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的川

記者是社會的行者,是觀察者,是記錄者,也是預警者。 《銅川的川》,讓人悟得許多。 媒體同行胥建禮的新聞作品集《銅川的川》,我是在春節前得到的。

作品名稱:銅川的川

作者簡介:胥建禮,男,陝西寶雞人。大學畢業後,在中學任教書兩年,後到《寶雞日報》社開始從事新聞工作。隨後加盟《華商報》社,2004年3月到2006年2月在銅川駐站。因此有機會親歷陳家山11·28礦難,有機會揭開銅川高考移民黑幕,有機會記述這個階段的歷史。曾有多部小說、攝影作品、新聞作品等獲得各種獎項。2002年應出版商之遙,編著《誰的蘋果爛了——美國五大公司假賬風波》等系列叢書。
自我描述:勤奮做事,真誠做人,屬於那種敏於行而納於言的人,語言的貧乏常常不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感謝新聞工作,他能讓我敏感的生活著,能讓我的思考合乎時代的節拍。
出版時間:2006年7月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作品簡介
生命的悲劇/沒有語言和地獄的界限/歷史的記錄/不因忘卻和時間而淹沒/這些事情/發生在銅川/又不全是銅川的事情/是這個時代的事情/一個駐站記者行走在銅川的記錄
作品為華商報社駐銅川記者站站長用新聞的筆觸記錄歷史,記錄2004年、2005年銅川發生的重要事情。包括領導任命、企業變遷、城市改造、礦難等等重大事件,有些事是公開見諸報端的,有些是見不了報紙的,還有那些採訪背後的故事,是我們了解這個社會、認識這個時代的一部難能可貴
歷史紀錄作品。
作品目錄:
耀州窯傳統工藝,申遺路上能走多遠
陳家山11·28礦難紀實
溫總理在銅川
30小學生牛牛被動手術
銅川治污出狠招
200萬元征地款打水漂
黃陵一號煤礦4·15礦難
假奶牛事件
銅川大搬遷
受害者家屬刑場刀捅屍體
銅川支農
農民集資建校憑啥?
高考志願卡掉包
派書所給逃犯補戶口
法官與抗訴人酒店同樂
銅川警方
飲用水源屢遭污染
銅川徵集為民辦實事
高考狀元花落銅
銅川7·19礦難
派出所所長撞死人逃逸
建築工地破壞古墓群
耀州區林場亂了套
幹部下鄉與領導上電視作秀
鄉幹部套取救災款
拯救東北虎
上訪老人被強送精神病院38天
開幕式助興 學生寒谷中受凍
青少年犯罪案例實錄
銅川新區之尷尬
愛心接力棒
銅川高考移民調查
銅川時政
銅川精神
後記
相關評論:
1
記者在這個時代的責任
——讀《銅川的川——一個駐站記者行走在銅川的記錄》
胡寶林
新聞作品不如文藝作品,只有一天的生命,在刊發之後,結集它有沒有價值?但當我讀完華商報記者胥建禮新聞作品集《銅川的川——一個駐站記者行走在銅川的記錄》,這種認識有了改變。
《銅川的川》記錄了2004——2006年作者在陝西的一個地級市兩年多時間的採訪經歷。其中不光有刊發在報紙上、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的作品,還有歷經長時間採訪、最終未能與讀者見面的新聞,還有追尋這些新聞的心路歷程和新聞背後的故事。正是後者,把新聞的“幕後”展現在我們面前。那些嚴肅的新聞,一旦回歸記者個人的生命歷程,它的溫度與生動,它的疼痛與歡樂,更為深沉的打動我們。所以,這本書是一個活標本。透過這個難得的立體的標本,我們看到了在當代中國一個地域在這樣一個歷史階段的生存狀態,我們看到了新聞和新聞人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下與現實的互動,他們如何發生關係,以及新聞事業的價值如何體現,這是平常的新聞作品集所不能給與我們的。
記者有各種各樣的做法,同一個時間與地域,不同的人會留下不同的文本。一個記者,留下什麼樣的作品,這是給個人的交代,其實也是對職業和這個時代的交代。21年為25位孤老養老送終的農村婦女劉桂芳、和郭秀明一樣為眾鄉親無私奉獻的黨員三兄弟、166人遇難的陳家山11`28特大礦難、高考移民、充滿希望與矛盾的經濟開發區……《銅川的川》通過這些人物和事件,真實記錄下時代的溫暖與疼痛,一個地域發展的夢想與焦慮,留下了一個西部地市的時代圖景。正是這樣一個圖景,展示了新聞記者勞動的意義。
一個記者,能以自己的文本反映這個時代的脈搏,在現場並且發出不負良心的聲音,才算盡到自己的職責。突發事件最能檢驗記者的責任感和職業能力。2004年11月28日,銅川陳家山煤礦發生特大瓦斯爆炸,胥建禮是全國第一個趕到現場的新聞記者。他和他的同事們在寒夜裡堅守,等待141名被困井下、下生死未卜的礦工的訊息,把最新的進展傳遞給萬千揪緊了心的讀者。礦工親人無望的等待,11個孩子一起去祭奠遇難父親的場面,省委書記焦灼的眼神、情況險惡的井下營救,原因的調查,責任的追問,元旦總理慰問時沉痛的表情……此後的陳家山礦難系列報導,像一幕幕畫面,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失去父親的稚童,他們的聲音,深深的打動無數的人。在採訪現場,記者與遇難礦工家屬一同流淚,把身上僅有的錢作為慰問金送給遇難礦工的親屬,把人們的關懷及時傳送給心痛的人。這些事情,誠如作者所言,發生在銅川,又不全是銅川的事情,而是這個時代的事情。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建立在對能源的高度依賴之上,而中國使用的70%的能源是煤,千萬煤礦工人以他們的辛勤勞動為中國經濟輸送血液。陳家山礦難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經濟發展到重工作業化階段的一個產業群體的處境,我們的發展不能再付出沉重的人命的代價!對重大事件的關注和反映,對事件背後原因、責任、出路的追問,使這些新聞,使這本書分量格外重。
如果說陳家山礦難是在遭遇性突發事件報導過程當中,表現了媒體和記者的勇氣和果敢的話,銅川高考移民調查,則是通過對真相的追尋和揭示,在更深層次上體現出記者對使命與責任的實踐。這是一個在看似沒有新聞的地方“挖”出來的重大新聞。在銅川存在高考移民的報導被銅川市教育行政部門一紙紅頭檔案否定之後,記者歷時四月,千里追蹤,從山東到西安,再到銅川歷經曲折與艱難, 終於使被遮蔽的齷齪展露陽光之下,736名高考移民被查出,109名違紀幹部和不法分子被懲處。新聞不光是記錄,更是對真相的追尋與揭示。新聞調查,使公平和公正獲得機會,使人們對社會的信心得以拯救,新聞事業就這樣建立它的尊嚴。
記者是社會的行者,是觀察者,是記錄者,也是預警者。但記者不是在真空中完成採訪,恰恰是在複雜的社會當中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個過程,不光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從採訪的技巧與報導的智慧,從新聞操作的層面,這本書給我們留下了不能得之於新聞教材的經驗。在銅川高考移民調查中,面對種種推諉、掩蓋,記者以鏡頭、影像資料留下了證據;為不影響考生情緒,先以內參形式向黨政部門緊急反映情況,沒有在高考期間公開報導;在高考結束次日,為避免不必要的干涉,一次推出整版報導,及時將情況公開。整個的過程,這體現了媒體和記者的社會責任感,避免了負面的社會影響,同時體現了輿論監督的智慧。而文中許多篇章,表達了作者對現階段新聞環境的思考。
“新聞被認為是思想史的一部分。” 經濟學家汪丁丁在一篇文章中說。記者透過新聞表達自己對時代的思考,新聞凝結著記者的思想,採訪與寫作的過程貫穿著記者的思考。有人說,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其實,新聞並不當然的成為明天的歷史,否則人們不會說新聞只有一天的生命。但是,有價值的新聞會成為歷史的素材,而以另一種形式獲得自身的價值和生命的延續,或者在事實的層面,或者在思想的層面。
《銅川的川》,讓人悟得許多。
(作者系陝西寶雞日報記者)
2
感受“銅川的川”
程灝(寶雞電視台記者)
媒體同行胥建禮的新聞作品集《銅川的川》,我是在春節前得到的。原來想:新聞是易碎品,在新聞事件‘事過境遷’之後,這些新聞作品的生命力是否還能夠經久地感人如當初?再者說了,新聞事件離不開具體的新聞背景和環境,銅川的‘川’畢竟不是關中的‘原’,‘川’里的故事能夠繼續在‘原’上感動別人嗎?
春節的浮躁使人感覺潑煩:待客吃飯,做客吃飯,回到家裡還是吃飯。溫飽解決之後,吃飯幾乎成了負擔。不吃飯的時候,就是打牌:“挖坑”是牌局、你得上啊;“麻將”是‘三缺一’,你得補缺啊。都是親朋好友,贏錢太多感覺愧疚,輸得多了,有點後悔。晚上休息前,隨意翻看著建禮的新書——《銅川的川》,突然就有了久違的激情,儘管窗外還是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不時還閃過禮花的光亮。然而,我的心竟然能夠在喧囂中歸於寧靜,尤其是在浮躁的節日,這樣的寧靜使我倍感珍惜。
心在歸於寧靜的時候,思想卻遊走於“銅川的川”:陳家山礦死難者的不幸以及家屬的無助;高考移民調查中官員和教師的‘表演’;法官和‘被告’杯盞交錯;林廠廠長盜運木材;在寒風中為官員‘製造’風景的小學生瑟瑟發抖;在動物園,老虎的命運牽動社會的神經;所有的這些新聞事件,無不以鮮活的真實撞擊著我的心靈,無不以神聖地憂思刺激著我的靈魂。憤激?衝動?甚至想著怒髮衝冠,拍案而起!或許是作者的激情感染了我,或許是作者的良知感動著我。我不僅被這些事件吸引,同時為建禮的精神感動。
中央電視台每年評選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年度評選活動參與面之廣,頒獎晚會盛況之大,足以反映這樣一種社會心態:社會需要感動,我們需要感動!作為新聞工作者,自己也曾經激情過,但是這種激情沒有堅持下來。自己也堅持著記者的責任和做人的良知,可惜堅持的不夠;自己也夢想著乾自己喜歡幹的事,可惜在壓力和阻力面前,個人的主觀努力最終變成了妥協和放棄。想到這裡,自己對於這本書的感動就遠遠超出了文字的本身。
賈平凹說過;社會是羊群,作家最多是牧羊犬。那么記者呢?看了《銅川的川》,我突然有了朦朧的意識,可惜說不明白,也無法表達清楚。當我的朋友以《華商報》駐站記者的責任,以人的良知在銅川的‘川’上觀察記錄的時候,他是用心的,也是敬業的。當他因為深入的調查,務實的作風‘拋’出一個個‘重磅炸彈的時候,他獲得的不僅僅是心靈的慰籍,不僅是事業的成功;同時還有來字世俗的誤解和偏見,甚至是被監督對象的威脅與報復。在這個社會上,他的角色就像一個醫生,在社會還不具備“刮骨療毒”的勇氣的時候,他的嚴謹和執著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他像牧羊犬嗎?在驅趕羊群遠離危險的時刻,卻遭到羊的群體圍攻。但是社會的航行需要瞭望者,在敬佩我的同行之時,我更多的是感動。
新聞是時代的‘速寫’,是社會的‘實錄’,當我用心閱讀完銅川的川之後,我希望解此認識我們的社會,了解我們的時代。把這些新聞人物和事件記錄下來,不是明天的鏡鑒嗎?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在寧靜之餘,用心看看這部作者用良知寫就的作品——《銅川的川》。
3、責任與感情
 讀胥建禮《銅川的川》有感
王冰峰(銅川日報社編輯部主任)
從《銅川的川》想到了《中國製造》,《銅川的川》是華商報記者胥建禮駐站銅川的新聞作品集,《中國製造》是周梅森先生的長篇小說,《中國製造》就是中國特色,不知道胥建禮是否看過《中國製造》,《銅川的川》想必也是銅川特色吧。
和《華商報》記者接觸最早的要算牛東(不知現在他是否還供職於斯),那時,他也在銅川駐站,我們不僅是老鄉,因業務關係有過幾次接觸,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覺他們很辛苦,也很敬業。建禮來後,從休閒到工作,大家在一起的時間很多,彼此也很了解。許是和“華商”的體制有關,建禮和牛東一樣,在銅川這個不是很大的地方,很努力的掙著“工分”,做著一個記者該做的事,《銅川的川》就是見證。雖然這本書也是一本新聞作品集,但卻不等同於其它的新聞作品集,應該說,《銅川的川》是胥建禮對以前在報紙上發表的新聞作品的補充和說明。
報紙有報紙的需要和規則,每一家報紙對新聞的要求都大同小異,所以,只要達到了報紙的要求,這件新聞作品就算完成。但是對於讀者來說,很難知道它的背景、很難了解更加具體的東西,尤其是記者當時的心態、看法、緣由等等。新聞規則也不需要記者把這些東西告訴給讀者,他只要按要求完成新聞作品就行。建禮編輯的這本書,裡面收集了很多報紙沒有的東西,比如採訪手記、隨筆等等,這些都是對新聞事件的進一步闡述。
建禮應該是一位有良知的人、有感情的人,在遵循新聞規則的同時,他對很多新聞事件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如陳家山礦難這組稿件,書里收錄了兩篇採訪手記和9篇隨筆,從這些沒有發表的東西能看到他當時的情感走勢,如《悲傷的眼神何日不再有》不僅記述了失去親人的痛,也記錄了作者心中的痛,就像他說的:“一個男孩抱著幾欲倒下的媽媽,咬著舌頭,滿含眼淚;一位等待父親的小伙子,蹲在電線桿旁,眼睛紅腫,雙手抱頭;一位年輕的女士,靠在庭院的樹幹上,淚花在眼中打轉……三天來,忘不了太多憂傷的眼神。”那景那情,豈止是不會忘記!像《感動,總理情寄礦工》則是對新聞稿件的進一步補充,從這裡我們能了解到很多細節性的東西,能看到新聞背後的新聞。我一直很欣賞《南方周末》的辦報思路,也很推崇他們記者的采寫方法,如曾民的《紅豆杉被毀真相》、伍小峰的《暗訪長江拋石護堤一工程》,雖然是新聞調查,卻能從中感覺到記者的愛恨情仇,能體會到很多“人性”的東西。應該說《銅川的川》的出版,在很多地方彌補了建禮所發新聞稿件的缺憾。當然,這並不能去責怪建禮,因為新聞不象文學作品,對事件可以誇張,可以煽情,他只能按照“華商模式”做好事件本身的報導。
其實,作為一名記者,他所肩負的應該是更多的責任,它應該是弱勢群體的一座靠山,尤其像《華商報》這種社會類報紙。在銅川這個不大的地方,建禮可能時不時地“捅婁子”,如《派出所所長撞人逃逸》、《銅川高考移民調查》、《領導上電視勞動“作秀”》等等。站在記者的角度,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是義不容辭的義務,也是一名記者的責任。坦率地說,很多貪官的落馬都和媒體的監督有關,正因為有了輿論監督,我們的社會秩序才會逐漸好起來。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考慮,如果你有了小錯,沒有人指出來,那么有一天將會釀成大錯,那再不會是什麼臉面好看不好看的問題。所以說,正確的輿論監督和批評,我們還是要接受,它是在幫助你進步,在引領你走正路。所以說,在“華商”工作,往往會出現責任與感情“打架”的事,在這裡,我也以一名記者的感覺表白一下,不是記者沒有七情六慾,沒有親朋好友,是因為它所從事的職業限制了他。
當《銅川的川》在銅川發行的時候,我曾聽到有些許遭到建禮批評的單位對此書嗤之以鼻,在背後罵建禮。因為一些稿件的發表,觸及了個人利益,會使他們耿耿於懷,從感情上講,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建禮在“華商”工作,就應該為“華商”做事,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還是前面的那句話,因為有了批評,才會使你懂得什麼該做,什麼時候該做,也正因為有了批評有了監督,才使你沒有釀成大錯,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你還要感謝胥建禮,感謝媒體對你的及時糾錯。
很感慨《華商報》這樣的媒體,能造就那么多優秀的記者,尤其像胥建禮這樣有原則、負責任、懂感情的名記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