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計

金蟬脫殼計

《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一計

基本信息

簡介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存其形,完其勢①;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②。
①存其形,完其勢,保存陣地已有的戰鬥形貌,進一步完備繼續戰鬥的各種態
勢。
②巽而止蠱:語出《易經·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艮上)。
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
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行於山下,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
為謙遜,故說“謙虛沉靜”,“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計引本卦《》辭:“巽而止,蠱。”其意是我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
穩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亂之危。“蠱”,意為
順事。
古人按語說: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將勢。則金蟬脫殼
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
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
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墓亮卒于軍,司馬懿追焉,姜維令儀反擊
鳴肢,若向懿者,懿退,於是儀結營而去(《三國志》三五《諸葛亮》小注)。檀
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南
史》十五《廣名將傳》卷七.《擅道濟》)
認真分析形勢,準確作出判斷,擺脫敵人,轉移部隊,決不是消極逃胞,一走
了事,而應該是一種分身術,要巧妙地暗中調走精銳部隊去襲擊別處的敵人。但這
種調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轉
移時,依然要旗幟招展,戰鼓隆隆,好象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陣勢,這樣可以使敵軍
不敢動,友軍不懷疑。檀道濟在被敵人圍困時,竟然能帶著武裝士兵,自己穿著顯
眼的白色服裝,坐在車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圍進發。敵軍見此,以為檀道濟設有伏
兵,不敢逼近,讓檀道濟安然脫離圍困。檀道濟此計,險中有奇,使敵人被假象迷
惑,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
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
的謀略。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
走內容,穩住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
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

故事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
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
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
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訊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
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
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
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
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
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
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
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
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
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
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
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準備迎戰.哪裡知道只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
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
所悟:原來宋軍採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
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
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
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
衝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
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拚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拚命蹬踢,鼓聲
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