匆匆趕路。小鬼手中托盤裡盛滿柏葉柿子,上空有蝙蝠,寓意百事(柏柿)如意,福自天來。

楊柳青鍾馗鬥神畫,是典型的“武判”樣式。鍾馗揮舞寶劍做出種種威武姿態,四周襯滿流雲、八寶、雙喜等圖案,活潑中帶有吉祥寓意。

在萍鄉地區有一種現象,那就是鍾馗和包公難分彼此。他們的面具通常是可以互換使用的。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他們有著相同的性格特徵,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一位是人間的清官包青天,一位是陰間的判官鍾馗。但這陰間的判官鍾馗似乎權力更大。

老北京人把鍾馗叫判官兒,並將畫在懷裡的大銅錢換成了胖娃娃,寓意"天官送子"。就這樣,在驅邪魔,斬鬼怪的作用中,又增加了祈福得福,盼子得子,求財得財的功能,人們希望的,需要的一應俱全。鍾馗最終成為古代民間諸神中的超級明星,成為一位民賦權力,反過來為民服務的民選好官。

畫家根據自己的理解,畫風,畫技創造出了各種造型。

鍾馗畫名家

任伯年鍾馗畫任伯年鍾馗畫
自唐代畫聖吳道子以來,鍾馗畫家層出不窮,從查閱的大量資料來看,鍾馗畫名家各有千秋,其中有代表性的鐘馗畫家有吳道子、任伯年、齊白石、徐悲鴻、范曾、徐翎超、王寬喜、陳光林、尹玉麟、董之一等。

吳道子(約680-759年),中國唐代畫家。畫史尊稱吳生,被唐玄宗賜名道玄。被後世尊稱為“畫聖”,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人。其少孤,生活貧寒。早年為民間畫工,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神龍年間(705-707)事逍遙公韋嗣立,為小吏。景龍年間(707-710)任兗州瑕丘(今山東省滋陽縣)縣尉,不久堅辭而去。以後,他浪跡東都洛陽,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後專工畫,並在寺觀從事壁畫製作。開元年間(713-741)他被唐玄宗召入禁中為宮廷作畫,先後任供奉、內教博士,官至寧王友。他奉詔繪製了一些歷史畫或政治性肖像畫(如《金橋圖》),同時常在長安、洛陽作壁畫,觀者如堵,名聲廣播。天寶年間(742~756),他奉詔游蜀歸來,在大同殿畫出嘉陵江三百餘里旖旎風光。玄宗因之稱羨道: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758年以後,其事跡不詳。

吳道子活躍於盛唐,在這個國勢強盛、經濟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空前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各藝術門類的溝通,為他的藝術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喜與文人名流交往,又遊歷各地,在繪畫上遠師張僧繇,近法張孝師。早年作畫行筆流麗纖細,繼承六朝風範;中年後筆跡磊落逸勢,高度成熟。他兼善人物、佛道、神鬼、山水、鳥獸、草木、台殿等各類題材,尤以人物、佛道見長。他在長安、洛陽兩京寺觀所作壁畫,曾達300餘堵,並且奇蹤異狀,無有同者,其《地獄變相》名振一時。

吳道子在藝術上富有創造精神,一說山水畫之變由他開始。他用狀如蘭葉或蓴菜條的筆法表現衣褶,圓轉而有飄舉之勢,北宋郭若虛在其《圖畫見聞志》中稱之“吳帶當風”。他又以焦墨勾線,薄施淡彩,世謂之“吳裝”。他通過墨線的肥瘦抑揚,表現出物象的運動感和量感,為白描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因其筆法流轉洗鍊,筆才一二,象已應焉,後人將他與張僧繇合稱“疏體”代表畫家,以區別於顧愷之和陸探微勁緊聯綿的“密體”。蘇軾評他的藝術“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中”,並且將他作為唐代繪畫的代表,與詩人杜甫、散文家韓愈、書法家顏真卿並列,極贊道:“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他被後世尊為“畫聖”,被民間工匠尊為祖師,對以後的繪畫尤其是人物畫和白描畫風影響極大。

吳道子的真跡,宋代已難見到,流傳至今的重要摹本《送子天王圖》,可能為宋人摹,一般認為比較接近吳道子風格。這幅長卷表現悉達太子(以後的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誕生後,他父親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畫中本應為異國人,但都被描繪成唐朝貴族階層的形象。其他摹本有《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還有不少線描石刻,大都迭經翻摹。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維摩經變亦可見他的風格。

自開元以後,寺觀壁畫多流行“吳家樣”。至五代兩宋,吳道子的繼承者代不乏人,如高益、高文進、武宗元。同代人學吳道子者,以盧楞伽著稱。盧楞伽為中唐道釋畫家,又作盧稜伽,長安人,畫風似吳道子,善作佛畫經變。安史之亂時,隨玄宗入蜀,乾元年間(758-760),在成都大聖慈寺畫行道僧圖,將長安畫風帶入蜀地。同代的楊庭光,善道釋、鬼神、人物,旁工雜畫、山水,皆極其妙,開元中與吳道子齊名,頗得其體,而筆力不減吳生。

任伯年(1840-1896),中國近代傑出畫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他的傑出藝術成就受到世人矚目。清末,隨著上海“四任”的崛起,一改清代人物繪畫的頹勢,標誌著清代人物畫融古創新的成功。而上海“四任”中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無疑首推海派首領:任伯年。

父親任聲鶴是民間畫像師,大伯任熊,二伯任薰,已是名聲顯赫的畫家。少時受家庭的薰染,已能繪畫。十來歲時,一次家中來客,坐了片刻就告辭了,父親回來問是誰來,伯年答不上姓名,便拿起紙來,把來訪者畫出,父親看了,便知是誰了。這說明任伯年幼年就掌握了寫真畫技巧。

任伯年曾在十幾歲青年時期,在太平天國的軍中“掌大旗”,當時軍旗較大,“戰時麾之,以為前驅”。直到天京淪陷,任伯年才回家鄉,後至上海隨任熊、任薰學畫。以後長期在上海以賣畫為生。任伯年為人率真,不修邊幅,學畫時近30歲,畫多而名聲漸大,但其身心深受鴉片之害,損傷元氣,這也是他年僅56歲就過早去世的原因。

1861年,太平天國進入紹興時,父卒。曾被招入太平天國軍當旗手“戰時麾之,以為前驅”。其後天京(太平天國首都南京)陷落,返鄉。

1864年,遷往寧波賣畫為生,結識萬個亭、陳朵峰、謝廉始、任薰。

1868年,28歳時與任薰一共前往蘇州,隨任薰學畫賣,結識畫家胡遠、沙馥。

1868年冬,前往上海、此後長期在上海賣畫為生、住於豫園附近的三牌樓。開設扇子店“古香室”,與虛谷,張熊,高邕等畫家及收藏家毛樹征成為友人。

1883年,經高邕介紹結識吳昌碩。

1887年,出版‘任伯年先生真跡畫譜’,轟動上海。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12月19日),因紹興資產丟失之心痛及吸食鴉片引發肺炎,死去,享年56歳。

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他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吸收了西畫的速寫、設色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

任伯年精於寫像,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人物畫早年師法蕭雲從、陳洪綬、費曉樓、任熊等人。工細的仕女畫近費曉樓,誇張奇偉的人物畫法陳洪綬,裝飾性強的街頭描則學自任薰,後練習鉛筆速寫,變得較為奔逸,晚年吸收華(岩)筆意,更加簡逸靈活。傳神作品如《三友圖》、《沙馥小像》、《仲英小像》等,可謂神形畢露。

就任伯年的個人藝術造詣來看,花鳥畫的本領比較高,若以當時畫壇的情況而言,他的人物影響比較大,原因是當時畫人物畫家少,成就高者更少,象任伯年這樣造詣,自然推至旁首。

任伯年的花鳥畫更富有創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筆見長,“仿北宋人法,純以焦墨鉤骨,賦色肥厚,近老蓮派。後吸取惲壽平的沒骨法,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筆墨趨於簡逸放縱,設色明淨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這種畫法,開闢了花鳥畫的新天地,對近、現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任伯年的山水畫創作不多,早年師法石濤,中年以後兼取明代沈周、丁雲鵬、藍瑛、並上追元代吳鎮、王蒙、以縱肆、勁真的筆法見長。

19世紀80年代是任伯年創作的鼎盛時期,創作題材上範圍擴大了,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用隱晦的手段寄寓深情。90年代,數量很多,但從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沒有超出80年代,但藝術手法上則更加熟練,大膽、概括,特別是花鳥畫,達到“爐火純青”的佳境。

任伯年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結合中國畫傳統畫法,民間畫法和西洋畫速寫,彩色法。確立了獨自的畫風。擅花鳥畫,鉤勒,點簇,潑墨交施互用,賦色鮮活明麗,形象生動活潑,別具風格。兼工人物畫,尤精肖像畫,淺描淡染,筆墨不多而能得神情。亦畫山水畫,能塑像。其畫風於清末江南一帶,甚有影響。為海派之首。

19世紀80年代,為創作鼎盛期,題材廣泛、常用隱喻手法揭露深刻的社會問題。

19世紀90年代,創作大量花鳥畫,雖思想性沒有再超過上一階段,但畫風變得更加大膽簡約自然,技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肖像畫早年隨其父學得。並從民間學會泥塑,後學習西洋素描,並通過街頭寫生掌握了鉛筆速寫技法。

齊白石(1864—1957),原名齊純芝,號渭清,祖父取號蘭亭,老師取名齊璜,號瀕生,別號寄萍老人、白石山人,後人常將“山人”二字略去,故後常號“白石”。齊白石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國畫畫家,19—20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衰年變法,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其書工篆隸,取法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詩文。和張大千並稱“南張北齊”。於1957年9月16日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三歲。

齊白石作品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活躍於各大拍場,以1994年的春拍會為例,上拍的齊白石作品數量達到28件,成交23件,成交率達82.1%。平均價格為5.2萬元/平方尺,這在當時已經令人咋舌。此後十數年間,在資深收藏家、入行新人的共同追捧下,齊白石作品的拍賣價一直處於不斷攀升的通道之中。

據統計,已經有3000多件齊白石作品進入拍賣市場,總成交額逐步增大,稱其為“產業”,實至名歸。有專家告訴記者,儘管齊白石作品存世量大,但其歷史地位、收藏價值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可,其價位正逐步超出張大千等當代藝術家,作品被行內人士視為投資的“避風港”。

而並非齊白石所有作品都可以賣到高價,稀缺的才是最珍貴的。有專家說,齊白石的山水畫,存世量很少,經美術史家的闡述,人們對齊白石山水畫的認識正迅速提升,價格也越走越高。而作品所附帶的特定的歷史屬性往往也是創出高價的重要因素,如2003年中貿聖佳秋季拍賣會上,齊白石的《壽桃》只因上款為李宗仁夫婦,成交價接近100萬元。題材之“奇”也能推高畫價,像不足0.5平方尺的《蠅圖》,在上世紀90年代就拍出了19.8萬元,因為畫家描寫蒼蠅,除齊白石外絕無僅有。1997年《荷花鴛鴦圖》拍出了100多萬元的高價,是因為作品尺幅的“大”;2000年北京翰海拍賣行的《劉海戲金蟾》,估價為50萬元至60萬元,成交價為86.9萬元,是因為作品存世的“少”。

論及齊白石作品的未來走勢,專家說,還要涉及如下問題——有沒有新藏家介入的可能有沒有新的資源出現人們對於中國的未來有否信心等等。

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發布的《2009春季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顯示,成交排名前一百位的藝術家中,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近現代大師的畫作上半年市場行情一路看漲,其中齊白石最“值錢”,作品位居該類首位及百位藝術家的首位,總成交金額1.98億元,平均單件成交44萬元。

徐悲鴻(1895-1953年),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漢族,江蘇宜興人。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徐悲鴻,中國著名國畫家、油畫家,畫“馬”名家,是中國現代寫實主義藝術奠基人,其獨特個性的繪畫風格自成一派,一生熱愛中國繪畫與美術教育事業,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中國國畫改革先驅者,被譽為“現代中國繪畫之父”。曾先後留日、法,遊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是中國公派留學美術第一人。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中國近代繪畫之父徐悲鴻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範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學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併兼職於孔德學院。

1919年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摩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6])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

後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博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

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徐悲鴻在作畫栩栩如生。

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民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誌”。

徐悲鴻長期致力於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幹。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全部捐獻給國家。次年,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3號的徐悲鴻故居被闢為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悲鴻故居”扁額。

2003年,為了紀念和弘揚徐悲鴻先生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巨大貢獻,設立了全國書畫院系統最高美術獎項“徐悲鴻美術獎”。陳玉先、姚思敏、蔡超等十人為首屆獲獎的書畫家。

范曾(1938-),江蘇南通人,字十翼,是中國人物畫畫家、書法家。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南開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特別顧問”。

范曾,1955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1957年轉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半年後轉入中國畫系,1962年畢業。1978年調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北京唐風美術館特約畫家。獲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特別顧問”,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人。

1984年調天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任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中國人物畫,兼長詩文、書法。多幅作品為中外美術機構收藏,並出版有《魯迅小說插圖集》、《范曾畫集》、《范曾吟草》、《范曾書畫集》、《范曾自述》等。

范曾的《靈道歌嘯圖》等藏於日本岡山范曾美術館,《八仙圖》等藏於中國美術館,《秋聲賦》等藏於美國伯明罕博物館。

1979年他首訪日本,被日本譽為“近代中國十大畫家之一”。1982年獲日中文化交流功勞紀念杯。

范曾作畫主張用石濤“一畫論”之精義,力追天籟之境,精於白描,尤喜寫意人物。為表現歷史人物之神韻,他潛心研究歷史,悉心揣摩古今中外諸名家之作,他特別推崇陳老蓮和任伯年。范曾的歷史人物畫清新典雅,瀟灑飄逸,詡詡如生,呼之欲出,風骨獨具。

范曾善潑墨人物,力追梁楷、牧溪、石恪諸人,深得海內、外行家推重,是當今中國新文人畫的突出異軍。范曾亦善書法,用筆得益於漢孔器碑和魏張黑女碑,行書結體受王羲之、文徵明、米芾、黃庭堅諸人影響,博採眾美,自成一家。

徐翎超(1972-),字翎苡,原名徐令超。1972年5月生於山東東明。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多屆全國性重要書畫展賽評審,多部重要書畫典籍編委,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鍾馗畫家、姓名學方家、書畫藝術評論家、人居風水設計師。

其自幼熟讀唐宋詩詞經典,且對書畫情有獨鍾。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廣泛涉獵文學、古文字學、美學、易學、戲曲、哲學、藝術理論、佛學、史學等諸多傳統文化藝術精華,並在故宮博物院心追目摹手臨眾多院藏先賢珍品,深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神韻。同時,由於其曾長期在京魯等地從事新聞宣傳和藝術評論工作,和國內許多書畫名家私交甚好,他充分利用這一近水樓台,廣泛求教,悉心積澱,更兼其先後拜京華書畫大家王琦、劉炳森為師,加之其藝術慧根良好,且多年韜光養晦耐得住青燈素幅的寂寞,書功畫技日新月異。

憑著無與倫比的藝術功力,徐翎超及其鍾馗畫,先後被國內外藝術界譽為“中國當代人氣最旺的鐘馗畫家”、“世紀鐘馗畫家”、“中國當代極具發展潛力的實力派鍾馗畫家”、“中國當代豪放派鍾馗畫的重要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界鍾馗畫掌門”、“第一鍾馗”、“藝苑大家徐鍾馗”、“鍾馗墨魂”、“墨骨畫魂”……親筆題贊其人其藝的藝術泰斗、大家、名家多大100多位,題詞的陣容之大,對其鍾馗畫定位之高——“墨骨畫魂”……在中國當代中青年著名畫家中實屬罕見。難怪國內外書畫界、評論界、收藏界盛讚其鍾馗畫“一畫一宇宙,宇宙驚風雨”、“藝術品市場原始股、增值股”……江澤民、李克強、回良玉、霍英東等20多位國家領導曾先後收藏過其丹青,馬萬祺、錢其琛等多位國家領導將其翰墨丹青作為國禮送給國際友人。多年來,徐翎超先生的書畫作品先後流傳俄羅斯、英國、丹麥、東南亞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多次入展,獲獎;為國內外許多重要樓堂館所珍藏;備受資深收藏家青睞。徐翎超的鐘馗畫,把中國繪畫源流久長的歷史與繪畫本身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含量,特別是是儒、道、釋、哲學思想的不斷深入與融合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因而其畫在形式與內容上有很大進境。他把鍾馗的靈魂神韻貫穿在每一張不同的造型中,把鍾馗這一人物形象完全融入自己的精髓中了。觀之,神采飛揚;英雄豪邁,大氣凜然,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活脫脫地站在了觀者的面前,讓人震驚,令人感嘆!

徐翎超的新聞和報告文學作品曾多次被中央、軍委多位領導批示;部分藝術評介作品陸續被譯成英、德、法等多種外文介紹到百餘個國家和地區;他的書畫及文化藝術業績先後被《求是》、《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解放軍報》、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國周刊》、百度、新浪網、環球網、天涯社區、《美術界》、《書畫藝術》、《書與畫》、《中國藝術經典收藏》、《中國當代美術家》等百餘家國內外權威大型媒體推介……他的攝影作品也多次獲獎、見諸於報端和圖書;其詩歌更是為不少人傳唱……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曾多次應邀與劉炳森等大家一起出任全國性大型書畫展賽的評審,為王琦、佟韋、張仁芝、李力生、李才旺等近300位書畫方家撰寫的通訊、報告文學和藝術評論文章廣受好評。

20多年來,徐翎超養成了對一些書畫家長期追蹤報導、精闢評論的習慣,從而助推劉京生、袁博輪等40多位書畫家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並陸續成功地為劉光夏、袁博輪等一些書畫家策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先後在北京等地出色組織數十次由國家領導及眾多社會名流參與的大型書畫活動。

國內外許多資深書畫藝術評論家普遍認為,徐翎超穎悟俱佳,博學多識,深諳諸藝,理論功力深厚,美學造詣精深,諸多大家鼎力相助,且其致致藝事,有強烈的精品意識。其畫路很寬,山水、花鳥、人物,無一不精,他善於超越舊我,更新自我,在大筆揮灑中,筆墨樸拙多趣、巧變不竭,在構圖上虛實相生、無畫皆成妙境。他筆下的人物融合了寫生的觀念,既有真實的效果,又不失中國繪畫傳統的淡雅與簡約,名人雅士、婷婷玉女或清麗婉約,或雄渾質樸,筆墨不多卻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仕女既有佳人秀麗,又在人物造型上含有東方的審美特點及現代意識,面部尤其眼睛刻畫得極其精妙。他的山水搜盡奇峰打草稿,擅於萬峰之中觀察風雲變化,追尋和捕捉山川的魂魄神韻,並使之轉化為畫面上的筆墨結構,而筆墨中蘊藏的深厚華滋的內在美,又是山川魂魄的再現。他的花鳥畫繼承了中國畫的藝術精神,以一種平民化的語言改變了以往畫論中過於哲學化的表達方式,完成了文人畫走向平民化的過渡;他擅將山水、人物的創作技法融入到他的花鳥畫中,在生活中找尋筆下所要表達的形象,並善於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有藝術情節的形象,用飽含情感的筆觸去描繪它們的天趣,張揚著他善良的本性和富有同情心的個性,藉以表達時代精神,抒發一種新的觀念。他的書法間架準確,用筆圓潤,章法清整,法度嚴格,尤其是在細微處,凝神靜氣之間絲毫無草率之筆,點挫重若崩雲,輕似龍鬚,剛柔相間,厚重有力,提按富於節奏感和韻律美,通篇氣勢和字型造型瀟灑自如,排山倒海,氣貫八方。

徐翎超先生在風水學,尤其是陽宅風水的部署與調整方面同樣風生水起,名播四方,譽詞有加。在姓名學領域的造詣,更是掌聲四起,五洲唱歌。38位中央、部委及部隊高層領導請其為家人測名、改名、起名,善緣遍及美、英、法、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馬英九、蕭萬長聯合簽名贈送珍藏版總統酒以示祝賀。

徐翎超先生創作的藝術評論詩早已成為網路尤其是新浪網的一道風景線,中國書協、美協及20多個省市區書協、美協的一些領導陸續出版了徐翎超先生針對他(她)們作品創作的評論詩專集……

王寬喜,著名鍾馗畫家、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終南山鍾馗信仰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

王寬喜,一九六四年於陝西西安出生在中國名儒“翰林院檢討”、“天子之師”、《鍾馗傳》著者、著名文學家、戲曲家王九思;理學名儒、《易說十卷》著者王豐川之書香世家。民盟盟員,幼習書畫,尤擅鍾馗畫,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終南山鍾馗信仰民俗”代表傳承人、鍾馗文化專家、中國儺戲學會研究員、西安市民俗文化研究員、工程策劃專家、實業家,曾獲國家專利和陝西省科技成果獎。鍾馗王王寬喜傳承的“終南山鍾馗信仰民俗”已經是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其國家級非遺代表作項目資料已提交完畢,專家學者一致認定其具有世界級非遺代表作項目的文化底蘊。

王寬喜,作為國家“終南山鍾馗信仰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其開光寫意鍾馗畫得畫聖吳道子的筆法、心法,繼承祖上鍾馗文化之神韻和真傳,緊扣鍾馗文武兼備、賜福祛邪的精神內涵,在終南山“鍾馗故里”遺址創作的寫意鍾馗畫精品,屢獲大獎,被眾多博物館和國內外名人收藏並被多國媒體報導。其鍾馗畫,藝術性和神威並存,成為不可替代的收藏佳品和藝術神品,護佑著人間的福壽康寧。

陳光林(1946-),號馗痴。安徽省政府參事,安徽省政協委員,中國美協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中國華僑文藝家協會副會長,中國華僑畫院副院長,北京炎黃鐘馗畫院院長,中國琉璃廠畫院執行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1964.08——1968.09山東省委黨校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1968.08——1970.08山東省齊河縣聯中教師,孟店聯中教育領導小組副組長。

1970.08——1975.09山東省齊河縣縣委報導組副組長。

1975.09——1980.08山東省委宣傳部幹部。

1980.08——1983.05山東省委宣傳部理論研究室副主任、理論教育處副處長。

1983.05——1986.12山東省委辦公廳綜合室副處級秘書、山東省委研究室政治研究處處長。

1986.12——1988.06山東省委研究室副廳級研究員。

1988.06——1992.08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1992.08——1993.05山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正廳級)。

1993.05——1995.08山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兼省廣播電視廳黨組書記。

1995.08——1997.12山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1997.12——1998.11山東省濟寧市委書記。

1998.11——2001.10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兼山東省社聯主席、中國孔子基金會常務副會長。

2001.10——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

尹玉麟,安徽靈璧人,已故,現代靈璧鍾馗畫名家,安徽靈壁鍾馗畫尹氏畫派創始人,原中國民間書畫研究會理事、原安徽省書畫聯誼會理事。他自幼跟隨先師學畫,師承吳道子畫風。他根據民間傳說,創作形神兼具的百態鍾馗畫。其中,尤以《三破圖》、《仗劍圖》、《百馗圖》最為著名。當代書畫名家評其深得吳道子之神,筆墨酣暢、妙趣橫生、威武逼人。

董之一,現為新民晚報美術部主任、中華鍾馗畫院院長、董之一鍾馗慈善基金管委會主任。他在中國傳統的鐘馗畫研究和創作上,脫穎而出,作品為海內外收藏名家鍾愛。董先生每年創作鍾馗畫精品10餘幅並將其義賣,所得悉數捐贈給慈善事業,董先生還長期資助殘疾人、孤老和貧困大學生,積了無數功德,其作品由此而賦予傳奇色彩。

開光儀式

1).武魁官應在風水土裡加入硃砂少許。

2).文魁官應在風水土裡加入墨砂少許。

3).財魁官應在風水土裡加入金砂少許。

懸掛、擺放鍾馗像的學問

鍾馗者,姓鍾名馗,古有扈氏國終南山人也,生於甘而居於泉,武讀傳家,文武全修,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奇異,經綸滿腹,剛直不阿,不懼邪祟,待人正直,肝膽相照,科考奪魁,狀元不及,抗辯無果,報國無門,捨生取義,皇以狀元職葬之,託夢驅鬼愈唐明皇之疾,封“賜福鎮宅聖君”,詔告天下,遍懸《鍾馗賜福鎮宅圖》護福祛邪魅以佑平安。

鍾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賜福鎮宅聖君”,是傳統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懸掛、張貼鍾馗畫是中國許多地區“端午節”、“春節”的重要內容之一,此風俗自唐以來包括世界上有華人的許多地方都非常盛行。

懸掛、擺放鍾馗畫(像)的最佳位置:

1、除夕和春節時,通常將開光鬥神鍾馗畫像懸掛或張貼於大門及內外門的外面,一般每檔門貼一張即可,雙扇門也可以貼二張,門上還應貼春聯,門頂貼橫批。

2、居家掛開光鍾馗畫像一般在正對進戶門或進院門的內側合理位置;客廳的中堂;居室中朝向窗戶的位置;餐廳中的主要位置;其他正對煞氣和需要賜福的位置;如布置鍾馗香案應按正神安置;在廚房、廁所、貯藏室等一般不宜懸掛鍾馗像。

3、衙署、單位掛開光鍾馗畫像一般在正對進戶門或進院門的內側合理位置;廳堂的主要位置;辦公室的顯要位置或朝向客戶的位置;過道的頂端及兩側;其他正對煞氣和需要賜福的位置;如布置香案應按正神安置於避靜、潔淨處。

4、店鋪、廠礦掛開光鍾馗像,一般在正對進戶門或進院門的內側合理位置;其它正對煞氣和需要賜福的位置;如布置香案應按正神安置於避靜、潔淨處。

5、節日慶典或跳鍾馗時掛開光鍾馗畫像,一般在最重要的位置,並應布置香案。

6、車輛和行船中掛開光鍾馗畫像,一般是正對前方和正對後方的位置各掛一個為宜。

7、隨身佩戴開光鍾馗像,有玉佩、金屬佩飾等,一般掛於前胸貼身位置或腰帶上,也有人將鍾馗像直接紋於身體之上。女士一般將隨身鍾馗畫像置於手包或上衣左側口袋中,孕期婦女,也可貼身佩戴。

8、端午節中,可以多處掛請鍾馗畫像賜福鎮宅斬五毒。特別提示:應根據懸掛位置選請相應材質和大小的開光鍾馗像。

贈送鍾馗禮品的講究:

中國是擁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然而有一種文化更是早於人類文明之前而產生——送禮文化。

古人對於如何送禮、送什麼禮都有著深刻的理解,並且良好運用於生活。自古即有曹操贈良駒以獲取呂布的故事,曹操即是分清了自己的送禮目的、送禮對象、收禮人的喜好、如何送禮等問題,最終獲得了一個良好的效果。一次成功的送禮經歷背後蘊藏著一種文明與文化。

過去人民送禮常常以食物、菸酒、日用品為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禮更體現一種文化和涵養,通常以“賜福鎮宅聖君”鍾馗的畫像用於各種不同場合的送禮,一般有“福魁、祿魁、壽魁、禧魁、判魁、子魁、妹魁、文魁、武魁、財魁”,且材質多樣,供大家選擇。

給朋友敬送鍾馗像的習俗,起源於唐朝。唐朝的時候,每到新年前,官員之間就相互禮尚往來,把畫工精心畫制的鐘馗像連同曆書一起敬送給自己最敬重的上級、同僚和朋友,得到者會深感幸福和喜悅。後來皇帝也加入其中,將其送給自己最敬重的人,著名大詩人劉禹錫就先後為淮南王杜相公和李中叢寫過謝皇帝送鍾馗像及曆日表的回禮貼。

為表示敬重之意,民間也仿而效之,相互敬送並家家懸掛“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像,祝願親友幸福安康,這一習俗自唐朝至今不衰。

【做壽禮】遇到老人做壽的時候要送祝壽禮,可以送一些象徵長壽健康和表達關懷心意的禮物,如壽桃、壽麵,忌諱送鐘錶、鞋子。(可送《鍾馗祝壽圖》)

【探病禮】探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病人患的病症,一般探病禮物主要以鮮花水果跟保健品為主,鮮花可以讓病人呼吸上一些新鮮空氣,但要注意是否會引起病人呼吸道過敏。水果也要看是否是適合病人食用的,諸如糖尿病的人不能吃一些糖分過多的水果。(可送《鍾馗賜福圖》)

【喬遷禮】喬遷禮主要以一些生活家居用品為主,但注意的是不要送一些類似於刀具類的利器,以及涉及隱私的浴巾等等,喬遷禮可以選擇一些主人不捨得買但是比較喜歡的東西,可以是一些精緻的生活用品,如咖啡壺,麵包機等等。(可送各種鍾馗圖)

【同事禮】一般出差、旅行回來後應該給同事帶上一些禮物。但是要避免送一些貴重以及表示親密關係的物品,如剃鬚刀、衣服等。但是如果要給上級帶禮物的話,禮物需要比一般的同事檔次高一些,並且選擇在公共場合下贈送,以區分一下領導跟下屬該有的區別。(可根據情況選擇各種鍾馗圖)

【商務禮】商務送禮適合在一些活動、會議的時候,但是禮物不能太過於貴重,但是也決不能低檔次,商務送禮也體現了一個機構的實力與態度,過於貴重顯得是在拍馬屁,太輕則是不重視,敷衍。(可根據從事行業特點選擇鍾馗圖)

送禮其實是一門很重要的藝術。要多琢磨,多觀察,多了解一些送禮常識努力的去送好一份禮,不要讓結果適得其反。用心去經營你的人際關係,用心去送好一份禮物,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

請鍾馗入宅的講究:

民間俗稱的“搬家”,書面語言稱“喬遷”,喬遷新居與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同列為人生的三大喜事,都有比較隆重的民俗儀式,地域不同,特色有別。

為了新宅安寧和避凶趨吉,多數地區遷居選擇黃道吉日的早晨或上午開始搬遷。首先要遷神堂和祖堂,懸掛鍾馗畫像,安好家神才能搬家具。搬家的人不可空手進入新宅,一定要手持財物,以兆新宅進財進物。戶主走在前面,拿著梯子或凳子,在鞭炮聲中走進新屋,象徵步步登高;家庭其他成員分別拿著粥盆、菜刀、火鉗等,象徵吉祥紅火;眾親友端著堆成小山似的米糕等隨後依序入宅,意在祝願主人發家致富。搬完家後,親友們送禮祝賀,主人設宴待客,人稱“暖房”或“烘房”。烘房一般在天黑時舉行,親友們多以煙、酒、炮為禮,但禮品中絕少不了賜福鎮宅的鐘馗畫像。如果主人是遷居兼分家,親友們還要送些鍋碗盆瓢等生活用品,名為“添家”。慶賀的親友來得差不多了,一些年輕人點著蠟燭,繞著屋外走上一圈,寓意驅走黑暗,接著是點燃鞭炮,繞著房前屋後放上一周,意在以正驅邪。酒宴上賓主相互舉杯敬酒,少不了要說些對新居讚美祝福的吉祥話。烘房還要舉行跳鍾馗、放電影或請自樂班等,以求得住進新居後的吉祥和喜慶。

一般入宅注意事項:

(1)新居若要裝潢改建,應該在入宅之前完成,入宅之後儘量不要再拆卸修造。

(2)入宅日之前,各種物品皆可先行搬入,但重要家具先不要定位,待入宅當天再固定。

(3)入宅當天,全家人不可空手進入,應持吉祥物、菜刀、火鉗等依序入宅。

(4)入宅時,先安家神、鍾馗、香火,再安其他家具。

(5)入宅時,宅長宅母應持家神香火走在最前面進入。

(6)大門外四面,可布置好彩頭、鞭炮、門聯等紅色喜慶之物,以搶吉氣。

轎車裡掛鍾馗的講究 開車也有文化。說起開車的文化,首先得從古人所乘的“轎子“說起。古時人們乘坐的轎,最低檔的是二人小轎,其次為四人小轎、六人小轎和八人以上大轎,最豪華的是皇帝乘坐的十六抬大轎。而所謂的幾人轎,是指由幾個人抬著轎子,人們將轎等同移動的房子。而無論幾抬大轎,上至皇宮衙門,下至平民百姓,唯一不變的是在轎子中懸鐘馗畫像賜福鎮宅。人們認為,開光鍾馗,賜福鎮宅,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而隨著現代化車輛的興起,幾乎完全取代了古人的轎,而轎子上懸開光鍾馗畫像的習俗也被人們有所淡忘。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不斷提升,中國的傳統文化被世人所廣泛重視和接納,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已逐步成為企業管理的主流文化。車輛里懸掛開光鍾馗像的習俗,已深入人心,走向世界,司機們常說:“車裡懸鐘馗,平安永相隨。”

與山東淵源

1、后羿。民間有后羿射日的傳說。歷史上真實的是夏朝人,簡稱為“夏羿”,有窮氏,是有窮國國君、夏朝第六任帝王,共在位八年。嫦娥是后羿的原配夫人。嫦娥墓位於山東省日照市的天台山上,陪伴在大羿墓的旁邊。據史料記載,大羿統一了東夷各部落方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由於該國家為眾多崇拜太陽的部落方國所組成,在《山海經》中被稱為“十日國”。十日國的地望位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南部(見“《山海經海外東經》地望考證”一文)。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內還有太陽石、太陽神陵、老母廟、老祖像、日晷等許多太陽崇拜的遺蹟。大羿和她的妻子姮娥(後來演繹為飛天的嫦娥)死後就葬在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內的天台山上,當地人稱之為大羿陵。(摘自:百度百科:《后羿》、《后羿射日》)。
2、戰國時的思想家孟子所著《孟子》和西漢初年劉安編著的《淮南子》,以及著名史學家顧頡剛(1893年-1980年)都說,后羿,又稱“夷羿”,是夏朝東夷族有窮國國君,也是一個射術高超的英雄,他是被恩將仇報的逄蒙害死的,死後陰魂不散,變成了打鬼的鐘馗神。大羿陵就在莒地。據《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中華根與本——寶學概論》(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版)、《關於炎帝發祥地的研究述評》等典籍記載,華夏始祖之一的炎帝領導的炎帝部落發祥於今陝西渭水上游一帶,後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到達今山東一帶,並與黃帝部落的首領黃帝聯合擊敗了活動于山東一帶的蚩尤部落,殺死了該部落的首領蚩尤。之後,炎帝在山東一帶活動多年。在這裡炎帝率領其部落制耒耜,種五穀;立市廛,辟市場;治麻為布,縫製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炎帝的領導下,山東一帶的原始農業得到長遠發展。炎帝部落與蚩尤部落發生戰爭前,其都城由陳遷於魯,建都曲阜。他所開創的原始農耕文明,使先民們改變了茹毛飲血、以漁獵和採集野果為全部生活來源的狀態,開始走上創造性的社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綠色革命”,特別是世代流傳的炎帝率領眾先民鏖戰洪荒的艱苦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的開拓創新精神,厚德載物的民族團結精神,更是中華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精神產生的源頭和典範。據百度網介紹,炎帝五子之一的鐘馗才子,精通天文地理,具有文才武略。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須,相貌醜陋。他生性剛直,又很有才華,有一年赴京趕考,文章第一,但因相貌醜陋不能金榜題名。後經朋友推薦他當了一名知縣。走馬上任後,辦事公正,體諒民情,廣治災荒,鎮惡棍、除貪吏,剛正不阿,清正廉明,深受民眾擁戴。鍾馗死後,陰府閻羅王查他生前為官清正,很有才幹,在陽間為官清正,不畏強暴,便封他為“驅魔大神”,賜他寶劍,命他遍行天下,斬妖除邪。後來人們為了懷念這位難得的才子和清官,便為他建廟,還請畫匠畫了鍾馗的文武兩種畫像,用石板鐫刻拓印,邑人爭相購買。
3、敦煌出土的《鍾馗驅儺文》是最早鍾馗出現在儺儀式中的記載,從唐代以後一些風俗志和詩歌里的片斷文字描述來看,也只有在鄉儺中才能見到鍾馗的身影。儺舞里最活躍的角色就是鍾馗。由於他頻繁出場,又是場上絕對的主角,所以有時候人們也直接稱儺舞為跳鍾馗。與唐朝的儺儀式稍有不同,這裡的鐘馗已不是身著豹皮,而是一副將官打扮,手下的十萬叢林怪獸也簡化成四員副將。但他在儀式中的職能並沒有變,仍舊是捉鬼。一旦儀式開始,儺舞藝人就立即採用這樣的步法,而這步法透露鍾馗的真實身份,這步法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稱作禹步,是大禹行走的步法。一千七百年前,晉代的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載了這種步法。傳說大禹在治水時兩腿受傷,行走時只能碎步向前挪移,人們感激他治水的恩德,並不視之為缺陷,反而因其與眾不同而視為神聖的證據。那么鍾馗採用這種步法的由來也就可以作如下推想:大禹所處的時代是氏族社會,氏族首領又往往身兼巫師的職務。所以他所主持的祭祀儀式,也因為這種特殊步法而顯得與眾不同。後世的巫師沿襲了這種步法,既為了紀念大禹,也為了增加儀式的神秘性,就稱其為禹步。
也有史書顯示:大禹在春秋以前是君王,到了唐代就成了鍾馗。
據《莒文化研究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考證:大禹出生在莒,其治水之處也在莒。據《尚書正義·夏書》、《莒文化研究文集》等書記載,當年大禹在莒治水期間三過家門聞子哭泣而不入。
4、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東夷(東夷指的就是莒地)先民有有“終葵氏”,居住在東海之濱。
5、創建於南北朝時的莒縣浮來山定林寺,山門內塑立著鍾馗化身的“哼哈二神將”。在嶠山、庫山、商園等山區立有鍾馗石。幾千年來,莒地山區農村,每逢年節,人們總要在門楣上書貼“鍾馗在此,賜福平安”的橫幅,家家戶戶將鍾馗像貼在大門上,以驅邪除災,祈求平安幸福,這種習俗延續至文革。文革期間,鍾馗畫被貼上了“迷信品”的標籤,當時“破四舊”蔚然成風,許多民間藝人被迫改行,不少莒州鍾馗畫精品被付之一炬。千百年來,莒人以鍾馗的形象創作的各類文藝作品更是燦若群星。凡此種種,不難看出,傳承數千年歷久不衰的鐘馗文化已成為輝煌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不論是后羿、炎帝,還是大禹等人、神,都是正義的化身,造福萬民的英雄,都和莒縣淵源極深,惟其如此,心繫良善的莒縣及山東人世代愛之、畫之、尊崇之。
靈璧鍾馗畫
靈璧鍾馗畫被稱為“最正宗的鐘馗畫”,又稱靈璧判子,它有別於其它地方木板年畫或鬥神畫作品,用手工繪畫形式,有其獨特的民間風味,歷經宋、明、清各代,迄今經久不衰,尤甚在清代的靈璧古城內,畫店林立,畫商如雲,清乾隆年間《靈璧志略》稱:“每歲可售數萬紙”、“畫工衣食於斯”記載當時盛況。靈璧鍾馗畫在繼吳道子之後,至宋元祐年間,靈璧置縣時期,便有一批民間畫家雲集此地,初步形成鍾馗畫(民俗畫)藝術中心。北宋畫家楊斐所繪鍾馗,深得吳道子之味,氣勢偉岸;後居淮楚,與靈璧畫家友情深厚,因傳道子之法,為靈璧鍾馗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南宋淮陰畫家龔開,入元不仕,喜作鍾馗墨鬼,筆墨酬和,妙趣橫生,靈璧畫家深受影響,鍾馗畫風為之一變,形象怪誕,風格新奇。清初,指畫家高其佩出任宿州知州,時靈璧為宿州所轄,經常往來,對靈璧鍾馗畫家大加扶掖,使靈璧鍾馗畫創作水平整體得到提高。清人齊周華在《名山藏畫副本·鍾馗像贊》中贊道:“由吳道子畫能通神也,無如天下傳寫,漸失其真,惟靈璧所畫,往往不失吳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1915年,靈璧民間鍾馗畫師翟光遠繪製的鐘馗畫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也有稱“萬國藝術賽會”並榮膺金獎,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戶縣鍾馗
鍾馗故里、陝西戶縣,山川秀美,物產豐富,由於地方馳名特產“鍾馗故里鍾馗畫”及農民畫藝術,被國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鍾馗)畫之鄉”,鍾馗文化隨“中國端午節”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安戶縣的鐘馗王鍾馗畫得唐朝畫聖吳道子的筆法、心法,繼承王九思鍾馗藝術之神韻,以“誇張變形、對比強烈、浪漫稚拙,構圖飽滿以及重樸實、講神似、民族民間風情強烈,鄉土生活氣息濃郁,渾厚質樸,粗獷灑脫,地域特徵明顯”為主要特點。具有濃郁的歷史性、獨特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973年戶縣民間繪畫在中國美術館展出。1974年在全國八大城市展出。1998年再次在中國美術館展出。1999年在台灣和法國巴黎“中國文化周”展出。2002年戶縣成功舉辦“中國農民畫聯展”。戶縣民間繪畫蜚聲中外,已成為民族民間藝術園地里一顆璀璨的明珠。 2009年端午節起,西安鍾馗故里歡樂谷度假村、西安鍾馗文化研究所在鍾馗故里遺址上匯集了戶縣民間豐富的鐘馗藝術品,包括雕像、剪紙、國畫、板畫、碑拓等,聯合舉辦了“鍾馗文化展”常年對外免費開放,畫展展示有福魁、祿魁、壽魁、禧魁、判魁、子魁、妹魁、文魁、武魁、財魁等多種藝術形式。 由於西安戶縣有鍾馗故里商標的開光真鍾馗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品位和審美價值,加之開光鍾馗的賜福鎮宅中榜得魁神威和代表著福氣和正義,成為全國各地戶戶懸掛的精品,成為旅遊者爭相請購和饋贈朋友的絕佳神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