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偏光顯微鏡

金相偏光顯微鏡,是用入射照明來觀察金屬試樣表面(金相組織)的顯微鏡。

金相偏光顯微鏡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金相偏光顯微鏡
英文名稱:Polarizing microscope metallographic
定義1:用入射照明來觀察金屬試樣表面(金相組織)的顯微鏡。 套用學科: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光學儀器(二級學科);顯微鏡-顯微鏡名稱(三級學科)
定義2:載物台下裝有起偏器,而在物鏡與目鏡之間裝有檢偏器,從而檢測出物質的各向同性和各向異性的一種雙折射性質的顯微鏡。 套用學科:細胞生物學(一級學科);細胞生物學技術(二級學科)

工作原理

放大系統 是影響顯微鏡用途和質量的關鍵。主要由物鏡和目鏡組成。其光路見圖2 [金相顯微鏡光路圖]。
金相偏光顯微鏡
顯微鏡的放大率為: M顯=L/f物×250/f目=M顯×M目 式中[m1] M顯——表示顯微鏡放大率;[m2] M物、[m3]M目 和[f2]f物、[f1]f目 分別表示物鏡和目鏡的放大率和焦距;L為光學鏡筒長度;250為明視距離。長度單位皆為mm。 解析度和象差 透鏡的解析度和象差缺陷的校正程度是衡量顯微鏡質量的重要標誌。在金相技術中解析度指的是物鏡對目的物的最小分辨距離。由於光的衍射現象,物鏡的最小分辨距離是有限的。德國人阿貝(Abb)對最小分辨距離()提出了以下公式
d=λ/2nsinφ式中[kg2][kg2]為光源波長; n為樣品和物鏡間介質的折射係數(空氣;=1;松節油:=1.5);φ為物鏡的孔徑角之半。
從上式可知,解析度隨著和的增加而提高。由於可見光的波長[kg2][kg2]在4000~7000之間。在[kg2][kg2]角接近於90的最有利的情況下,分辨距離也不會比[kg2]0.2m[kg2]更高。因此,小於[kg2]0.2m[kg2]的顯微組織,必須藉助於電子顯微鏡來觀察(見),而尺度介於[kg2]0.2~500m[kg2]之間的組織形貌、分布、晶粒度的變化,以及滑移帶的厚度和間隔等,都可以用光學顯微鏡觀察。這對於分析合金性能、了解冶金過程、進行冶金產品質量控制及零部件失效分析等,都有重要作用。
象差的校正程度,也是影響成象質量的重要因素。在低倍情況下,象差主要通過物鏡進行校正,在高倍情況下,則需要目鏡和物鏡配合校正。透鏡的象差主要有七種,其中對單色光的五種是球面象差、彗星象差、象散性、象場彎曲和畸變。對複色光有縱向色差橫向色差兩種。早期的顯微鏡主要著眼於色差和部分球面象差的校正,根據校正的程度而有消色差和復消色差物鏡。近期的金相顯微鏡,對象場彎曲和畸變等象差,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物鏡和目鏡經過這些象差校正後,不僅圖象清晰,並可在較大的範圍內保持其平面性,這對金相顯微照相尤為重要。因而現已廣泛採用平場消色差物鏡、平場復消色差物鏡以及廣視場目鏡等。上述象差校正程度,都分別以鏡頭類型的形式標誌在物鏡和目鏡上。
光源 最早的金相顯微鏡,採用一般的白熾燈泡照明,以後為了提高亮度及照明效果,出現了低壓鎢絲燈、碳弧燈、氙燈、鹵素燈、水銀燈等。有些特殊性能的顯微鏡需要單色光源,鈉光燈、鉈燈能發出單色光。 照明方式金相顯微鏡與生物顯微鏡不同,它不是用透射光,而是採用反射光成像,因而必須有一套特殊的附加照明系統,也就是垂直照明裝置。1872年蘭(V.vonLang)創造出這種裝置,並製成了第一台金相顯微鏡。原始的金相顯微鏡只有明場照明,以後發展用斜光照明以提高某些組織的襯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