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浩特貝子廟選址的傳說

貝子廟簡介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貝子廟 明乾殿(俗稱千佛殿)經會間憩情境,如果說山西的古建築是以“大院建築”為代表的話,那么內蒙古的古建築就是以“廟宇建築”為代表的,這就是“山西的大院、內蒙古的廟宇”。作為塞外草原著名廟宇的貝子廟,它的建築文化藝術在草原的古建築中也是出類拔翠的。當你來到貝子廟這處文物古建築前,仰望環顧這青磚、灰瓦砌成的古老廟宇,你會感到什麼是歷史的久遠、歲月的滄桑。歷史仿佛一下和你貼的很近,細細品味,你會感到它所積澱的厚重歷史文化和出類拔翠的文化藝術品味。
相傳,當年建貝子廟時,還有著一段選址的傳說。貝子巴拉吉爾道爾吉環顧四周水草豐美的草原,一時竟不知把廟址選在何處。於是,貝子率眾人在西、南、東方向的寶勒根山,熱寶拉格爾山,格義阿木山選找廟址,但都不理想。最後當眾人疲憊不堪地來到北面的額爾敦山時,突然發現在綠茵茵的草叢中盛開著朵朵黃色的小花,這時,大家禁不住歡呼雀躍起來。因為黃花象徵著吉祥,黃色代表了黃教,就這樣,廟址選在了額爾敦山下。額爾敦山也因貝子廟建在腳下的緣故,成了牧人們朝拜的聖潔的敖包。

建築形狀

貝子廟的建築朝向獨特而別致,該廟“面東南、座西北”(南偏東31度)。其建築的這一朝向,打破中國傳統建築取正南的子午線方向,而尊從了遊牧人居宅—蒙古包門的朝向,反映的是蒙古人的習俗,表現的則是地緣遊牧文化。據筆者考察,在此地域居住的蒙古人傳統習慣上以這一方向為南,這點可以在當地繪製的老地圖上得到印證。如今,生活在這一地域的蒙古人仍然沿襲這一傳統。另從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上分析,這也是十分合理與科學的選擇。其好處是;既有利於抵禦冬季西北向的寒風,又便於夏季東南涼爽空氣的進入,且又符合風水之說的“兌、艮”吉像(兌為澤、艮為山),寓意著“山澤通氣”的祥瑞。這就是順天時、應地利、天地自然方位的最佳選擇。貝子廟的建築朝向,不僅使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自然而巧妙地結合起來,而且表現了蒙、漢民族歷史文化水乳交融的獨特魅力。貝子廟的這一建築朝向,甚至還影響到錫林浩特城市建築朝向亦趨從了這一方向,進而形成了錫林浩特別具一格的城市規劃特點,賦予了這座城市於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

地理位置

貝子廟建在錫林河畔的一座山丘之南麓,這裡四周平坦開闊、河水蜿蜒、水草豐美、景色怡人,堪稱是一處理想的居址寶地。既體現了“背山面水”的傳統建宅選址,還應照了“依水草而居”的遊牧文化。貝子廟建築環境可謂自然和諧;一是建築居地“依山傍水”,從而保證了這片居地既不擔憂水災之患,又不擔心生活用水的缺少,所迎合的是“青山環繞、玉帶(流水)纏腰”的傳統建宅理念;二是建築居宅“負陰抱陽”,既負陰可阻擋冬季的寒風,向陽日光照射充裕;三是居高可以望遠,夏季綠茵的草地牛、羊遍野,花香、草香、牧歌縈繞,波光粼粼的河水依山潺緩而流。冬季銀裝素裹,一幅幅自然美麗的風景盡收眼底,建築環境融在大自然廣闊的美景之中,具有了天然自成的藝術效果。貝子廟的建築環境,不僅攝取了自然美的精華,而且還注入了富有文化素養人的審美情趣,所包含的意趣,就是詩情畫意,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地結合起來,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建築本屬人造的物境,但是景以情合、情與景合,這種物境往往能生成情境。所謂托物寄情、見景生情,像貝子廟的建築環境還不僅如此。它的物境與情景,甚至可以升華到同自然或歷史的親合與滲透,進而產生意境,引人遐想?凡是兼具歷史文化品位高的古建築,你仔細思辯,就可以領悟到它在物境與情景之外的意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