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州三峰山之戰

鈞州三峰山之戰

鈞州三峰山之戰一般指三峰山之戰,三峰山之戰在1232年發生,是蒙古滅金的一個重大戰役。此役,蒙古軍以少勝多,取得重大勝利。金朝主力崩潰,再無力量復興,滅亡已成定局。

鈞州三峰山戰役是蒙金戰爭史上決定性的一戰,對之後的中國政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蒙古軍攻金的戰略

一二三○年七月,窩闊台率軍出征,至此蒙古滅金進入了關鍵性的第二階段。一二三一年四月,蒙古軍奪取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鳳翔,打開了關隴的大門。金軍十分恐慌,急忙放棄了京兆(今陝西西安),把居民撤到河南。這時蒙古政權決定了對金作戰的三路進軍的計畫。
東路由成吉思汗妻弟斡陳那顏率領,主要由河北、山東一帶漢族軍閥的軍隊組成,從山東方面向河南進攻。這一路主要起牽制金朝兵力的作用。
中路由窩闊台自己率領,由鳳翔回軍河東,計畫先行拔除金軍在黃河以北最重要的軍事據點河中,然後突破黃河南下。
西路由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率領,由鳳翔南下,進入漢中,從側面迂迴到金朝的後方。中路和西路會合圍攻南京的時間定在下一年的春。蒙古的軍事行動,“指期約日,萬里不忒,得兵家之詭道”,後來果然如期實現。

蒙古軍參戰部隊

西路軍是這次軍事行動的主力,共約三、四萬人。它的組成成份是很複雜的。拖雷的部下有著名蒙古大將速不台(日後拔都西征的實際指揮者),雍古部的將領按竺邇,女真族的奧屯世英,還有很多山西等地的漢族地方軍閥,如劉黑馬、梁瑛郭德海、田榮等。這一路蒙古軍首先攻克了著名險隘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接著又占領了鳳州(今陝西鳳縣)。然後分兵二路,一路經由鳳州西南的武休關,直逼興元(今陝西漢中),並分兵略取四川的部分地區;一支由鳳州而東,攻取洋州(今陝西洋縣),屯兵於興元、洋州之間。

南宋政府的綏靖態度

當時,大散關以南,都是南宋管轄的地區。南宋為了防禦金朝的進攻,在這一帶駐有重兵。蒙古政權在採取這次軍事行動以前,已與南宋之間有過多次使節往來。南宋政府企圖假手蒙古,消滅金朝;而蒙古也想利用南宋為自己提供方便條件,雙方對於這次軍事行動,早已有過密約。西路軍在進軍的同時,向當地南宋的地方政府派出了屢次出使宋朝的搠不罕,進行聯繫,提出假道、借糧等要求。但在南宋地方政府同意以前,蒙古軍已“焚掠出沒”“橫行十七州”。這種蠻橫行徑,激起了南宋軍民的憤怒,自發殺死了搠不罕。拖雷就以搠不罕事件為藉口,更進一步擴大軍事行動,到處焚燒擄掠,目的在於以此脅迫南宋政府儘快地滿足他們的要求。當時南宋在西線的最高行政長官四川制置使桂如淵,事先已得到中央政府授與的“和約密指”,因而在蒙古軍的進攻面前,完全不顧廣大軍民以及部分屬下官員的反對,不僅不認真組織抵抗,反而“令諸將毋得擅出兵沮和好”,甚至還“督漢中趣辦牛、羊、酒以犒韃師。”對於蒙古軍提出的條件,他全盤接受,同意假道、提供糧草,並為之派遣百人作響導。這種做法,最終讓南宋自食惡果。

蒙古軍的進攻

由於南宋的曖昧態度,這一年的十一月,蒙古軍沒有經過戰鬥,順利地越過了原由南宋軍隊據守的險隘饒峰關(今陝西西鄉縣東北),來到金州(陝西安康)。金州是個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東接襄、沔,南通巴、達,西連梁、洋,北控商、虢。”漢水就在金州之北,可以順流而下,直抵襄、樊。但是蒙古軍沒有走便捷的水路,而是採取出人意料的做法,由金州向東南方向挺進,進占房州(今湖北房縣),然後由房州揮師東進,在均州(湖北均縣)、光化一帶用皮囊渡過了漢水。這時已是十二月。當時南宋在附近的襄陽一帶屯有重兵,他們採取觀望的態度,沒有任何動作。
與此同時,中路軍對河中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河中背靠關陝,南阻黃河,地勢重要,被金朝認為是“國家基本所在。”當金朝準備由中都遷都時,有人曾主張遷到河中。在平陽、太原等地相繼失守後,河中成了金朝在黃河以北的唯一戰略據點,對河南起了屏障的作用。這一次,河中保衛戰繼續了五個月之久,終於在十二月間為蒙古軍攻克。自此,“大河之險”,金軍“不得專恃矣”。蒙古軍渡河,只剩下選擇時間和地點的問題了。
蒙古騎兵騎射圖
“突騎一夜過散關,漢江便著皮船渡”,西路軍轉戰千里,迂迴到金朝的後方。中路軍攻占河中,屯兵河中。兩者遙遙呼應,形成了一個腹背夾攻的形勢。金朝前後受敵,情況已是很危險的了。
蒙古軍由關中迂迴,這在事先並非全無跡象可尋的。金宣宗時,派遣使節到北方,“北中大臣有以輿地圖指示之曰:‘商州到此中軍馬幾何?’又指興元云:‘我不從商州,則從興元路入汝界矣!”成吉思汗由西征東歸後,把軍事活動的重點由河北、山西轉到關陝、西夏,其用意更是明顯。因此,金朝政府中也有人提出應注意蒙古“假道於宋,出襄漢,入宛、葉”的問題。但是,金朝統治集團昏庸腐朽,“每北軍壓境,則君臣相對泣下,或殿上髮長吁而已。(一百多年前,”女真兵不滿萬,滿萬則無敵”。一百多年的漢化後,金國君臣也跟當年的南唐北宋一樣,真箇是依樣畫葫蘆,報應不爽,只是不知金太祖太宗若泉下有知,此刻作何感想。)

金朝政府的應對

一二三一年九月間,金朝已得知蒙古中路、西路軍分別行動的訊息,有人建議沿黃河駐守的軍隊,渡河到河中一帶,與蒙古中路軍交戰,既解河中之圍,又可牽制西路軍的進一步深入。但是,領兵大將移刺蒲阿等害怕渡河以後被蒙古軍截斷歸路,不敢出兵,這個計畫又成泡影。十一月間,蒙古軍越過饒峰關,由金州而東,迂迴後方已成事實,訊息傳來,金朝政府才大為震驚,連夜商議對策。
這時金朝政府中有兩種對立的意見。一種主張以逸待勞,堅壁清野,據守城市及山砦,以為這樣就可以使蒙古軍“師老食盡,不擊自歸矣。”另一種意見則主張徵調屯守黃河、潼關的主力部隊到南線迎戰。事實上,正如有人早已指出的那樣,蒙古鐵騎一旦迂迴到後方,“鐵騎長驅,勢如風雨,無高山大川之阻,土崩之勢也。”所謂“堅壁清野”,不過是象戰爭第一階段那樣,保住南京等少數幾個城市苟延殘喘而已。跟著而來定將是黃河防線崩潰,蒙古軍圍攻南京。金朝統治者必然想起了過去歷史的教訓,知道採取前一種意見實際上是坐以待斃,不如迎敵決戰,說不定還有取勝的機會,於是就決心調動大軍南下,與蒙古西路軍交鋒了。
十二月間,南調的金軍會集於鄧州(今河南鄧縣),總數在二十萬人以上,統帥是完顏合達和移刺蒲阿。金軍居然還派遣使者到襄陽,用上級給下級的文書格式,約會南宋軍隊“同御北兵”,當即為南宋守將拒絕。這件事說明金朝將領對當時錯綜複雜的政治局勢,根本沒有認識。金軍在鄧州集中後,蒙古軍剛開始渡漢水,有的將領認為自己後方空虛,如若聽任蒙古軍過河,將不可收拾,建議“乘其半渡擊之。”這應該說是較好的辦法,但未為金軍統帥接受。蒙古軍全部北渡後,雙方在鄧州西南的禹山發生了第一次遭遇戰。
戰爭開始
禹山之戰,金軍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優勢,又事先布好陣勢,占據了有利地形。儘管如此,蒙古軍仍主動進攻,但沒有從正面突擊,而是從兩翼迂迴到山後,在金軍陣地背後發起攻勢。金軍拚命抵抗,蒙古軍看到首次進攻沒有能打亂金軍的陣勢,便主動退回三十里之外。此後,不再與金軍正面交鋒,轉而一面以部分兵力吸引、牽制金軍的行動,另一面以大批軍隊“散漫而北”,滲透深入到金軍的後方。從鄧州到南京,一路上“諸縣皆破,所有積聚焚毀無餘”。金軍原來還在鄧州等待蒙古軍前來決戰,過了幾天,發現後方運輸線已被切斷,糧草的供應成了嚴重的問題,又怕蒙古軍北上“乘虛襲京城”,於是不得不放棄在鄧州決戰的打算,倉皇北撤。北撤的軍隊計有十五萬人,內步兵十三萬,騎兵二萬。

北撤金軍兵力構成

金朝主將:完顏合達、移剌蒲阿
中軍統領完顏陳和尚
(一)金提控步軍、臨淄郡王張惠,花帽軍數萬
(二)夾谷渾軍都尉樊澤(夾谷澤本姓樊,夾谷渾為夾谷澤訛誤),一萬人。
(三)殄寇都尉高英,潼關兵一萬。
(四)騎兵統帥蒲察定住、蒲察答吉卜、郎將按忒木,馬軍騎兵一萬
(五)忠孝軍總領夾谷愛答、內族達魯歡、總領夾谷移特剌,忠孝軍騎兵一萬(編制七千)
(六)殄寇都尉完顏阿排(南京殄寇完顏阿拍)四千人。
(七)元帥左監軍楊沃衍,部將白留奴、呆劉勝,八千人
(八)恆山公武仙,衛州兵一萬人
北撤金軍部隊中包含張惠的花帽軍,完顏陳和尚的忠孝軍,以及楊沃衍軍,皆為金軍精銳。將領中有完顏合達、移剌蒲阿、完顏陳和尚等金朝多年抗蒙名將。完顏陳和尚更是在大昌原,衛州,倒回谷,屢破蒙軍。大昌原之戰,完顏陳和尚以400騎兵破蒙古兵8000,“蓋有蒙古之難,二十年間始有此捷,奏功第一,名震中國”。
以上,北撤金軍共馬兵2萬,步兵12萬,名將多人。可謂金朝精銳盡出。

三峰山絞肉機

在金軍北撤途中,蒙古軍緊緊跟隨,伺機騷擾,但又避免正面作戰,使得金軍一路上“不能得食,又不得休息”,疲憊不堪。當撤退到鈞州附近時,傳來了蒙古中路軍突破黃河防線的訊息。原來,防守黃河的金軍主力南調以後,河防空虛。黃河中段在河清縣(今河南孟津)白坡(洛陽東四十里)的一段“有石底,歲旱水不能尋丈”,即由此渡河包圍了汴梁。蒙古太宗四年(1232)正月,窩闊台率領軍隊也由同一地點越過了黃河。這個訊息使得金軍十分恐慌,趕緊加快速度向南京方向撤退。但這時蒙古中路軍一部已經趕到,和西路軍會合,在鈞州西南的三峰山阻擊金軍,使之不能撤退。
兩路蒙古軍會合後,總數仍不過五萬人左右,金軍在數量上仍占有優勢。但是,金軍南調北撤,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已經喪失了很大一部分戰鬥力。隨軍輜重在撤退過程中大量喪失,沿途州縣盡遭蒙古軍破壞,軍隊給養得不到補充。再加上南、北防線都被突破,金軍軍心動搖,統帥缺乏信心,士兵更無鬥志。由於上述原因,金軍已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這時天氣突變,降下大雪,金軍“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且相當多的人“三日不食”,而來自北方的蒙古軍則習慣於在寒冷的氣候下作戰,“戰宜極寒,無雪則磨石而禱天”。在對手已極為不利的情況下,蒙古軍故意讓開一條道路,金軍倉皇逃命,蒙古軍緊緊追擊,這樣,一支十餘萬人的大軍,沒有經過重大的戰鬥,就差不多全部被消滅了。經過三峰山之戰後,“自是金不能兵矣”。
移剌蒲阿和完顏陳和尚被蒙軍俘虜,拒絕了蒙古人的勸降,不屈被殺。楊沃衍,張惠等戰死。 完顏合達率殘部退入鈞州城內,蒙軍圍城,金軍寡不敵眾,城鏇繼被攻克,力戰而死。
“蒙古軍攻入鈞州,陳和尚與軍士頑強進行巷戰,最後被俘。蒙古軍帥令其投降,陳和尚寧死不屈,先斫足折脛,後豁口至耳,噴血而呼,至死不絕。時年41歲。 蒙軍主將佩服他的忠義,以酒灑地祝禱:“好男子,他日再生,當令我得之。”這位完顏陳和尚與北宋的楊業一樣,都是錚錚鐵骨的民族英雄。

後記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追殲戰的典型戰例,蒙古軍在戰略上依靠騎兵的高機動力,遠程奔襲,長途包抄,圍城打援,在戰術上,採取跟蹤攻擾以牽制疲憊,圍三闕一,以逸待勞,終於以少數兵力全殲金軍精銳,取得決戰的勝利。
反觀金朝方面,雖擁有眾多名將,兵力占據優勢,但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等人,缺乏大規模野戰經驗,在冰天雪地環境中跟蒙古軍死打硬拼,來回救援,後勤又不濟,往返不能顧,處處被動,最終喪師辱國,也不能不說是必然。
三峰山之戰,金軍最後一支主力部隊被全部殲滅,至此,金朝的滅亡已成定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