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玻璃天雞式水盂

金星玻璃天雞式水盂

清乾隆年間玻璃器的精品。

名稱: 金星玻璃天雞式水盂
製造年代: 清乾隆年間
規格:長21.5cm,高15cm。
材料: 玻璃
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水盂天雞形,鴨嘴,羊須,鳳尾,曲臥回首,羽飾精緻華美。
天雞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鳥,《古小說鉤沉》載:“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雞,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雞則鳴,群雞皆隨之鳴。”採用天雞造型是取其神威以保平安之意。
這件金星玻璃天雞式水盂造型奇特、製作精細、紋飾細緻而精美,金星閃爍,華美異常,實為清乾隆年間玻璃器的精品。
金星玻璃,亦稱金星料或溫都里那石,因在深茶色或紅褐色玻璃體內有點點金星閃爍而得名,是在西方傳教士紀文、汪執中的參與和指導下,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於乾隆六年(另一考據為乾隆七年)燒造成功的。就其製造方法而言有兩種不同的認識,其一認為金星玻璃是在熔融過程中的玻璃料中撒入金粉,然後製成塊料,再根據器物的設計需求,將塊料剖割、切削、琢磨成器;其二認為其製造原理是利用某些金屬,如銅等物質在玻璃中溶解度很小的特性,從而可在一定溫度下從玻璃中提取,獲得金屬色澤的閃光。
由於對金星玻璃料的製作方法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因此就其器物的製作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其一認為金星玻璃器是由金星料塊經切割、琢磨而成的;其二則認為它是利用失蠟鑄造法製成的。失蠟鑄造法大約在出現在戰國時期,最遲不晚於西漢出現,它同范鑄法一樣是脫胎青銅器的鑄造技術,而解決了范鑄法所出器物器型簡單的問題。失蠟鑄造法簡單的說來,就是先用石蠟製造器型,然後利用蠟模翻制出石膏或陶等材質的模具,再進行玻璃熔液的灌注,由此便可生產出造型複雜而細膩的玻璃器了。此種玻璃鑄造法在當代仍被法國,台灣等地的製造商所採用,多用來製造器形、紋飾較複雜的仿古作品與藝術作品,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