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全傳

1924年·出生 1936年·國小 1976年·真實的人生

基本信息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頁碼:242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508047720
·條碼:9787508047720
·版次: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內容簡介

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人們一直在如何評價他的問題上爭論不休。在我看來,金庸是否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或者是否是一位經典的作家,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群體能夠裁定的,只有時間可以證明:100年或更多年後,我們這個時代流傳下去的是什麼作品。目前,我們能夠面對的只是一些已經存在的事實:比如金庸小說的巨大發行量,以及被廣泛而反覆地改編成影視劇,更令人驚奇的是,金庸小說還不斷地被作為網路遊戲的資源。當代沒有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夠像金庸的作品那樣超越了媒介的限制,以報紙連載、圖書、影視、網路遊戲的方式得到如此多元而廣泛的傳播。

作者簡介

費勇:1984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現供職於廣州電視台,暨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作家》雜誌編委。主要學術領域為批評理論與文化研究,出版的學術著作有《言無言——空白的詩學》、《我看張愛玲》等,在《中外文學》(台灣)、《明報月刊》(香港)、《讀書》、《天涯》、《文學評論》等雜誌發表論文60餘篇。近年從事散文創作,出版的散文集有《零度出走》《我的江南》、《自以為燈》等。

編輯推薦

他是如何創業的?他是如何寫作的?他在生活中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小說中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玄機?全書遵時順勢,謹從史實,傾情解密一叫查良鏞的江南才子如何成為一代報業大亨,成為一個聞名全球的一代武俠小說宗師金庸!

目錄

1726年·祖先
1886年·祖父
1924年·出生
1936年·國小
1939年·中學
1943年·大學
1946年·《東南日報》
1947年·《大公報》
1950年·選擇
1953年·副刊的天地
1955年·武俠小說家
1957年·電影編劇
1959年·《明報》
1965年·倪匡
1966年·明報王國
1967年·胡菊人
1972年·封筆
1973年·台灣
1976年·真實的人生
1980年·董橋
1981年·鄧小平
1985年·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1993年·北國初春有所思
1994年·退隱
1994年·金庸熱
1995年·與池田大作對話
1996年·西湖夢
1999年·人文學院院長
2000年·在嶽麓書院演講
2003年·華山論劍
2005年·高中語文教科書
2007年·完成了又一次的修訂
2008年·還在劍橋讀博士
附說之一:金庸小說里的那些英雄
附說之二:金庸小說里的那些美女
附說之三:似真似幻《俠客行》
附說之四:大徹大悟《鹿鼎記》
附錄之一:金庸小說改編成電視電影一覽表
附錄之二:金庸生平大事記
主要參考文獻
……

序言

第一,無論是作為一位成功的報人查良鏞,還是作為小說家的金庸,從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的今天,他在中國文化生活中所起到的巨大影響,確實可以用“傳奇”兩個字來形容。我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接觸到金庸的小說的,由喜愛進而思考金庸的小說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意義。這種思考引導我跳出五四時期形成的那一套所謂的新文學觀念,而發現一個更廣闊的文學世界,尤其是發現了中國現代文學與古典文學以及民間文學之間,一直暗藏著巨大的源流,一脈相承。1993年,我曾經寫過一本很不成樣子的談論金庸生平和作品的小書。如果說在那個時候,所面對的問題是資料的匱乏,那么,在今天,問題已經變成了:如何從龐雜的資料中去尋找到金庸真正的身影?對我而言,一本真正的深入金庸內心世界的傳記,還是一個不可及的理想。因此,我採用了最平實的辦法,就是用了編年體的寫法,儘可能展現原始的材料,避免主觀的描述,讓材料自己去說話,讓讀者自己去判斷。通過幾個關鍵的年代,把金庸生平中的重要時刻予以展現。之所以把具體的年代作為線索,是想提醒讀者,如果把金庸個人的生活經歷與大的時代背景相聯繫,也許能夠理解他為什麼能夠寫出那樣的作品,以及那樣的作品為什麼在我們這個時代受到如此廣泛的歡迎。
第二,關於金庸,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人們一直在如何評價他的問題上爭論不休。在我看來,金庸是否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或者是否是一位經典的作家,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群體能夠裁定的,只有時間可以證明:100年或更多年後,我們這個時代流傳下去的是什麼作品。目前,我們能夠面對的只是一些已經存在的事實:比如金庸小說的巨大發行量,以及被廣泛而反覆地改編成影視劇,更令人驚奇的是,金庸小說還不斷地被作為網路遊戲的資源。當代沒有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夠像金庸的作品那樣超越了媒介的限制,以報紙連載、圖書、影視、網路遊戲的方式得到如此多元而廣泛的傳播。
第三,因此,金庸作品在當代的實際影響力是值得我們去仔細探究的,或者說,20世紀60年代以來,金庸小說對於華人的精神世界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以及為什麼在華人世界受到如此歡迎,是值得探究的問題。我個人的基本看法是,在中國社會和文化從古典向現代轉型的深刻變化過程里,金庸以武俠小說向古典中國作了一次深情的回眸。當20世紀60年代,與中國內地隔絕的香港的讀者以及海外的讀者,讀到金庸小說時,一定恍惚之間回到了古典中國,回到了那夢中的神州大地。到80年代,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國人,初讀金庸的小說,也是突然發現了一個瑰麗的古典中國。因此,金庸的武俠小說,超越了武俠,甚至小說的範疇,成為一種“文化的鄉愁”,是大家已經永遠失去了的“家園”。金庸用文字,用奇異的故事,把這個“家園”永遠定格,成為我們不朽的記憶。

文摘

1726年·祖先
金庸《鹿鼎記》第一回:查繼佐,字伊璜。這一天家居歲暮,命酒獨酌,不久下起雪來,越下越大。查伊璜獨飲無聊,走到門外觀賞雪景,只見有個乞丐站在屋檐下避雪,這丐者身形魁梧,骨骼雄奇,只穿一件破單衫,在寒風中卻絲毫不以為意,只是臉上頗有郁怒悲憤之色。查伊璜心下奇怪,便道:“這雪非一時能止,進來喝一杯如何?”那乞丐道:“甚好!”查伊璜邀他進屋,命書童取出杯筷,斟了杯酒,說道:“請!”那乞丐舉杯便乾,贊道:“好酒!”
這位查繼佐,是金庸的先祖。金庸的真名查良鏞,是江南望族查姓家族的後裔。據《姓苑》,春秋時代齊頃公的兒子的封地在楂邑,是為查姓的起源。另有說法查姓源於楚國某公族大夫的封地查邑。據《查氏族譜》和《查氏新安譜》,查姓在宋代居於婺源,元代由第六十七世孫查瑜帶著家人遷移到浙江嘉興,不久又遷移到海寧袁花鎮龍山東南,並將居住地名為查家橋。這是海寧查姓的開始。
查繼佐(1601—1676)是海寧查姓的第11代。在《聊齋志異》與《觚勝雪蓮》中記載有關查伊璜的故事,大致是他與吳六奇將軍的神交。在《鹿鼎記》中,被金庸發展成一段生動、有趣的情節。蒲留仙稱伊璜先生:“厚施而不問其名,真俠烈古丈夫哉!”《觚勝雪蓮》中稱其為:“才華豐艷,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想見查伊璜先生的風采。
《鹿鼎記》第一回所寫,是1662年即康熙元年湖州南潯莊廷(釒龍)明史案。雖然用了小說的筆法,但完全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莊廷銑明史案是清初最大的文字獄案。文字獄並非滿人的創造,而是漢文化的固有產物,周代的周厲王就利用文字給人治罪。最大規模的文字獄有三次:一是南宋初年,二是明代初年,三是清代初年。尤以明清最為登峰造極。朱元璋只要在詩文或奏章里看到“光”、“僧”等字樣,就要把作者殺掉或下獄,因為他認為這是人家在嘲諷他曾經做過和尚。清代的順治、康熙、雍正時期,都有過非常嚴酷而且影響巨大的文字獄案,與海寧查家有關的就有兩起。第一起就是查繼佐受到明史案的牽連。明史案的起因是湖州富商莊廷銑邀請一些浙江名士編撰了《明史輯略》,書中所用紀年都用南明的稱號,還記錄了許多抗清事跡,明顯表露出對於異族統治的不滿。該書由莊的岳父朱佑明出資刊印,出版時在書中列了江南18位名士的名字,其中就有查繼佐,但事實上,他並沒有參與該書的編寫。
後來因為吳之榮的告狀,清朝廷派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