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刀

鉤刀

鉤刀,又名割草刀、鉤草廉。形制為彎月形刀具,短內彎刃。刃長30厘米—50厘米不等,鋒利,前尖利,外彎為刀背,刀背厚重。最早出現於秦代。類屬於刀具、兵器、農具。鉤刀起源粵西,據說是秦漢時代,粵西俚僚部族根據“戈”創造出鉤刀,適宜砍伐荊棘,開路爬山,在冷兵器時代,鉤刀也是一種短戰的武器,在山區密林中,鉤刀適宜砍啄。鉤刀除作武器外,也適宜於對草本或木本植物的砍伐與鉤割,在農耕時代,上山鉤刀作為武器防身,對付犲狼虎豹等野獸,作為農具,適宜砍樹割草,也適宜越野的開荒尋路、攀扶借力。

起源

鉤刀起源粵西,據說是秦漢時代,粵西俚僚部族根據“戈”創造出鉤刀,適宜砍伐荊棘,開路爬山,在冷兵器時代,鉤刀也是一種短戰的武器,在山區密林中,鉤刀適宜砍啄。

圖

秦朝時,秦軍長兵器在山中難於密林中施展,<<淮南子>>:秦皇使尉屠雎發卒五十萬與越人戰,越人皆入叢薄中,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用的也是這種用於砍、勾、啄的格鬥兵器。

唐朝初,羅竇(今廣東信宜鎮隆)諸洞僚人叛亂,太宗詔盎率二萬兵眾為各路軍先鋒進行剿除僚人數萬人據險固守,僚人的兵器也是鉤刀,據說在山林中,用長槍對鉤刀施展不便,如果硬攻,己方不知要死傷多少人。於是盎決定智取,他張著弓箭對部下說:"我的箭射盡,勝負便可見分曉。"他連發7箭,命中7人。僚人懼怕,紛紛棄械逃走。

套用

在刀、劍最盛時期,中國南方許多民族仍然使用著本民族固有樣式的曲刀(就是在現今的中國粵西漢、壯、瑤、苗等還沿用著各式樣的鉤刀)。後來的南朝諸國,把原來一些南方民族使用的鉤刀,作為本民族的兵器,裝備自己的軍隊。隋統一了南北朝,以及後來的唐朝,這種鉤刀一直久盛不衰。

鉤刀除作武器外,也適宜於對草本或木本植物的砍伐與鉤割,在農耕時代,上山鉤刀作為武器防身,對付犲狼虎豹等野獸,作為農具,適宜砍樹割草,也適宜越野的開荒尋路、攀扶借力。

概述

古代海戰中用於破壞敵艦設備的鉤割工具。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長的桿子上綴縛圈寵一把銳利的鉤形刀,接近敵艦時伸出鉤刀,鉤割敵艦桅惋的繩索,使其帆布落下從而失去風動力,戮便於接船作戰。凱撒在《高盧戰記》中曾記載,羅馬艦隊在海上與艦隻比已方高大的高盧艦隊作戰時即使用鉤刀,割鉤高盧艦隊桅溯的繩索,使其處於被動處境。

俗稱有機玻璃刀,適用於切割有機玻璃及塑膠等材料, 製作建築模型常用的工具。

最早的銅刀脫胎於石刀,形狀很小。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銅刀。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其製作如同石刀。當時的刀主要用來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還未正式用於戰爭。周代重劍,不喜佩刀。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大刀,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在北京昌平縣白浮西周木槨墓中出土兩把青銅刀,一把刀身長41厘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長24厘米,類似冰刀形。那時的青銅刀質地較脆,缺少韌性,劈砍時容易折斷。與同時代的銅劍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體笨拙,遠不如銅劍精巧鋒利。因而刀遲遲沒有投身戰場。

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致,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作工精良。在當時諸國戰爭中,兵車已漸漸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騎兵隊成為作戰主力。因此單純的刺兵器不足以發揮效力,擅長劈砍揮殺的鋼刀的製作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劉備令工匠造刀5000把;孫權則命造刀1000把;司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這些刀是用來裝備軍隊的,那時刀已成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環首刀”,這種刀直背直刃,刀背較厚,刀柄呈扁圓環狀,長度一米左右,便於在騎戰中抽殺劈砍,是一種實戰性較強的短兵器,在戰場上的廝殺格鬥中,許多將領往往長矛短刀並用,遠刺近劈,威力無比。西漢時大將李廣之子李敢“左持長槊,右執短刀,躍馬陷戰”。三國時南蠻首領孟獲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飛刀,百發百中。她曾手提八尺長標,背插五口飛刀,重傷張嶷,活捉馬忠。

鋼刀不僅用於戰場上,而且在官場上同樣地位尊貴。漢朝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佩刀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東漢時,對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裝飾都有極嚴格的明文規定,誰也不準許逾越。這種佩帶用刀,從外形上要求精緻美觀,刀身通體雕錯花紋,刀環鑄成各種形態的鳥獸圖案。例如東漢中山穆王劉暢生前的佩刀,全長105厘米,刀身飾有線條流暢的錯金渦紋和流雲圖案。兩漢三國時,諸國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幾近嗜好,不惜花費重金,延請名師,耗用幾年甚至十幾年功夫,煉製寶刀。那時有名的制刀匠有阮師,據說他造刀“受法於寶青之虛……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陶,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輕微無絲髮之際,斫堅剛無變動之異”。還有蜀國的蒲元,他運用當時的先進淬火技術造刀,具有獨到之處。曾受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鋼刀3000把。

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鍊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朝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三種。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用刀;橫刀是專門裝備軍隊的戰刀。唐代制刀不僅注意保持漢民族傳統的製作技藝,而且隨著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還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制刀技藝,促使戰刀的製作更趨於實用。明朝軍隊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刃部延長,吸收了倭刀的長處,使劈砍殺傷的威力增大。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非常重視腰刀的製作,在其軍事著作《練兵實紀》中對腰刀製作方法有著詳細的研究與記載。清朝,刀的種類更為繁雜,有腰刀、滾背雙刀、脾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船尾刀、割刀、繚風刀等等。其中被廣泛套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腰刀上部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古時1斤=16兩),一般用於騎兵作戰。雙手帶刀,柄長一尺五寸,可容雙手把握,刀刃長且特別寬大厚重,上部呈平線形。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時代仍然是軍隊的主要兵器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