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黑斑病

金瓜黑斑病

金瓜黑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葉片染病初生水漬狀淡白色至褐色小圓形病斑,擴展後常現同心輪紋,葉背面病斑上可見明顯的褐色邊緣,病健部分界明顯,病情嚴重時可融合成大斑,致部分或全葉乾枯。因此又稱葉枯病。果實染病初現水漬狀褐色小斑,後稍凹陷,形成黑色大斑,病情嚴重的可深達果肉,引起果腐,濕度大時,病部長出黑灰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的病瓜內全部充滿黑霉,無法食用。

信息

中文學名:金瓜黑斑病
..

病原中文名:瓜果腐霉
病原分類地位:鞭毛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苦瓜
主要為害部位:莖基部

為害症狀

育苗期易發病。苗期染病露出土表的莖基部或胚軸中部初呈水漬狀,後變為黃褐色,病苗往往子葉尚未凋萎,幼苗即猝倒在地面上,病部變為黃褐乾枯或縮為線狀,濕度大的,病部附近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

病原形態特徵

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在CMA上菌叢白色綿狀,菌絲體發達,具分枝無隔膜,菌絲寬3~7微米;
..
遊動孢子囊頂生,膨大成形狀不規則的姜瓣狀,萌發後形成球狀泡囊,泡囊內含遊動孢子8~29個,遊動孢子腎形雙鞭毛,休止時呈球狀,大小11~12微米;藏卵器頂生球狀,無色,大小18~36微米,雄器同絲或異絲生,近橢圓形;卵孢子球形光滑,不滿器,淺黃色,直徑17~28微米。德里腐霉病菌以卵孢子、菌絲體等隨病殘體在12~18厘米表層土壤中越冬。春季條件適宜時,卵孢子萌發形成芽管直接侵入幼莖,或芽管形成孢子囊,以遊動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到幼苗上,從莖基部侵入。高濕條件下,病菌可大量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進行再次侵染。病菌在10~12℃土溫最適,孢子囊和遊動孢子形成適溫為18~20℃,30℃以上病菌受到抑制。幼苗子葉期或子葉展開之際為染病敏感期,3片真葉後發病較少。一般幼苗如遇低溫陰雨天氣,有利於發病。此外,床土消毒不徹底、播種過密、光照不足、通風不良、澆水過多等均有利於該病的發生。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厘米表土層越冬,並在土中長期存活。翌春,遇有適宜條件萌發產生孢子囊,以遊動孢子或直接長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營腐生生活的菌絲也可產生孢子囊,以遊動孢子侵染瓜苗引起腐霉猝倒病。田間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產出孢子囊及遊動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濺射傳播蔓延,病菌侵入後,在皮層薄壁細胞中擴展,菌絲蔓延於細胞間或細胞內,後在病組織內形成卵孢子越冬。該病多發生在土壤潮濕和連陰雨多的地方,與其他根腐病共同為害。以下情況容易發病:營養土帶菌或營養土中有機肥帶菌;種子帶菌;苗床地勢低洼積水;營養缽澆水過多,致使營養土成泥糊狀、種芽不透氣;長期陰雨、光照不足、高溫高濕。

防治方法

(1)苦瓜猝倒病嚴重地區,採用統一供苗的辦法。
(2)選用成都大白苦瓜、湖南的89—1苦瓜、89—3苦瓜等耐寒品種及江門大頂、英引苦瓜、夏雷苦瓜等耐高溫高濕品種,可減輕發病。
(3)適期播種,苦瓜喜溫,氣溫高於10℃才能正常生育,因此播期不宜過早,北方以4月上旬播種於棚室為好,苗期20~30天。 (4)苦瓜種皮厚且硬,在早春低溫條件下出苗困難,整齊度差,在土壤中持續時間長易染病。因此應在播種前採用機械破傷法。用鉗子夾使種殼破裂,但不能把種殼去掉,發芽勢明顯增強。
(5)用50%雙氧水浸種3小時,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後播種,適於大面積套用。
(6)播前將種子置於56℃溫水中浸泡至自然冷卻室溫後,再繼續浸24小時,然後置於30~32℃條件下催芽,芽長3毫米時播種。 (7)為培育壯苗防止猝倒病,播種後應蓋一層營養土,澆足水後蓋膜保溫保濕,出苗後噴0.2%~0.3%的磷酸二氫鉀2~3次,增強抗病力
(8)必要時可噴灑69%安克錳鋅水分散粒劑或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