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邊城

重訪邊城

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定於2009年6月13日在上海書城舉行盛大的張愛玲遺稿《重訪邊城》全國首發式。

基本信息

(圖)重訪邊城簡體版《重訪邊城》[張愛玲]

《重訪邊城》是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的一部遺作,也是張愛玲作品中唯一一部直接描寫台灣的作品。書中收入的張愛玲自傳式圖文集《對照記》,正是解讀早前首度公布的小說遺稿《小團圓》中種種線索與人物的最佳鑰匙。另外,除了《重訪邊城》一文,大陸版散文集《重訪邊城》還收入了《人間小札》、《編輯之癢》、《張看附記》等張愛玲的散文作品。該書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定於2009年6月13日在上海書城舉行盛大的張愛玲遺稿《重訪邊城》全國首發式。

簡介

(圖)張愛玲《重訪邊城》手跡張愛玲《重訪邊城》手跡

2008年,張愛玲作品的著作權繼承人兼遺產執行人宋以朗重新整理家中的張愛玲資料,沒想到卻找出34頁張愛玲從未發表過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這也是截至目前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篇張愛玲描寫台灣的文章。

1961年秋張愛玲曾先訪台灣,再到香港,這是張愛玲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寶島台灣。2008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的《重訪邊城》中,除了收錄《重訪邊城》外,還包括英文短本的遊記《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短篇小說《鬱金香》及散文《天地人》等四篇。

而此次大陸出版的散文集《重訪邊城》在篇目上有很大不同,除了《重訪邊城》一文外,還收入張愛玲其他10餘篇散文,而就算《重訪邊城》一文,因為校對等技術原因,也比台版多出兩句話。

出版背景

(圖)張愛玲《重訪邊城》手跡(英文版)《A Return To The Frontier》

談到《重訪邊城》的“出土”,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曾寫道:“2007年11月,母親逝世,我開始正式細心整理張愛玲的資料。當我重新閱讀那份三十四頁稿子的時候,我發現它其實是一篇完整的遊記——《重訪邊城》。文中作者提到坐飛機剛到台灣,有一個穿西裝的人問她,‘你是李察·尼克遜(即理察·尼克森)太太?’我想起在張愛玲資料中看過英文版《You are Mrs. Richard Nixon?》,原來那篇英文遊記是在1963年3月28日於美國雜誌《The Reporter》刊出的《A Return To The Frontier》。我小心比較《A Return To The Frontier》與《重訪邊城》,發現後者不是從英文版直接翻譯的,因為它新加了很多文字。”

而談到這篇散文出版,宋以朗也說過,《重訪邊城》的原稿有些混亂,可能因為還是初稿,未經修飾,不宜出版。因為宋以朗不是文學專家,所以宋以朗交給皇冠編輯,因為他們跟張愛玲合作四十多年,一定清楚張愛玲的“標準”。基於文學價值與歷史價值,他們對出版的態度是肯定的,這些就是《重訪邊城》公之於世的原因。

主要內容

《重訪邊城》全文約15000字,分成兩大部分,前半部描寫台灣,後半部寫香港在台灣部分,張愛玲先到台北,由名畫家席德進帶她走訪台北的巷弄、廟宇,她在文章中寫道:“有席德進帶著走遍大街小巷,是難求的清福。他默無一語,簡直就像你一個人逍遙自在地散步,不過免除迷路的恐慌。”

之後,張愛玲又在作家王禎和的陪同下,坐長途公共汽車到花蓮觀光,遍覽古屋城隍廟,吃到酸甜多汁的柚子,甚至夜遊妓女戶。張愛玲對花蓮美女的印象十分深刻,她說:“此地大概是美人多。一來早期移民本來是南國佳人,又有娶山地太太的高山族,至少是花蓮的阿美族比著名出美人的峇里人還要漂亮。”至於香港,張愛玲描寫當時中環的景貌,描寫尋常百姓的飲食、衣著,以及所到之處的建築、店鋪,筆下寫來活色生香,充滿了趣味。

文章選摘

(圖)重訪邊城台灣版版《重訪邊城》[張愛玲]

開篇

我回香港去一趟,順便彎到台灣去看看。在台北下飛機的時候,沒預備有認識的人來接。我叫麥先生麥太太不要來,因為他們這一向剛巧忙。但是也可能他們託了別人來接機,所以我看見一個顯然幹練的穿深色西裝的人走上前來,並不感到詫異。

“你是李察·尼克遜太太?”他用英語說。

我看見過金髮的尼克遜太太許多照片,很漂亮,看上去比她的年齡年輕二三十歲。我從來沒以為我像她,而且這人總該認得出一個中國女同胞,即使戴著太陽眼鏡。但是因為女人總無法完全不信一句諛詞,不管多么顯得與事實不符,我立刻想起尼克遜太太瘦,而我無疑的是瘦。也許他當作她戴了黑色假髮,為了避免引起注意?

“不是,對不起。”我說。

他略一頷首,就轉身再到人叢中去尋找。他也許有四十來歲,中等身材,黑黑的國字臉,濃眉低額角,皮膚油膩,長相極普通而看著很順眼。

結尾

……但是怎么會保留到現在,尤其是這全島大拆建的時候?香港就是這樣,沒準。忽然空中飄來一縷屎臭,在黑暗中特別濃烈。不是倒馬桶,沒有刷馬桶的聲音。晚上也不是倒馬桶的時候。也不是有人在街上大便,露天較空曠,不會這樣熱乎乎的。那難道是店面樓上住家的一掀開馬桶蓋,就有這么臭?而且還是馬可·波羅的世界,色香味俱全。我覺得是香港的臨去秋波,帶點安撫的意味,若在我憶舊的份上。在黑暗中我的嘴唇旁動著微笑起來,但是我畢竟笑不出來,因為疑心是跟它訣別了。

作者簡介

(圖)重訪邊城張愛玲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瑛,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張愛玲的家世顯赫,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

1931年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中,改名愛玲。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1942年香港淪陷後輟學回到上海。這之後直到1945年的四年間,張愛玲在淪陷區的上海大放異彩,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1950年代後,張愛玲經香港輾轉到美國,1973年後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直至病逝。她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封鎖》《色,戒》《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

書評

“台灣和香港,在張愛玲眼中皆屬‘邊城’,透過她的眼睛,我們仿佛穿越時光,看見了一個煥發著奇特生命力的台灣,以及舊時香港色香味俱全的尋常生活。” ——《皇冠雜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