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承珍

金承珍

金承珍是太極拳名家,生於1912年,系廣西合浦縣廉州鎮金屋村人(今合浦縣東坡醫院一帶),自幼酷愛武術,學過南拳。 在合浦縣石康鎮水庫旁,一座墳墓的墓碑引得過往人駐足觀看,碑上刻著墓中人的生平和眾多弟子學生的名字,這座墳墓就是合浦縣已故太極名家金承珍先生的英靈棲息地。

基本信息

影響

說起金承珍其名,很多圈外人士可能不知,因他中年雙目失明,多年隅居石康一角,交遊不廣,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但說起當年的石康鎮太極拳師金先生,合浦縣很多三、四十歲以上的人就會景仰不已。金承珍一生命途坎坷,卻能淡泊明志,專研太極功夫,傳承太極文化,拳藝精湛,為人慈善,學識很好,深受當地人民的尊重。

生平事跡

廣州學拳,名師親授

1934年考入國立廣東省法科學院,在廣州接觸過太極拳,同年,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被後人稱為楊式太極拳集大成者楊澄甫先生應陳濟棠之邀,南下廣州為部隊和公安局教拳。金承珍聞迅,遂起拜師學藝之心,多方奔走請求,然學習班名額已滿,無法安排。

後來,楊澄甫感其誠,破例在法科學院再開一個學習班,由金承珍任班長。楊澄甫及其長子楊守中先生親自到班授拳,金承珍十分珍視名師傳藝,學拳非常刻苦認真,受到楊守中的讚揚。

二年後,學拳結業,金承珍學會了楊式太極拳架、推手、器械,已學有所成。

人生波折,始志太極

金承珍年輕時志向遠大。法科學院畢業後,1936年,他東渡日本,留學於東京政治大學法律系。課餘練拳不綴。正當他意氣風發時,沒想天有不測風雲,他發現自己看書時視力有問題,經東京帝大醫院眼科醫生檢查,證實患有先天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病,日本和德國醫生斷言他可能不到40歲就會失明。這意想不到的災難使金承珍驚呆了,想到自己壯志未酬,而雙目失明,將有何為?於是,他匆匆結束學業,1937年回國。

據他後來對弟子說,在歸國輪船上,他獨倚船欄,面對萬傾碧波,想到前途茫茫,萬念俱灰,真想一死了之,後轉念一想,“天生我才必有用”,雖然不能報效國家,但能把所學的楊式太極拳傳播社會,強健民眾,也不失為一大善事。

在人生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金承珍把人生定位在太極拳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他冷靜下來,頭腦清醒了,輕生的念頭消失了,海風吹來,胸中頓感開闊許多。金承珍回到廣州,其時楊澄甫已逝,他再學於楊守中先生,精練太極劍和推手,功力又有新進展。三年後返故里。

面對逆境,順其自然

1976年粉碎四人幫,舉國歡騰,金承珍也賦詩一首“近日有感”抒懷,其中首句“食粥點鹽挨”形象概括了他當時的清貧生活。

40歲後,正如日本醫生所言,金承珍雙目失明了,喪失了勞動能力,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壓力很大,後來,他患了頸淋巴結核,老伴又有重度神經衰弱和脈管炎,小兒子又患精神分裂症,一家三口,老弱病殘,沒錢治病,全靠老伴陳媛才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常常“食粥點鹽挨”。他在一首詩中自嘲:“一病竟如是,一貧竟如此,徘徊搔白首,嘆負平生志”。

在艱苦的環境中,金承珍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態度,以太極拳的松靜自然、虛空無為的精神對待生活壓力,堅持練拳自娛,獨得其樂。他常說“境由心生”,認為心力可改變環境,一個人面對困境,如能泰然處之,順其自然,漸漸就不覺苦,久之自有解決困境的辦法。反之,就是身處最好的環境也會覺得苦不堪言,這叫做“心理影響生理”。

金承珍就是這樣,把太極拳陰陽轉化的原理用在生活中,取得心理平衡。面對逆境,保持平和,順其自然,堅持修練太極拳和太極氣功,漸漸治好頸淋巴結核,老伴和他一起練拳,也慢慢恢復健康。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何由使我還健康?曾得真傳太極拳,修練氣功兼動靜,自強不息治身心”。

精研太極,成就斐然

金承珍回歸故里後,決定把太極拳當作一生的事業,以之服務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堅持練拳,不斷總結,功夫日益精深,不少人慕名前來切磋,都敗於他手下,心服口服。當地有位李姓拳師,知金承珍得名師傳授,便要與他較量。兩人一交手,李拳師一下跳到金承珍的側面,用“猛虎推山”攻來,金承珍原地稍轉身,右手粘住對方雙手,一引一提,一招“玉女穿梭”,將對方打出一丈多遠,李拳師折服說“太極拳果然厲害”。凡與金承珍較量的人,搭上他的手都無法走脫而失敗,不少挑戰者被摔出一丈多遠,爬起來還覺得莫名其妙。更多的時候,是其妻代其出手,也屢次獲勝。太極拳師“金先生”的名氣也漸漸大起來。

金承珍不但在太極拳的實踐上有成就,在理論上也有很大創新。他非常重視太極拳理論研究,雙目失明後,就由弟子把最新的太極拳理論讀給他聽。金承珍不斷總結、探索、創新。

1979年,他創作了七言一百二十句的《太極拳歌》寄給中國太極拳名家顧留馨,以詩歌的形式,把太極拳的拳理、練法、技擊作用形象化地表達出來,顯示了他在文學上、拳藝上的功底。顧留馨把它視為珍品收藏起來,並寫文字高度評價金承珍,說他“不幸雙目失明,仍堅持練習太極拳,至今垂四十年,在合浦指導太極拳,從學者眾,近作《太極拳歌》,身殘志堅爰利之”,這種積極探索的精神“殊為難得可貴”。

1982年《武林》雜誌發表了金承珍的《太極拳歌》,引起太極拳界普遍的關注。

1983年,金承珍創作《太極拳螺鏇運動》,這套放鬆功法被稱為“太極縮影”,練法簡便,作用顯著,使全身206塊骨頭都得到有效鍛鍊。《螺鏇運動》在1983年《武林》雜誌發表後,在社會上便很快流行起來,對民眾健身運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傳承太極,造福社會

金承珍在合浦縣石康鎮定居、練拳時,很多人還不知道太極拳,自從找他切磋的人不斷落敗後,人們才驚訝太極拳的神奇。漸漸有人跟他學習太極拳。金承珍均悉心指導,認真傳授。他教學嚴謹,要求學員一招一式必須做到規範,並反覆檢查、糾正學員的招式。雙目失明後,他就用手摸學員的姿勢,發現動作不準確,馬上糾正,直到學員動作規範了,他才教下一個動作。學員常常兩三天才學一個動作。他的學員動作都比較規範。

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他在石康鎮義務教拳幾十年,從學者甚眾,學員遍及南寧、欽州、北海、合浦各地,人們開始認識太極拳強壯體質、平和氣性、化育身心、增強智慧、衛身禦侮的功能,增強了練習太極拳的興趣。

金承珍的事跡感動了不少太極名家,太極名家顧留馨先生對他非常讚賞,常與他書信來往,交流太極拳修練心得。1979年,楊澄甫著名弟子傅鍾文之子、楊式太極拳名家傅聲遠專程從上海到合浦看望金承珍,並在合浦組建了永年太極拳社合浦分社,推舉金成珍做名譽會長,這對北海、合浦的太極拳健身運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88年10月,金承珍辭世,他的弟子和學生自發捐資為他在石康鎮修了一座墳墓,勒石志其生平。每到清明,他的傳人以及當地民眾手捧鮮花到他墓上拜祭,以紀念這位善良慈愛、身殘志堅、傳承太極、造福社會的老人。

成就

金承珍去世後,他的傳人秉承他的精神,一方面繼續精修太極功夫,一方面大力弘揚太極拳。金承珍弟子中不少人已具有一定功夫,得到社會認可,有些弟子還獲得國家五段、六段拳師資格,有些弟子為市、縣太極拳運動裁判員。1999年,他的傳人在石康鎮成立合浦縣楊式太極拳協會,會員有二百多人,有力推動了合浦縣太極拳的發展,如今,他的傳人在廣西各地傳拳,為楊式太極拳在桂南乃至廣西的發展、為民眾性的健身運動作出貢獻,贏得了民眾的尊敬。

金承珍的太極宗師墓 金承珍的太極宗師墓

當年在歸國船上萬念俱灰的青年,一個念頭使他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氣,機緣巧合,他遷居石康,在這個小鎮點燃楊式太極拳的星星之火,如今已在八桂成燎原之勢,這是金承珍始料不及的。金先生英靈有知,當可含笑九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