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博物館

金龍博物館,是在澳大利亞本迪戈(Bendigo)一座華人建的博物館。為的是凝聚華人的力量,同時也壯大華人在當地的聲勢。

基本信息

簡介

金龍博物館在澳大利亞本迪戈(Bendigo)一座華人建的博物館。1854年6月,有3500名中國人來澳淘金,其中有2000人來到Bendigo金礦。1860年,他們在這裡建了中國寺廟,後來還製做了一條巨大的龍。每年的“東方節”,人們就用舞來慶祝。如今,這條100多米長的巨龍,已經成了Bendigo的城市文化。

發展

博物館是幾十年前當地華人集資籌建的博物館,為的是凝聚華人的力量,同時也壯大華人在當地的聲勢。Bendigo的人對華人還是非常友好的,因為有很多人是華人的後裔,雖然也有人非常不喜歡這個博物館。1850年第一個華人來到此地淘金,後來以各種形式來了很多華人。有人發了大財,成了企業家;也有人一事無成,窮困潦倒;還有人把血汗錢都丟進了妓院和賭場。
博物館裡有一條100米長的新龍。節假日或重大場合,1000人的舞龍隊伍(500上場,500替換)就會把這條龍抬出去,在遊行隊伍里舞動起來,蔚為壯觀。博物館裡還有不少當地華人後裔捐贈的中國物品,還有收藏家擺放在那裡的藏品,很中國,甚至感覺太中國了,因為色彩特別濃重,把所有的中國元素都集中在一起了。
金龍博物館 本迪戈位於墨爾本市西北128公里,原名為桑德赫斯特(意為沙丘),1891年改為本迪戈。本迪戈是澳大利亞淘金時代的名城。1851年,淘金者在此發現了金礦,國內外淘金者蜂湧而來,使該地成為維多利亞大金礦的中心城鎮。1954年,它結束了長達103年的金礦城的歷史。據說,本迪戈金礦一年最多開採過12萬兩黃金。現在雖然金盡礦廢,但昔日遺蹟猶在,淘金餘風尚存。
市區到處可見“淘金熱”興盛時期建造的哥德式建築。房屋裝飾華麗,走廊鑲有精緻的鐵花邊。街道上行駛著100多年前的古老的有軌電車,車長和司機均穿古代服裝,車廂內貼滿褪色的淘金時代廣告,令人不勝緬懷興旺的淘金時代。城鎮四周遍地可見長方形和圓形的淘金坑,居民多把房屋建在坡上,以期流水沖刷帶下的金砂流淌到屋邊,垂手拾金。
德伯勒金礦中心遺址現已闢為展覽館。德伯勒金礦中心是本迪戈眾多金礦中開採到最後的幾個礦山中的一個。1970年,市政府買下這個金礦,然後將其恢復到“淘金熱”時代的模樣,向公眾開放。在這裡可以切身感受到當時採礦工人的生活。礦井深70多米,共分22層,每一礦層有2-3米高,陳列著1851年開採時的實物,礦井附近為黑暗的鐵匠間和工場間。
金礦附近保留著淘金時代中國人採金的圓口井和他們居住的幾間土房,屋內有中國北方農村的土炕和鍋灶。當時淘金者中有數千名華工,他們中許多人作為殖民者的“契約工”被販賣到此,大多在白人摒棄的廢礦里淘金,備受折磨,死亡甚多。在本迪戈公墓里,埋葬著許多這類華工的遺骨。1854年,忍無可忍的華工進行了反抗,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中國人運動。金龍博物館展示著從“淘金熱”時代到現在的中國人的生活實況以及華人社會的歷史。這裡收集有許多珍貴的中國家具、裝飾品以及一些刺繡的錦旗和衣服等。其中,每年由當地中華公所籌辦的“中國龍節”時用的巨龍也在其中,它的長度超過了100米。為此,博物館將自身的一部分建成圓筒型,就是為了能收藏它。“中國龍節”已名揚全澳,本迪戈因而有“龍城”之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