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台上婦女排

金剛台上婦女排

1935年6月,中共皖西道委(道委書記劉明榜)、中共商(城)南縣委領導婦女排和游擊隊,轉移到大別山金剛台的朝陽洞,紅軍家屬和當地進步婦女組成“金剛台上婦女排”,堅持武裝鬥爭,保衛紅色根據地。“金剛台上婦女排”的戰士們,住山洞、吃樹皮、嚼草根,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奮勇衝殺,以驚人的毅力與無情的大自然和疾病進行頑強鬥爭,有力地配合了商南縣委和游擊隊、便衣隊堅持根據地鬥爭,直到最後勝利。婦女排的史玉清、袁翠明、范明、彭玉蘭、方立明、胡開彩、陳發新、吳繼春被人們譽為“金剛石上英雄八姐妹”。金剛石滿山上的足跡和彈跡,記載著她們的英雄業績。2009年末,河南商城縣文物普查隊在該縣金剛台鄉劉小坳村金剛台山上,發現“金剛台上婦女排”舊址。

簡介

金剛台上婦女排金剛台上婦女排

1935年6月,中共皖西道委(道委書記劉明榜)、中共商(城)南縣委領導婦女排和游擊隊,轉移到大別山金剛台的朝陽洞,紅軍家屬和當地進步婦女組成“金剛台上婦女排”,堅持武裝鬥爭,保衛紅色根據地。在革命的緊要關頭,商城縣金剛台成為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鋼鐵堡壘。在敵人千百次搜山、封山,在沒有糧食、沒有鹽、沒有衣服、沒有藥品的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金剛台上婦女排”的戰士們,住山洞、吃樹皮、嚼草根,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奮勇衝殺,以驚人的毅力與無情的大自然和疾病進行頑強鬥爭。在血與火、刀與劍的生死搏鬥中奉獻著青春、熱血和血肉之軀,打退了敵人數百次的“圍剿”和搜山,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金剛台游擊戰爭,有力地支持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贏得了“金剛台紅旗不倒”的英雄讚譽。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金剛台上婦女排”編入新四軍第四支隊,開赴抗日戰爭的主戰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金剛台上的豹子岩成立了新的紅25軍,堅持大別山區革命鬥爭。

相關史實

在鄂豫皖三省邊陲,金寨縣的西北部,有一座高入雲端、巍峨險峻、滿是奇峰怪石的石磨形大山,它就是六月炎天穿棉襖、十冬臘月凍死雞的金剛台。它不僅是“採茶、割漆、挖草藥,一天出三寶”的寶山,而且還是一根砍不斷、摧不垮的革命大旗桿。

金剛台海拔1584米。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便於武裝鬥爭的開展。1934年秋紅二十五軍長征後,在這人跡罕至、野獸群居的大山上留下的革命力量,面對飢餓、寒冷、流血犧牲的嚴重威脅,堅持著艱苦的戰鬥,出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留下了“金剛台紅旗不倒”的佳話。

1935年3月和6月初,皖西北第一、二路游擊師在敵人反覆“清剿”下,分別從赤南、赤城東移到霍山、潛山、太湖地區。敵人遂進一步侵占赤南、赤城兩塊根據地。留下堅持鬥爭的黨員和革命武裝的活動範圍逐步縮小,最後在難以立足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上了金剛台,共同在根據地內堅持鬥爭。當時流傳的一首民謠反映了這些革命者的心聲:青山綠水陡石崖,為了革命上山來,堅決與敵斗到底,誓死保衛蘇維埃。

為建立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經紅二十八軍政委高敬亭批准,6月下旬由中共皖西北道委派來的紅軍幹部邱玉生和赤城縣委臨時負責人張澤禮共同主持,在金剛台鐵瓦寺召開赤城、赤南兩縣幹部會議,決定將赤城、赤南兩縣合併,成立中共商南縣委,邱玉生任書記,張澤禮為副書記(不久任書記),餘緒龍、陸華宏、徐其昌、雷維先、史玉清、杜立保為委員。縣委決定:以金剛台為依託,廣泛發動民眾,繼續堅持鬥爭,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打擊與牽制敵人,為主力紅軍籌集給養並配合戰鬥。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商南縣委立即組建革命武裝。商南縣委在組建商南遊擊大隊的同時,為了便於行動,將地方黨政幹部中的女同志,原紅軍醫院的部分護士和紅軍家屬約30多人,編成婦女排,由排長袁翠明和縣委委員史玉清具體負責,堅守在金剛台上,牽制敵人,打擊敵人。

在那艱苦的歲月里,婦女排很少有糧食和食鹽,開始時還可打擊土豪、找關係到敵占區搞到一點,但後來由於敵人封鎖越來越嚴,只能靠野菜、野果充飢,冬天就只能吃草根樹皮野菜度命。她們穿的只有一身破衣服,常年露宿山林,牽制敵人,對付敵人的不斷搜山“圍剿”。

彭玉蘭等醫務人員克服無醫、無藥、無醫療技術等困難,用山茶、草藥煮沸代替消毒藥水,用鹽水清洗傷口,用南瓜瓢子經處理後代替消炎解毒敷料,千方百計地救治護理傷員。便衣隊的陸化宏,到敵占區搞糧食,途中同敵遭遇頭部負重傷,因為無醫無藥,傷口嚴重腐爛,送到婦女排養護,經婦女排用草藥貼敷,精心護理,終於傷愈歸隊。婦女排的老肖負傷時,她們就用針、獸骨片代替手術刀,取出子彈,用草藥治癒了傷口。1936年夏,蘇仙石便衣隊中敵埋伏,戰士小邢在激戰中腿負重傷掉隊失蹤。史玉清帶領婦女排部分人員翻山越嶺,10多天后,終於找到了小邢,把他抬回來。由於是夏天,他傷口裡生了蛆蟲,經過幾個月的護理,傷愈歸隊。婦女排就這樣陸續護理了幾十名負重傷的革命戰士重返前線。

敵人為了撲滅金剛台上的革命火種,除了大規模搜山外,1937年春,在金剛台主峰修建碉堡,駐剿、搜剿同時進行。婦女排為了牽制敵人,日夜不停地轉移,攀緣在金剛石的深山密林和野獸出沒的地方。在敵人的一次搜剿中,婦女排被衝散了。史玉清、陳宜清等4人在尋找婦女排的途中,被敵人包圍。她們4人便從幾丈高的岩石上溜下深澗,史玉清攀著樹枝落到一個亂石林中。陳宜清等3人為了掩護史玉清,暴露了自己,被敵人抓走。婦女排里唯一的一位男同志老李,60多歲了,兒子當紅軍長征走了,老伴死了。婦女排衝散後,他和袁翠明排長,尋找史玉清、陳宜清等人,途中被敵人發現,老李為了掩護袁翠明被捕,敵人嚴刑拷問婦女排下落,他至死不說,最後被敵人割了頭顱,壯烈犧牲。

“山溝石洞是我房,樹枝稻草蓋身上,山菜野果能當糧,三天不吃打勝仗”。在三年游擊戰爭的艱苦歲月里,婦女排在金剛石上吃野菜,嚼草根,穿密林,臥冰雪,機智勇敢地同敵人周旋了3年之久,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牽制了大批敵人,有力地配合了商南縣委和游擊隊、便衣隊堅持根據地鬥爭,直到最後勝利。婦女排的史玉清、袁翠明、范明、彭玉蘭、方立明、胡開彩、陳發新、吳繼春被人們譽為“金剛石上英雄八姐妹”。金剛石滿山上的足跡和彈跡,記載著她們的英雄業績。

影響

“金剛台上婦女排” 舊址已開發成為紅色旅遊景點,為宣傳紅軍洞群的革命歷史提供了有益的實物資料,具有文物研究價值,石洞保存完好,並立有標誌說明。

舊址

2009年末,河南商城縣文物普查隊在該縣金剛台鄉小坳村金剛台山上,發現“金剛台上婦女排” 舊址。 朝陽洞、女人洞、水簾洞、大石棚等二十多個洞群被人們稱為紅軍洞群,該洞石為自然山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