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龍燈

銅梁龍燈

銅梁龍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位於重慶市西北部,縣城距重慶市103公里。

編輯本段【簡介】

銅梁縣位於重慶市西北部,縣城距重慶市103公里。銅梁龍燈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銅梁龍的特徵可歸納為大、長、活三個字。“大”不僅指體形,且指造型誇張,美工上集國畫、素描、剪紙、刺繡等技巧為一體,並參考戲劇臉譜的描繪手法,彩筆走脊、描箸,著重突出龍的氣質,使其神采豐腴、氣勢磅礴。龍身長一般在24節左右,比例適中,舞動靈活。“活”是說舞龍操作中引入機械原理,研製出手搖、發條、電動等各種方式,使龍騰躍翻卷更加靈動瀟灑,活靈活現。
銅梁是著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以龍燈藝術享譽海內外。
1984年和1999年,首都舉辦建國35周年與50周年兩大盛典,九條銅梁大龍先後象徵九州中華,在天安門前翻騰起舞,分別接受以鄧小平、江澤民為首的第二、第三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受到領導們的稱讚。先後在國家級大賽中十獲冠軍,在國際大賽中兩奪魁首,成就輝煌。
銅梁龍燈品種眾多,分龍燈和彩燈兩大系列。龍燈系列陣容強大,主要有氣勢恢宏的銅梁大龍,端莊威嚴的正龍,激越火爆的火龍,古樸豪放的稻草龍,典雅靈秀的荷花龍,鏗鏘悅耳的竹梆龍,以及多姿多彩的彩龍、扁擔龍、板凳龍、滾地龍等。彩燈系列幽默風趣,主要有大鳳凰、亮獅、開山虎、魚躍龍門、豬啃南瓜、犀牛望月、十八學士,以及三條鮮、蚌殼精、泥鰍吃湯元、雄雞戲蜈蚣等。各種龍燈、彩燈因其品類不同而舞蹈各異,可以根據需要隨意組合,既可在舞台上作專業演出,也可在廣場上作大型表演。以龍為題材的各種工藝製品,多達百餘種,無不造型精美,巧奪天工,不但用於玩舞,而且用於裝飾,遠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和美、法、意、俄、日及加拿大、墨西哥等十多個國家。不少工藝精品被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和個人愛好者收藏。
銅梁龍燈的舞蹈套路非常豐富,充滿著愉悅向上的激情,反映著火熱的民間生活和淳樸的民俗風貌。特別是遐邇聞名的銅梁大龍全長50米,套路多達30餘個,或騰越、或翻滾、或造型,交替變換。慢舞時雍容大度,優美抒情;快舞時激越奔放,動人心魄。銅梁火龍更是獨具魅力,打鐵水,噴火花,人在火中舞,龍在火中飛,場面極為熱烈多采。由此體現出銅梁龍的鮮明特色:大龍具、大套路,組合大場面,體現大氣勢;以歡快的傳統吹打樂,激烈的民間煙火,烘托出熱烈的喜慶氣氛。各種龍舞、燈舞既保留了傳統的巴渝風味,又融匯了現代意蘊,常令觀眾目不暇接,欣喜異常。有關專家評論說:"銅梁龍氣勢磅礴,確有神聖威嚴之感,是廣場藝術中的上品"。
銅梁龍燈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據考證起於明,盛於清,而譽於今。民間每年新春耍龍燈拜年,端午賽龍舟祭江,遇大旱玩黃荊龍求雨,企望龍鳳呈祥,人壽年豐。古往今來,由篤信逐步演化為娛樂,相沿成習,孕育了銅梁龍燈這一巴渝民間藝術之花。
銅梁龍燈繁花似錦,傳統盛事是春節龍燈會。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節,全縣各鄉鎮舞龍代表隊齊集縣城,各種龍燈大會演,各類藝術大展賽,文化商貿結合,歷時半月,熱鬧非凡。銅梁龍燈活動在當代發展為兩大節日,一是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在10月舉行;二是中華龍溫泉旅遊節,在5月舉行。節日期間,中外頂級明星傾情演出,龍燈精品競相展演賽,滿城龍舞歡歌,吸引了不少國家的貴賓、客商與市內外數十萬觀眾聚集龍鄉共度佳節。

【歷史沿革】

銅梁龍燈

 銅梁龍燈是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首。銅梁龍燈兩度晉京參加國慶大典,銅梁舞龍隊被中國龍獅協會冠名為“中國國家舞龍隊”,銅梁龍具被國家體委指定為全國舞龍競技比賽標準道具,銅梁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龍燈之鄉”。作為最具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龍文化的代表,中國龍燈文化集中地反映在銅梁縣,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銅梁龍燈的濫觴已不可細考。根據古藉和文物資料以及民間傳說,可以理出銅梁龍燈的大致走向。銅梁地處四川盆地腹心的渝西淺丘地帶,據中科院“銅梁文化”發掘組稱,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有先民在這裡勞作生息,以後出土的商周、秦漢文物證明這裡一直是富庶之邦。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建縣以後,文化更加繁榮。《四川省通志》稱“銅梁為古梁州之域,巴國之地,境內秀山重疊,巴水環流,民富物殷,人文興盛。”當時有藝文傳說,伏羲、女媧初制人煙時,奔波於天上,累斃于山野,所棄之杖受日月精華與天地靈氣,變而成龍,降服了鬼怪和瘟疫。此後,人們在災害來臨或年關喜慶之時,總要草縛成龍,以杖高舉進行祭祀和玩舞,企望消災祛病,五穀豐登。民間傳說又稱,神龍因與百姓無緣,所以喜怒不定,致縣域瓊涪二江常發大水,淹沒人畜莊稼,於是人們一邊請魯班修廟祭龍,一邊在新春舞龍求吉,端午賽龍舟祭江,旱天玩黃荊龍求雨。以後由篤信演化為娛樂而相沿成習。
同時,古巴渝地區的幾次大移民,如商周巴人由武落鍾離山西遷、元明清的兩次“湖廣填四川”、以及本世紀抗日戰爭時期的外省民眾內遷,都不斷地豐富了銅梁的龍燈文化,使銅梁龍燈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得到一層又一層的深化和升華。17世紀的明清時代,四川盆地已經流行著這樣的民諺:大足的菩薩(石刻)銅梁的龍(燈)。清《銅梁縣誌》更是濃墨重彩地記敘了一年一度的銅梁龍燈會:“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扮演 龍燈獅燈及其他雜劇,喧闐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銅梁龍燈是一個複合概念,既指它的工藝製品,又包括它的玩舞技藝;既指龍的形體與其照明燈具的有機組合,又指以龍製品領銜而與其他動植物及幾何彩燈的有機組合。
銅梁龍燈的主要品種有火龍、正龍、彩龍、蠕龍、二龍、板凳龍、鯉魚跳龍門、彩鳳、泥鰍吃湯元、三條驂、十八學士、豬啃南瓜、亮獅、開山虎、犀牛望月、南瓜棚以及牌燈、瓜果燈、走馬燈等。工藝為扎、裱、繪、粘、裝五大工序,即竹編造型,紙綢裱糊,落墨彩繪,貼上修飾和總裝。
20世紀60年代初,因政治氣候所致,龍燈會湮滅。70年代末,中國社會開始清明,民間的龍燈活動又見萌動。縣政府文化部門介入扶持,並在上級文化機關和專家的支持下,對銅梁龍燈有組織地發掘整理,讓銅梁龍燈會以更大的規模復現出來,龍燈的工藝製作和舞蹈技藝尤其後者出現了是長足的進步。90年代,中國中央政府將銅梁縣命名為“中國龍燈之鄉”。其主要根據是:“綿長的民俗性與廣泛的普及性構成了銅梁龍燈的汪洋大海。這汪洋大海永不枯涸的終極原因在於它深不可測的文化意蘊和難以言說的藝術快感。”

【銅梁龍燈會】

銅梁龍燈

 銅梁龍燈的表演分遊行表演和廣場表演。一年一度的銅梁龍燈會為兩種表演之集大成者。據銅梁縣政協《文史資料》記載的龍燈會龍舞活動盛況大致如下:
歲末年終,銅梁縣城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準備迎接自己最盛大的節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