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精神發育遲滯

重度精神發育遲滯
severementalretardation
重度精神發育遲滯(severementalretardatlon)亦稱“痴愚’,(imbeeile)。患者的智商在20~一34之間。在學齡前顯示動作笨拙,言語發育遲緩,吐字不清,只能說簡單的詞句;一般學不會自己穿衣和進食,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到6一20歲期間,可以學會簡單對話和交往,但辭彙短缺,無法建立數的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本不能進入普通國小學習。可以形成簡單的衛生習慣;通過系統的訓練,也能進行簡單的勞動。在他人的監護卜,生活可以部分自理。疾病介紹:
精神發育遲滯是指在發育期內(18歲以內),表現智力明顯低於平均水平,即低於兩個平均差——70,並存在社會適應行為缺損。而重度精神發育遲滯其智商在25——39,約占精神發育遲滯的5——10%,從小就可以發現有軀體及神經系統的異常,如產傷、感染、遺傳疾病,代謝疾病等。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軀體表現,常合併精神障礙,癲癇發作,需要醫療部門來處理,並有責任向教育、民政部門提供諮詢。

病因:就病因來說可有兩大類,即環境因素(缺乏教育)和個體因素(腦部疾病)而絕大多數精神發育遲滯的病人,都是上述兩方面的因素相互

精神發育遲滯精神發育遲滯

作用的後果,而重度精神發育遲滯除腦部疾病的依據外,也有軀體疾病的原因,許多研究證明,正常智力是由多基因決定的,一些異常基因卻可通過代謝障礙及其他病變導致智力障礙[醫學教育網整理髮布]。引起精神發育遲滯的心理社會因素主要有:社會經濟文化水平低,住房擁擠,家庭環境不穩定等。而軀體因素包括的更廣泛:如遺傳異常,胎兒期損傷,圍產期疾病,以及出生後疾病,特別是感染、中毒、外傷、物理因素和缺氧、代謝、營養障礙都是導致精神發育遲滯的原因
發病機理:就病因來說可有兩大類,即環境因素(缺乏教育)和個體因素(腦部疾病)而絕大多數精神發育遲滯的病人,都是上述兩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後果,而重度精神發育遲滯除腦部疾病的依據外,也有軀體疾病的原因,許多研究證明,正常智力是由多基因決定的,一些異常基因卻可通過代謝障礙及其他病變導致智力障礙。引起精神發育遲滯的心理社會因素主要有:社會經濟文化水平低,住房擁擠,家庭環境不穩定等。而軀體因素包括的更廣泛:如遺傳異常,胎兒期損傷,圍產期疾病,以及出生後疾病,特別是感染、中毒、外傷、物理因素和缺氧、代謝、營養障礙都是導致精神發育遲滯的原因。
臨床症狀:其智商為25——39,約占精神發育遲滯的5——10%。從小就可發現有軀體及神經系統的異常,運動功能發育很差,只能學會一些簡單的語言。經過訓練,能學會自己吃飯及基本衛生習慣。或只能在管護下生活,不能進行生產勞動,常有先天性疾病,伴發精神障礙,疾癇發作,容易感染疾病,容易夭折、給家庭、社會造成極大負擔。
診斷:智商在25——39之間,不能學習和勞動、不會計數、生活不能自理,同時言語功能嚴重受損,不能進行有效的語言交流。如有軀體疾病的原因,或伴發精神障礙,應做並例診斷。
輔助檢查:頭顱或骨骼的X線檢查、CT、核磁檢查,某些代謝、酶及內分泌的測定,同位素、腦電圖、超音波檢查,以及染色體檢查,對診斷和鑑別診斷都是有所幫助的。特別是對原發性和精神發育遲滯有所幫助,小兒智力測驗法具有重要意義,但對重度精神發育遲滯的小兒檢查極為困難,需專業人員操作進行,或進行評估。其智商在25——39之間。
治療:重度精神發育遲滯的小兒或成人,應集中進行照顧和生活訓練,以便解放更多的生產力。對有軀體原因的應進行專科治療。這種病人雖為數不多,位收容監護的任務是長期的,應給予一定的社會支持。

預防:一、評估內容精神發育遲滯的患兒處於一種長期相對穩定的臨床狀態,其智力發育的不完善或受阻幾乎伴隨終生。對此類患者可從社會交往技能、言語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獨立生活能力等多方面社會適應功能方面進行評估。二、護理要點教育訓練及護理對精神發育遲滯的患兒來說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這項工作不僅涉及家庭和醫療部門還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及社會福利部門。是一項帶有社會性的問題,應設立專門機構和學校,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對病人進行專門訓練和教育。(一)早期訓練幫助家長了解一些正常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對兒童的動作、行為、語言進行早期觀察。幫助家長判斷孩子是不是與同齡兒童有比較大的差異,如果發現落後,則需做智力測驗,知道孩子在哪方面落後及早進行早期訓練,包括動作訓練,如翻身訓練、爬的訓練、坐立、走的訓練等;發音訓練;認知活動訓練。需要幫助他們去認識周圍發生的事,提高認識世界的積極性,還要多問一些“為什麼?”“這是什麼?”以激發他們去思考,久之就會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教育家長開展早期教育要從符合孩子智力水平的基礎開始,不要求高、求快,不要用對正常兒童的期望來要求智力落後的孩子,無論患兒精神發育遲滯的程度如何,都應當讓他們有機會與正常兒童在一起活動,在共同的遊戲活動中進行模仿和學習,這對患兒是極有幫助的。(二)語言障礙和缺陷常常成為精神發育遲滯患兒思維和智力發展的桎梏,要重視對語言障礙和缺陷進行矯正,使他們能較好地掌握語言這一工具進行社會交往和交流。訓練時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要密切配合,協同進行。通過生活活動進行語言缺陷的矯正訓練,要有耐心,不能操之過急。(三)培養患兒生活自理能力輕度精神發育遲滯的孩子生活尚能自理,中、重度以上患兒生活自理困難,理解能力差,常需別人監護。但在患兒的生長發育期,他們的智力及其他精神活動還在逐漸發展,所以,對精神發育遲滯患兒進行教育、訓練尤其是在幼年期非常重要。父母對患兒應耐心、堅持不懈地教育和訓練,使他們逐漸適應周圍環境,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訓練培養患兒平時生活中的一些必要的技能,如洗臉、洗澡、入廁、穿衣服、鞋襪、整理床褥、吃飯、洗碗、收拾餐具、掃地等。(四)幫助患者進行勞動技能訓練通過勞動技術的教育和訓練使他們能自食其力,以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勞動技術教育必須適合患者的智力水平和動作發展水平,注重現實性和適應性,重視安全教育以及個別差異性。可從自我生活服務勞動培養開始如洗臉、穿衣、吃飯、掃地等,逐漸進入社會生活服務勞動技術的培養。在實際的勞動中進行日常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的教育,進而到職業技術教育,並根據患者的心理上、生理上和疾病上的差異,掌握每個人的特點進行選擇職業的指導。(五)做好患者的品德教育由於患者認識水平低,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差,常常不能預見自己的行為後果,應激能力差,往往會出現一些不自覺或不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和活動,甚至導致犯罪行為。做好患者的品德教育要遵循普通學校品德教育的基本原則。尊重病人與嚴格要求相結合,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同時還要注意患者的生理、心理特點,充分了解每位患者的缺陷,對不同情況不同處理,愛護和保護患者的自尊心,把缺陷行為和不道德行為嚴格區別開來,對患者儘量少批評,少懲罰,多給予表揚和鼓勵。(六)注意患兒的營並及生活護理合理餵養,提倡母乳餵養,適時添加輔食,對某些遺傳性代謝性疾病,可通過嚴格飲食控制防止或減輕症狀。如苯丙酮酸尿症的患兒採用低苯丙氨酸飲食(如大米、玉米、澱粉、蔬菜、水果等),限制含豐富苯丙氨酸飲食攝入(如小麥、蛋類、肉、魚、蝦、乳品等)早期進行合理飲食治療,可使患兒生長發育較正常,並可使已有的病理變化消失。為了保證患兒從飲食中得到足夠營養,應為患兒創造良好的飲食環境,餐前應使患兒情緒穩定,對生活自理差者要加強訓練,必要時協助進餐,以保證進食量的充分,防止發生營養不良,對不能控制食量的患兒要防止暴食,以免發生消化不良,還要糾正個別患兒偏食行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