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白魚

銀白魚

銀白魚Anabariliusa場urnoPs(Regal、),俗稱大白魚,鱗片雪白特別耀眼,形似鰲繚,但一般長達15一20厘米,故在九江地區又稱其為線片鱉,

基本信息

1.名稱 銀白魚(Anabarilius alburnops)
銀白魚銀白魚

俗稱:小白魚。
英文名:Silvery minnow

瀕危等級

瀕危。

體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頭後背部處稍隆起,而後平直,腹緣呈弧形,腹棱自腹鰭基向後延伸至肛門。頭長略大於體高。吻尖。口端位,下頜稍突出。無須。眼大。側線在胸鰭上方明顯彎折。鱗極小,側線鱗76-81個。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為後緣光滑的硬刺,起點位於腹鰭起點後上方;胸、腹、臀鰭均短小;尾鰭叉形。體銀白色,背部稍暗,腹部淺,各鰭灰白色。

生活習性

生活於水體的中上層,常在水草叢中覓食。食性雜,不同生長階段食物組成不一樣,體長110-170毫米,以枝角類為主要食物,其次是絲狀藻、小魚及蝦等;體長171-335毫米時,則以小魚和蝦為主要食物,而枝角類很少。生長速度較之同一湖中生活的近緣多鱗白魚(A.polylepis ,俗稱:大白魚、桃花白魚)要緩慢一些,故有小白魚之稱。1冬齡魚可達性成熟,4月分集群於淺水區的礫石灘處產卵。

分布

銀白魚為我國特有種,僅見於雲南滇池。

現狀

為中小型魚類,體長一般為150-250毫米,體重54-270克左右。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是滇池的主要經濟魚類,占魚產量的50%。由於滇池圍湖造田,湖面縮小,湖盆變淺,破壞了水生生物繁殖棲息場所,尤其是產卵場所的石礫灘涂受到嚴重破壞,迫使銀白魚產卵地的遷移,而新產卵場正是水質污染區。水環境的破壞和酷漁濫捕、湖中引種失誤等原因,導致僅分布於滇池的銀白魚資源量大幅度下降。現在僅在捕撈季節偶見。
2.銀白魚
smelt
胡瓜魚科(Osmeridae)海生銀白色食用魚的統稱,與鮭和鱒近緣,見於北部冷水區。體細長,具小脂鰭。肉食性,上溯近江河的碎波帶或池塘中產卵。彩虹胡瓜魚(Osmerus mordax)已從大西洋引殖到五大湖。最大長度約37.5公分(15吋)。冬末或春季產卵,卵黏性,黏附於物體上。歐洲胡瓜魚(O. eperlanus)與此相似。太平洋的近緣種是亞洲胡瓜魚(O. dentex)、海公魚(Hypomesus pretisus)、毛鱗魚(Mallotus villosus)和蠟魚(Thaleichthys pacificus)。蠟魚在產卵期油質很大,可制蠟燭,故名。銀邊魚(silversides)及其他一些小魚有時亦稱銀白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