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鯽魚

野生鯽魚文字

名稱:野生鯽魚
綱:
科:
英文名:
拉丁名: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一般體長15~20厘米。體側扁而高,體較厚,腹部圓。頭短小,吻鈍。無須。鰓耙長,鰓絲細長。下咽齒一行,扁片形。鱗片大。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後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尾鰭深叉形。一般體背面灰黑色,腹面銀灰色,各鰭條灰白色。因生長水域不同,體色深淺有差異。
腹部背部是白的,背部是黑的.天敵從水上方往下看,由於黑色的魚背和河底淤泥同色,故難被發現;天敵若從水下方往上看,由於白色魚肚和天顏色差不多,故也難被發現;經常看到有些文章里形容清晨時分“東方泛起了魚肚白”,就是這個道理。屬於保護色!

品種介紹

一、經過選育的我國地方優良鯽魚品
1.高背鯽。高背鯽魚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雲南滇池及其水系發展起來的一個優勢種群,具有個體大、生長快、繁殖力強等特點。因背脊高聳而得名。個體最大3000克,親水性強,不宜在內地飼養。
2.方正銀鯽。方正銀鯽原產於黑龍江省方正縣雙風水庫,是一個較好的銀鯽品種。方正銀鯽背部為黑灰色,體側和腹部深銀白色,最大個體重1.5千克,一般在0.5~1千克左右。
3.彭澤鯽。彭澤鯽是由江西省水產科技人員選育出的一個優良鯽魚品種,肉味鮮美、含肉率高、營養豐富。體型豐滿,易運輸,易暫養,易上鉤,利於活魚上市,也是一種生產和游釣兼可發展的魚類。
4.淇河鯽。淇河鯽因產於河南省北部一條東西流向的山區性河流淇河而得名。淇河常年不結冰,1—2月份時,水溫仍在10℃以上,淇河河床兩岸水草叢生。優良的生態環境,為淇河鯽的生長、繁殖創造了良好條件。淇河鯽肉嫩味美,據古籍記載,淇河鯽和香稻米、絲蛋一起,是當地的三大貢品。
除上述幾種經濟價值較大的優良鯽魚外,還有江蘇省六合縣的龍池鯽魚,產於內蒙古海拉爾地區的海拉爾銀鯽等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個體大、肉嫩、味美,均深受當地民眾所喜愛。
二、雜交鯽魚品種
1.異育銀鯽。它是以方正銀鯽為母本,以興國紅鯉為父本,人工交配所得的子代。異育銀鯽比普通鯽魚生長快2~3倍,生活適應能力強,疾病少,成活率高,既能大水面放養,又能池塘養殖,是非常好的人工繁育品種。
2.雜交鯽魚。以方正銀鯽為母本,太湖野鯉為父本“雜交”而獲得的子代。試養表明,它雜交優勢明顯,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個體大、食性廣、病害少、肉味鮮美等優點,受到生產單位的普遍歡迎。適合於內塘、外盪、河浜以及湖泊圍養,是一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較好的養殖新品種。
三、引進的鯽魚品種
目前,中國引進的外來鯽魚品種只有原產於日本琵琶湖的白鯽,是一種大型鯽魚。白鯽適應性強,能在不良環境條件下生長和繁殖,對溫度、水質變化、低溶氧量等均有較大的忍受力。最大個體在1000克左右。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鯽魚品種較多,如果需要區分野生鯽魚和養殖鯽魚可以參照以下方法:首先,看魚的個體大小。一般養殖的鯽魚上市規格比較大,尤其是選育和雜交的品種,個頭會比較整齊。野生鯽多為大水體捕撈或垂釣而來,個頭大小不齊,而且普遍偏小,住往只有養殖鯽魚的一半大小。其次,看魚的體型。養殖的鯽魚一般背脊隆起,身體較寬,而野生鯽魚身體紡錘型非常明顯,頭較小。再次,可以看魚的體色。養殖的鯽魚體色較淺,側面以銀白色的居多,野生的鯽魚體色發淺黃,體表光亮。
四、最新鯽魚品種
湘雲鯽、湘雲鯉是由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劉筠院士為首的課題組,套用細胞工程技術和有性雜交相結合的方法,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培育出來的三倍體新型魚類。與其它鯽魚和鯉魚相比,
湘雲鯽、湘雲鯉具有如下優良特性:
性腺不育 湘雲鯽、湘雲鯉為異源三倍體新型魚類,自身不能繁育,可在任何淡水漁業水域進行養殖,不會造成其它鯽、鯉魚品種資源混雜,也不會出現繁殖過量導致商品魚質量的下降。
生長速度快 實踐表明,湘雲鯽生長速度比普通鯽魚品種快3-5倍,當年魚苗最大生長個體可達0.75kg;湘雲鯉的生長速度比普通鯉魚快30%-50%,當年魚苗最大生長個體可達1.7kg。
雜食性,攝食力強,養殖成本低 湘雲鯽、湘雲鯉為雜食性魚類,湘雲鯽兼有濾食浮游生物的特點,比其他鯉、鯽魚品種餌料利用率高,同時由於無生殖腺的發育,因此所攝取的營養全部用於生長。
成活率高,抗病力強 湘雲鯉夏花魚種成活率在90%以上,冬片魚種成活率可達98%以上。試驗表明,湘雲鯽、湘雲鯉抗病力強,從未發現大規模感染疾病的現象。
耐低溫、低氧 湘雲鯽、湘雲鯉一般不會因為“泛塘”而導致魚苗大量死亡,適宜高密度池塘精養、網箱及稻田養殖等。湘雲鯽、湘雲鯉在水溫10℃以上即可攝食生長,延長了生長期,在北方地區當年也可養成商品魚。
體形美觀、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 湘雲鯽、湘雲鯉可食部分高出普通鯽、鯉魚10%-15%,肌間細刺少,肌肉呈味胺基酸含量明顯高於日本白鯽和普通鯽、鯉魚。
(圖)野生鯽魚野生鯽魚

(圖)野生鯽魚野生鯽魚

分布地域

全國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產,江蘇、浙江一帶稱河鯽魚,東北稱鯽瓜子,湖北稱喜頭魚等。鯽魚分布很廣,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

生活習性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繁殖特點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動物圖片

(圖)野生鯽魚野生鯽魚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科學價值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經濟價值

[經濟價值]為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肉質細嫩,肉味甜美,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 13克、脂肪 11克,並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鯽魚藥用價值極高,其性味甘、平、溫,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濕利水、補虛贏、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尤其是活鯽魚汆湯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藥物不可比擬的作用。鯽魚汆冬瓜,鯽魚熬蘿蔔,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可以祛病益壽。條小的鯽魚可做酥魚。據分析,每100克鯽魚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糖0.1克,硫胺素6.6毫克,核黃素0.07毫克,尼克酸2.4毫克,鈣54毫克,磷203毫克,鐵2.5毫克。臨床實踐證明,鯽魚肉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均有療效。
醫學認為,鯽魚性味甘、溫。能利水消腫、益氣健脾,解毒,下乳。適用於脾胃虛弱,少食乏力,嘔吐或腹瀉;脾虛水腫,小便不利;氣血虛弱,乳汁不通;便血,痔瘡出血,臃腫,潰瘍等。
《本草綱目》載:“合小豆煮汁服,消水腫:炙油塗,主婦人陰疳諸瘡,殺蟲止痛;釀五倍子煅研,治下血;釀茗葉煨服,治消渴;釀胡蒜煨研飲服,治膈氣。”魚類 鯉魚
在寒風蕭蕭、冷氣襲人的冬季,鯽魚肉肥籽多,味尤鮮美,故民間有“冬鯽夏鮎”之說。我國古醫籍《本草經疏》也對鯽魚有極高評價:“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鯽魚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常食,益體補人。它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A、B族維生素、尼克酸等。據測定,每百克黑鯽魚中,含蛋白質高達20克,僅次於對蝦;含脂肪達7克。
據行家講,鯽魚下鍋前,人們往往忘不了刮鱗摳鰓、剖腹去髒,卻很少有去掉其咽喉齒(位於鰓後咽喉部的牙齒)的,這樣做出的鯽魚尤其是清燉、紅燒時,其湯汁味道就欠佳,且有的泥味較重。故鯽魚下鍋前最好是去掉其咽喉齒。 寒日食鯽魚的方法!

藝術作品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