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齒刺星珊瑚

鋸齒刺星珊瑚學名 Cyphastrea serailia (Forskal) ,珊瑚礁的一種。

形態描述

外觸手芽形成群體,共骨無孔而有刺,皮殼於死珊瑚骼上,珊瑚骼的形態由於環境的不一,或者附著的不一致明顯地有二個生長類型。
類型Ⅰ:珊瑚骼表面光滑,鞘(theca)不突出,或表面有起伏,鞘亦稍突出。珊瑚杯直徑1—2mm,圓或亞圓形,杯間距離大。該處環境系內灣沙灘,風浪不大。
類型Ⅱ:珊瑚骼表面多瘤突起,很突出,珊瑚杯擁擠,直徑大小不一,懸殊很大,形狀多樣,橢圓,多邊形,長方形等等。該處環境是面臨外海,水騷動而不平靜。
珊瑚杯深淺不等,底部有海綿狀軸柱,第Ⅰ、第Ⅱ輪隔片完全(芽生不久的珊瑚杯除外,只有4—11個隔片),厚薄不一,在年幼的珊瑚杯里隔片呈梳狀,並有顆粒或刺。珊瑚肋有隱埋在共骨中,亦有突出的,珊瑚肋上的刺隨芽生的時間長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稀到密,在一個群體中可以找到它們連續發育的過程。生活時為褐色,口道為翠綠色或灰色。

標本採集地

三亞鹿回頭、西瑁島,陵水新村港,瓊海沙著,新盈鄰昌、文昌馮家、潿洲島、硇洲島、澳頭港、香港水域、珊瑚島、甘泉島、金銀島、全富島、鴨公島、晉卿島、羚羊礁、華光礁、中建島、盤石嶼、西沙洲、趙述島、永興島、北島、東島、北礁、仙賓礁牛車輪礁、仁愛礁、美濟礁、仙娥礁、信義礁、海口礁、艦長礁、半月礁。

分布

國外分布

紅海,印度洋,可可群島,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蘇拉威西,菲律賓,帛琉群島,墨累群島,大堡礁,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比基尼環礁,日本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四國、本州、九州

國內分布

我國台灣、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廣東沿岸及北部灣;該種是印度一太平洋區的廣布種。

珊瑚礁分類

在海底世界,珊瑚礁享有“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和“海上長城”等美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