錕

錕,中國漢字,讀作:kūn,組詞:錕鋙是指古書上記載的山名,所出鐵可造劍,因此寶劍也稱“錕鋙”。亦作“昆吾”。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錕

錕鋙

kūnwú

〖nameofanancientsword〗亦作“昆吾”。古劍名

四大將輪四把錕鋙劍,和孫大聖上前罵戰。——《西遊記》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錕鋙之劍,其劍長尺有咫,練鋼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列子·湯問》

相關組詞

曹錕(1862-1938)

拼音:cao kun

解釋: 直系軍閥首領。直隸天津(今天津市)人。曾任北洋軍第三鎮統制。辛亥革命後歷任直隸督軍兼省長、直魯豫三省巡閱使。直奉戰爭中擊敗張作霖,控制北方政局。1923年以五千銀元一票收買國會議員,賄選為“大總統”。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被趕下台。

錕鋼

拼音:kun gang

解釋: 1.用優質赤鐵煉成的鋼。

部首: 釒 五筆輸入法: qjxx

基本解釋:

錕(錕)kūn

古書上記載的某山上產的一種寶刀或寶劍;人名用字;

〔錕鋙〕古書上記載的山名,所出鐵可造劍,因此寶劍也稱“錕鋙”。亦作“昆吾”。

錕吾:見"錕鋙"。

錕鋘:見"錕鋙"。

錕鋙:

1.亦作"錕鋘"。亦作"錕吾"。 2.山名。 3.古寶刀或寶劍名。亦泛指寶劍或寶刀。4、人名用字。

(錕)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古渾切《集韻》《韻會》公渾切,叢音昆。赤金謂之錕鋙。《廣韻》鐵可為劒。《列子·湯問篇》錕鋙之劒。《司馬相如·子虛賦》作昆吾。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叢古本切,音袞。《玉篇》車釭也。《揚子·方言》車釭,齊燕海岱之間或謂之錕。
又《集韻》戸袞切,音混。
又《五音集韻》如延切,音然。義叢同。

拼音是gun的漢字

拼音是gun的漢字共有26個,如下: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