銕字屬於夷字族。在夷字族裡,夷字都是聲符兼義符。夷字族漢字都與“外姓的”、“外戚的”、“外來的”之義有關。銕的本義是“外來的金屬”。

基本信息

字音字義

銕 tiě 字從金從夷。“金”表示“金屬”,“夷”意為“外來的”。“金”與“夷”聯合起來表示“外來的金屬”。本義:“外國金”、“鐵”。

說明:中國的鐵器時代開端在春秋晚期。西周末葉至春秋中期(約公元前8至前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由青銅器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內蒙古、甘肅、陝西、湖南、河南、山西、山東、江蘇等地屬於春秋時期的遺址里均發現鐵器,證明距今2500年前冶鐵技術已經形成。由於牛耕的出現和冶鐵業的興起,在戰國時期出現了鐵制的耕犁,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1949-2009)》(劉慶柱主編,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人工冶鐵術所需要的技術準備高於冶銅術。所以儘管隕鐵的使用早到商王朝時期,但真正的人工冶鐵直到西周晚期才開始出現。春秋早期,鐵的使用還限於少數人手中,但春秋晚期開始,鐵器的套用隨著鑄鐵生產技術的發明而普及。到戰國時代,鐵器套用已進入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國進入早期鐵器時代。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二)”中,梅建軍負責的課題組通過研究,認為中國西北地區的早期銅器發現遠盛於中原和北方地區,表明該地區在中國早期冶金髮展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與歐亞草原早期青銅文化的密切聯繫,應是西北地區早期銅器興盛背後的關鍵因素之一。中國北方是另一個早期冶金術獲得顯著發展的重要地區,與西北地區的早期冶金存在密切的關係。北方地區與中原之間也存在文化聯繫與互動。中原地區早期冶金術的發展是中華文明在中原崛起的技術和經濟基礎之一。青銅禮容器和組合范鑄技術在二里頭遺址的出現,構成了中原地區冶金術劃時代發展的核心內容,也使中原地區成為當時中國的冶金技術中心。這種中心地位的形成,既吸收了來自西北和北方的技術因素,也有本地區技術演進的基礎。中原、西北和北方地區之間文化互動的加強,是冶金術迅速傳播並取得突破的基礎和動因。

公元前一千年代,鐵器逐漸在埃及、兩河流域廣大的地區里代替了青銅器,文明也在更廣闊的範圍里展開了。

基本信息

(3)鄭碼:PGYZ,U:9295,GBK:E38E(4)筆畫數:14,部首:釒,筆順編號:34112431151534

拼音是tie的漢字

拼音是tie的漢字共有13個,如下: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